![]() 桫椤树又名树蕨、蕨树,为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据资料显示,桫椤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 ![]() ![]() 桫椤树又名树蕨、蕨树,为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据资料显示,桫椤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 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 ![]() ![]() 桫椤——属蕨类植物门桫椤科,属蕨类孢子植物 ,又称黑桫椤、树蕨、刺桫椤、龙骨凤、笔简树等。因蕨类植物门中均为草本植物,仅桫椤科为木本植物而得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 ![]() ![]() 一般人都知道,蕨类是草本植物, ![]() ![]() 桫椤树距今有三亿多年历史,属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桫椤是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 和古气候 难得的“活化石”。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 ![]() ![]() 桫椤是孑遗植物 中蕨类植物的代表,在植物王国里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 中较低的一个类群, 亦称为羊齿植物,在远古时代,蕨类植物原本都是些高大的树木,后来由于发生种种灾难 ![]() ![]() 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桫椤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女,它是靠藏在叶片背面的孢子繁衍后代, ![]() ![]() ![]() ![]() ![]() ![]() (二)观赏价值: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拨,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三)药用价值: ![]() ![]() ![]() (四)生态习性 为半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 溪边林下。 在距今约1.8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 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 ![]() ![]() ![]() 渐危种。本种孢子体 生长缓慢,生殖周期较长,孢子 萌发和配子体 发育以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而湿润的环境。由于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缩小,现存分布区内生境趋向干燥, ![]() ![]() 本种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 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至30.5°。 ![]() ![]()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6(3)卷 茎干高约1米,直径6厘米;叶柄基部棕色,长36-65厘米,直径1厘米,在叶柄基部更明显;叶轴绿色,具细小刺突,无鳞片。 ![]() ![]() ![]() 产台湾(兰屿)。菲律宾的巴坦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菲律宾。 生于低海拔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 ![]() 南洋桫椤Alsophila loheri (D.Christ). Tryon ![]() 形态特征 茎干高5米,直径达15厘米;叶柄短,无刺,被灰白色发亮的鳞片,鳞片长2厘米,宽2毫米,具薄而脆的边;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被很细小的不整齐的鳞片, ![]() ![]() 南洋桫椤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 生于海拔62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 地理分布 ![]() 产于我国台湾南部(浸水营);菲律宾、水婆罗洲也有分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