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斗全:夜讀三則 2013-01-25 09:09 來源:大公網有 文/馬斗全 清季資政院 現在人們聽到「議員」二字,往往以爲是西方社會才有的名稱,我國尚無,我們叫「人大代表」。其實我國不但民國二年即有議員八百名,人稱「八百羅漢」,而且在清朝末年,已有了議員之說,這就是資政院議員。 清季的憲政機關資政院,成立于宣統二年(壹九壹○年),議員分欽選、民選兩類,院長爲溥倫,副院長爲沈家本,秘書長爲金邦平。這是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響而設立的,從而成爲我國數千年曆史之首創,也算是對長期的封建專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改革嘗試。所以當時議員大都有壹種積極負責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在九月初壹日開院第壹天即有三次大演說。最令國人振奮的是壹位民選議員彈核慶親王。當時軍機首座慶親王奕劻擅權當國,私利重于國家和人民利益,許多大事竟因賄而定,乃至賣官鬻爵,致使官場腐敗,賄賂成風,百姓怨怒。這位民選議員彈核時聲若洪鍾,慷慨激昂,全場鼓掌不已。另兩次演講壹爲著名人士楊度說明新刑律,壹爲劉莼生報告預算案。三人演講都滔滔達數萬言,有人記當時情景,說「聽者神旺,記者腕疲」。 沒想到第二年辛亥革命忽然爆發,曾壹度給人們帶來民主希望的資政院,也就隨著清政府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雖然資政院是極其短命的,甚至可以說是昙花壹現,但它的成立,尤其是開院時那位民選議員大義凜然對慶親王的嚴厲彈核,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畢竟是前所未有的稀罕事,因而在中華民族曆史上留下了不可遺忘的壹筆。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第五七○頁)雲: 《國朝詩別裁》中不著息翁;《春及堂詩》四集有《沈歸愚宗伯方選今詩,聞以余入,放言有作,寄而止之》兩律,第二首雲:「天下聲名須後定,故人嗜好恐阿私。」《別裁》凡例明言:「人必論定于身後,采取均屬已往之人」,息翁誤于傳「聞」,實多此壹舉矣。 讀《談藝錄》獻疑壹則 錢鍾書此處責息翁語,或有未當,故試爲壹辯。 息翁,即方世舉,字扶南,清代詩人,詩評家,曾評注韓愈、李賀詩。沈歸愚即沈德潛,亦爲詩人,更爲著名詩選家。沈德潛選編清詩,方世舉聞以己入,而寄詩止之。方在詩中提出了自己對今人選今詩的看法,對沈予以規勸,爲嚴肅的話題或曰認真的商討。沈選編數年書始成,後又重予修訂。方詩所雲「方選」,是說將要選或剛開始選,而錢鍾書看到的是已成之書。錢鍾書因該書只采取已往之人而未選方詩便說方寄詩「止之」屬「多此壹舉」,似欠考慮。方、沈二人不但同時,且年齡相仿而有交往。方知名于詩界,不可能尚未弄清究竟是否擬以己入就貿然寄詩「止之」。再者,若是方誤于傳聞而寄詩「止之」,獲知實情後必自慚,該詩何竟還收入其詩集?所以,若無可靠資料證明,不當輕易否定《國朝詩別裁》原擬選入方之事。現在看來,順理成章並也極可能的是,沈德潛接受了方世舉的意見而改變原選編計劃,不收尚健在者。所以《國朝詩別裁》凡例雲:「人必論定于身後,采取均屬已往之人。」「論定于身後」亦即方世舉「聲名須後定」之意。 由此可知,方世舉《沈歸愚宗伯方選今詩,聞以余入,放言有作,寄而止之》詩不但不應受嗤,而且適爲有關《國朝詩別裁》的重要資料。若非方世舉之「止之」,《國朝詩別裁》或非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悼亡九首 兩人同去壹人回,轉眼真教萬念灰。塵海得逢原是幸,泉台早逝卻成哀。當時攜手同行處,此後傷心莫複來。晉地親朋若相問,無言惟有淚漼漼。(偕妻京中閑住,孰料妻忽遘疾,多方醫治而難瘳竟成永訣!) 愣怔不信人真去,妻怆方知境已遷。伫對骨灰心欲碎,回思往事淚如泉。想卿最是孤燈下,成句常于拂曉前。解道而今與而後,只多憶念少成眠。 恩深緣淺恨無窮,天命如斯太不公。四十三年回首裏,兩心壹體至情中。艱難曆盡人將老,災禍降臨理豈通。隔界相望痛何限,白頭偕老頓成空! 人間何痛甚于斯,骨肉分離作永辭。臨別重申三世約,無言壹握兩心知。複曾囑我休相憶,且待來生再會時。只恐來生終是幻,巢林難再賦同枝。(訣別時予重申來生還作夫妻之約,妻不暇語而用力握予手。) 雖雲此恨人人有,但恨蒼天不假年。家境終教微轉好,清閑共用竟無緣。知卿挽臂仍隨我,從此進門每走前。死亦如生朝暮伴,寸心爲怕兩孤單。(妻雲去世後其魂壹步不離而隨予,因囑妻予開門後請走前。) 病榻幾回憂後事,最艱今果是吾身。可憐老眼長開夜,難覓癡心欲見人。惟願相尋頻入夢,好教重聚暫如真。鴛鴦失伴悲啼裏,苦憶從前愛與親。 多年形影不分離,別後情懷豈可支。忍痛且行人海裏,哭卿總在夜深時。兩情缱绻都何覓,壹己艱難只自知。卻恐幽魂孤且怕,朝朝更苦更相思。 慣曆煩難少斂眉,艱辛勞苦幾曾辭。性惟勤儉而恬淡,情更溫良與善慈。還複壹生多主見,昔嘗百事賴撐持。而今事事都應廢,徒向南窗賦悼詩。 此日悼亡知未知,憶曾每愛讀吾詩。別來多有傷情作,爲是孤懷到老癡。地下他年重聚首,燈前長夜敘相思。陰間當較人間勝,再會應無死別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