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大本营,在古城中心,居然是一座法国风格的公园,叫苏州公园,这似乎让人有点意外。但这座现代公园,在苏州市民心目中一直很亲切,觉得和苏州古城也很协调,叫它为“大公园”。 大公园占地面积64亩,是个免费的市民公园,目前南部仍然保留着较浓的法国公园风味,是大片修剪得很规整而漂亮的花坛,然后是广场和高大的雪松。公园中心是一水池,四周绿树环绕,曲桥荷风,环境疏朗。池北耸一小丘,也是树木蔽天,丘上有西式亭子叫民德亭,由民国闻人钱大钧(苏州人)和夏斗寅在上世纪20年代捐资所建。小丘北是林荫道,小河弯弯,看上去布局自然,有苏州园林那种自然山水的气质。公园的东区和西区,也各有广场。西北角还有一个儿童乐园,有一些电动玩乐设施。大公园里天天有许多市民在里面锻炼身体、跳舞、喝茶。 大公园的特点是历史早、市民化、法国风。原先这里很荒芜,是一片废地。辛亥革命以后,国家逐渐开放,一些新思想涌入中国,苏州是江苏得风气之先的城市,许多市民提出了建市民公园的要求。据资料介绍,1920年,江阴旅沪巨商奚萼铭慨捐5万银元,助苏州建设此园。奚萼铭其实在1919年1月年仅虚40岁时逝世,这笔巨款是在奚身后其家人以其名义捐的还是他生前先已安排了?这有待苏州园林史专家作进一步研究了。建园工程启动之初,当时苏州著名的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后叫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其中土木科力量尤强,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即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建筑科的学生测绘了平面图,再交上海公董局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1927年苏州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画家颜文梁又为公园设计了东斋、西亭、喷水池等。1927年8月大公园建成开放,看惯了曲折幽静传统园林的苏州市民,对这样的新式公园也十分欢迎和喜爱,体现出苏州人的开放心态。其实大公园和周边的金城银行宿舍、同益里、同德里、叶楚伧宅、梧村等不少西式住宅,构成了一处颇有法国风的街区,可能是当时的洋楼气质都比较内敛,建筑又很精致,所以这一街区和苏州古城风貌相当协调。倒是近年出现的大体量楼,对这个街区的风貌改变有所影响。 大公园作为一个现代园林,年纪尚不满百年。其实这块地身世显赫:这里曾是吴宫所在地。《吴越春秋》记载说,伍子胥“筑小城,周十里。陆门三,不开东面者,欲绝越明也”。小城刚开始为吴国王宫所在地,秦汉之后一直为郡守府,是整个江东地区的行政中心。当然公园只是王宫旧址范围中的一部分,原先的吴王宫面积还要大。 在北宋元丰年间,苏州有个进士叫朱长文,因坠马伤足,20多年未出仕,在家写了本《吴郡图经续记》,其中对苏州的“州宅”所作的说明,可见当年吴宫端倪,所谓“州宅”是指苏州的太守府第,这一区域一般也叫子城: 《郡国志》云:今太守所居室,即春申君之子为假君之殿也。因数失火,涂以雌黄,故曰黄堂。又传,吴宫至秦时犹存,守宫吏以火视燕窟,遂火焉。其遗迹虽无存者,其地则未闻或改也。汉会稽太守治於吴。朱买臣载其故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即此地也。今郡廨,承有唐、五代之后。 朱长文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广受尊重,他实事求是地写道,宋时太守所居住的地方,是战国时春申君儿子主管苏州时的宫殿。又写了另一个口口相传的说法,就是这里过去是吴宫,到秦始皇时还在,后被看守宫殿的官吏拿着火把去看燕子窝时引起失火而被烧毁。《越绝书》说:“(会稽郡)太守府大殿者,秦始皇刻石(就是巡视吴地)所起也。到更始元年,太守许时烧。”原来,这大殿是西汉末年、更始元年时太守许时放火烧毁的。朱长文的这段文字中,这个信息值得关注,就是吴宫“其遗迹虽无存者,其地则未闻或改也。”
在子城这块地方,至少发生过两件事情历史不会忘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氏叔侄率领吴中八千子弟,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气壮山河的一页,这也是苏州历史上值得骄傲的光辉一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下相人项梁起兵于吴。”再说,秦二世(前209)七月,陈胜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九月的一天,吴郡代理郡守殷通和项梁商量,也想起兵响应,项梁说要叫了项羽一起来商量。结果项羽来了以后砍下了太守的头,在会稽郡郡守府中发动了一场流血政变,夺取了郡的大权。显然这吴中指的是郡治所在地也即今天的苏州城。司马迁所说的项氏叔侄逃难到“吴中”,就是司马光所说的“吴”,这“吴”就是有郡治府第的苏州城,可见项梁叔侄在苏州城发动抗暴秦斗争,是历史事实。 然而有的人认为“《史记》所记载的项羽起兵‘吴中’,其确切地点当是湖州,而不是苏州。”(《中国太湖史》)显然不清楚湖州清代学者郑元庆《石柱记释》卷一中对湖州已解释清楚:“按子城即今府治,周一里,古乌程县城治,吴兴郡旧城也。”乌程(就是后来的湖州)当时是周长只有500米、面积不足25亩的城,不可能是吴中郡治所在城市的。 项氏叔侄在吴中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并召集了八千吴中子弟兵北伐和西征,直至埋葬了秦这个血腥暴虐的政权。司马迁甚至在《史记》中将项羽的专传放在大汉帝国开国皇帝高邦传记之前,这是高度评价吴中起义反秦这一壮举。会稽郡太守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大公园,如今这里可闻欢声笑语,当年的刀光剑影早已远去,园子里连块纪念碑也没有,但这一段历史,却是值得纪念的。 后来,这里一直作为会稽郡、吴郡所在地,许多名人在这地土地上演出过历史活剧,比如孙坚、孙策和早期的孙权,在这里建立三国吴的政权(史称东吴),写下六朝历史的第一页。至今苏州还很喜欢东吴,有人作为企业之名。 苏州为江东重镇,朝廷相当重视,派出的官员往往是朝中大臣,在这里办过公的有朱买臣、李德裕、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等。到了元朝,苏北白驹场盐贩张士诚拉起部队,占领了苏州城,先是借一座叫承天寺的庙作王府,但后来就利用原先的府署即今大公园地方改建王宫,其中王府北面有座齐云楼,华美高敞异常。代表淮北利益的另一朱元璋军事集团,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合围了苏州,最后攻进城来,张士诚见大势已去,叫妻妾宫娥齐上齐云楼,然后令养子放火,一时烈焰冲天,整个子城陷入一片火海,大约有两千年历史的办公场地,竟被烧成一片废墟。 到了明朝,朱元璋亲自请魏观出任苏州府知府,魏观来苏州后,想利用原来的办公用地建造苏州府衙。工程进行到府衙正堂上梁,按照风俗建房子上梁时东家要请工匠喝酒以示庆贺。其中有一工匠拒绝喝酒,当时人多事杂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其实这工匠叫张度,是个御史,专门来搜集官员言行以打小报告的。他向朱元璋报告说有个苏州文人叫高启的,为上梁写了篇祝文,里面有违碍语。于是朱元璋借题发挥,就将魏观捉来杀了(不久后平反),高启是明代最有才华的诗人,朱元璋叫做官他不做,朱元璋记恨在心,竟然将他判了腰斩,据说还亲自去看对高启行刑,敌视知识分子在朱元璋身上体现得登峰造极。从此,这个地方就一直荒废,苏州人称作皇废基。 一直到清朝结束,进入民国,苏州士绅顺应民意,着手在这荒地上筹建一座市民公园。终于在各界的支持下,建成了一座体现时代新精神、新风尚的新式公园,当时里面还有一座建筑纯法国式的现代性质的图书馆。虽然后来经历过日寇轰炸,许多建筑毁了,许多次的改建包括2001年的改造,公园的建筑有所变化,但大公园的市民属性、体现现代文明的风格和总的格局,一直保持至今。大公园作为民国时期建的公共客厅,受到苏州人民的珍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