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很抱歉,题目是胡扯的,目的就是为了耸人听闻![]() 其实呢,是借维老,来清算一下当前书法理论研究的偏颇,纯属无聊之举。 ~~~~~~~~~~~~~~~~~~~~~~~~~~~~~~~~~~~~~~~~~~~~~~~~~~~~~~~~~~~~~~~~~~~~~~~~~~~~~~~ 对于一个哲学问题,并不存在常识性的解答。人们只有解开了哲学家们的困惑,才能抵御他们对常识的攻击,或者说我们所要做的是消除导致他们去攻击常识的东西,而不是去反复申明常识的观点。《蓝皮书与棕皮书》,Oxford,1958,P58一29。 在这些年的经历中,我发现很多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竟然是书法理论造成的!很多成年人在接触书法之前,已经接受了很多关于书法的观念,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些理论,或者说我们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就像囚笼一样把我们框在了里面。于是我们就面对墙壁观看单调的影子,而对纷繁复杂的真实书法世界视而不见。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常识”,就是历史上存在的众多书法作品。妨碍我们回归常识的,恰好是貌似关于常识的“哲学思考”。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这些“书法理论”予以清洗,才能避免它们对于书法常识的攻击。 哲学是一场战斗,它反对的是用我们的语言为手段来使我们的理智着魔。《哲学研究》§158 书写同样是一场战斗,它是用接近舞蹈的动作来同我们着魔的理智作斗争。 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颜色、步姿、性情等等;它们之间同样都有部分相似(overlap)和交叉相似(crisscross)。——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 《哲学研究》,§66。 小燕同学很忧虑地对我讲:“临得不像怎么办?”很多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不会意识到这个发问有什么问题。其实我们大可反问:你写那么像干啥?难道我们必须得跟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否则就会被逐出家门吗?野马浮沉如是兄来访,写智永千字文苦于不像,颇为郁闷。我为之临习,细节也是不像。但他再临的时候,我指出有两个字与原作神似,于是他自己也明白了:所谓临习与原作的像与不像,应该从家族类似的角度来理解而不是从完全符合与否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家族的类似,不仅仅是外形,还包括了动作习惯乃至气质等动态的元素,甚至还有思维方式的类似。书法临习与原作的类似也是如此:神似的关键在于书写动作相似而不是外形细节吻合。 在一座城市成为城市之前,它得拥有多少房屋和街道呢?《哲学研究》,§18。 当我们具备多少书写的技巧,才算是在进行书法活动呢?当我们落下第一笔,我们就是在书写,就是日后书法的雏形。城市不是由图纸瞬间落于地面,真正的城市是由几座茅草棚不断衍生而成。 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和实际使用进行描述。因为它也不可能给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任何基础。它没有改变任何东西。《哲学研究》,§124。 这段话的关键字是“基础”!实际活动并不需要一个理论基础,也能成立。书法活动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有很多辅助性的解释。但是我们未必要给书法活动奠定一个理论基础,貌似不这样书法大厦就会倾倒一样。套用西方现代理论来为书法“正名”,结果是掩盖了书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损害了对书法的理解。 我们的混乱是当我们的语言机器在空转而没有发挥作用时产生的。《哲学研究》,§132。 一言蔽之:混乱的书法理论都是不写字或者不认真写字的人搞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