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樊建峰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曾封河东郡公,人称柳少师或柳河东。其书法主要学颜真卿,后又参学北碑,既有颜真卿的勾、捺的反弹逆锋,也有魏碑的方整坚挺,结构上用精练瘦劲替代了颜字的粗壮外涨,世称“颜筋柳骨”。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碑现在陕西西安碑林。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为其代表作。
一 笔法 柳公权虽是学颜真卿的,但笔法上发展丰富了颜字。 1 横 柳字的短横较粗,临写时要较用力下按。 有些短横故意写斜,以求变化。 还有中部略低、两头上翘的写法,结束处有个向右上顶的动作,右肩部有棱角感,有气息沉雄的效果。 长横 长横有缓提按和结尾较猛烈加按的不同写法,临写要有所区分。
2 竖 唐用硬毫,柳又不像颜真卿那样有意将竖用力写粗,所以有的竖划会反而细于横划。悬针与垂露法与颜字同,只是略细。 柳字有的竖写时开始先向右行,然后再向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转折的角度,这是柳公权独特的写法。
3 撇 短撇长撇粗细变化都不太大,直撇要注意缓提细。 弯撇的圆弧要自然舒缓而不要有很突然的急转。 有的撇处理成钩法。 有些偏旁柳公权喜欢将撇压在竖上。 与竖一样,也有起头方转的写法,临写时也要先向右下行再折向左下。 “彡”在《玄秘塔》里柳公权写做短撇点。
4 捺 短直捺由于较短,所以起笔往往就比较粗。 直捺则直接学于魏碑。
带弧度并末尾上翘的捺胎于颜真卿,写到三分之一处就要开始加力加粗。 横捺 这种写法基本学于颜真卿,临写时要注意一波三折的效果,出锋要水平。 5 钩 竖钩 由于是硬毫,钩出处有个回弹,出现了缺口,这与颜字同。 如同竖一样,不少竖钩的竖也细于横和钩。 有些竖钩有意向外斜撑。 横折钩有向里弯和向外弯两种。 向里弯有内敛的感觉。 向外弯有外拓的感觉。 卧钩 一般不强调缺口,也就是说用笔和缓,不大提大按。 竖弯钩 有较为雄强直接的,临写要下笔重些。 有弧度圆满的,临写时要注意转处的圆润、饱满。 有写的较细的,但弹力十足。临写时要提笔缓行。 有一部分钩柳公权不钩出。 竖钩没有钩。 竖弯钩没有钩。
斜钩如竖一样通常较瘦劲,有向上和向右上两种钩法。 也有回弹钩出的,因此有缺口。
背抛钩写时要注意圆弧形的自然。 宝盖的折笔钩有的无尖,柳公权在有意压住,显得含蓄。 有的是回锋写出缺口。 柳公权还有一种方框结构的横折钩下部拖得较长,低于最下的横,但不写出钩来,也很含蓄。 有部分斜钩也不钩出。
6 提 有直接提出的 有重新起笔再钩出的,更加厚重。
7 点 短点有短圆点,圆浑饱满。 有带棱角的点显得阳刚。 有不出锋的点。 和出锋的点。 竖点挺拔。 也有点做横写的,但是横竖皆约定俗成,不可乱用。 长点 柳字长点不像颜字那样饱满,而较为瘦劲、 较有特点的是长点到收笔处有个下按的动作。 二 结构 柳字结构上与颜体相比,有瘦长、精练、挺拔的特征。 1 颀长的。 2 但也有上部较为宽大,或笔画较粗,这种写法增加了古拙感。 3 柳字内紧也是其特点之一,有些小结构在中部缩小写,将空间处理得有条不紊。 柳公权虽说主要学颜真卿的,但是他善于学习,有继承的发展了颜字,如果临写过颜体再学柳体会事半功倍,临习时要仔细比较他们的不同,这样易于掌握其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