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向

 菡韵 2013-02-13
某善友:请问,任何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界构成的吗?包括大地、山川、火和风本身?


淡然:说到四界,首先要搞清楚它在概念法和究竟法上的区别。什么是概念法呢?概念法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但它们却能作为究竟法的影象被人们所认知。

譬如‘山岳’、‘屋子’、‘马车’、‘货车’、‘人’、‘个人’、‘方向’、‘时间’、‘井’、‘山洞’等概念,

这一切不同的事物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但它们能依作为究竟法的影像,而成为心的所缘(目标)。

它们被称为概念,是因为它们被有情众生,依这方面或那方面而想像、计算、明了、表达与识知。

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几乎都是生活在概念里。我们平时所说的地、水、火、风、大地、河水、火焰、微风,是属于被人们假名安立的概念法。

所以概念是被人们依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去进行推理、表达、想像、认知、命名等。
  
什么是究竟法呢?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论藏》,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

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

这些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到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
  
究竟法是观智的目标,依照佛陀的教法,地、水、火、风四大界,属于究竟法的范畴,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

地界的特性是硬,所以在究竟法里我们不能把地界理解成大地。任何物质,只要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听到的,这些现象都有地界。

譬如空气、大地、水、火,都有很多的地界。每个色法都有许多非常细,细到用肉眼看不到的色聚所组成,而每一个色聚里都有地界。

又譬如究竟法水界的特相是流动,它能够把所有色法黏着在一起,不会散掉,这种凝聚力就是水界的作用,那么,任何物质都有水界。

火界的特相是温度,所以,任何物质的温度都属于火界。风界的特相是支持,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风界的作用。
  
因此,在究竟法里,地、水、火、风四大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
  
某善友:明白了,谢谢!刚才您提到究竟法是观智即观禅的目标,概念法是属于止禅阶段的目标。

也就是说,只有当修完了止禅,具备了正定,当禅定的定力非常强,并生起强烈的智慧之光时,

才能开始依这强烈的禅修之光,去观照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是这样的吗?
  
淡然:是的,禅修者必须具备正定,才能修习观禅与证悟涅盘,即修定是观慧的必要条件。

佛陀在巴利经藏的《相应部.定经》中说:“诸比丘,应当修习定。诸比丘,得定之比丘能如实了知。

如实了知什么呢?即色集色灭极其因、受集受灭极其因、想集想灭极其因、行集行灭极其因、识集识灭极其因。”

也就是说,佛陀指示出,必须有了定力才能观照、辨识每一个色法里面的四界微细的色聚,又每一个色聚里的四界极其所造色。

然而,色聚还是属于概念法,还不是最微细,每个色聚还有至少八种究竟色法,观照到每一个究竟色法的刹那生刹那灭,

然后,观照每一个心法的刹那生刹那灭。如此,禅修者亲证到完全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无我;

由于生灭的逼迫,亲证到“苦”;由于观照到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色法,所以亲证到 “无常”。如此,即彻悟了佛陀说的“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行无我”。

然后,才能观缘起,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的诸因果,再观名色法及它们的因也为无常、苦、无我,直到证悟涅槃。
  
某善友:经常听到人们说:“要有无我的精神”,那么这个“无我”,其实也是概念法,因为并不是亲证的。
  
淡然:是的,所以,由于没有亲证,是不可能真的做到“无我”的,人们都是生活在概念法中,被概念所蒙蔽,妄以为有个我,执着我和我所有,所以,贪嗔痴不断,不断的造不善业。
  
某善友:当人们遇到天灾人祸时,也经常听到人们感慨“世事无常”,其实,这也是在空谈。
  
淡然:没错。

某善友:那么,可不可以说,其实禅宗也只是在概念法里转悠,虽是在讲空,但无论如何去讲、去辩,却永远不能体悟什么是空,只能用概念法去想象。

无怪乎多少研究禅宗的学者,自己一辈子也没有办法体悟禅的境界。禅宗,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只能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了,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各门艺术,

如:书法、绘画、诗歌、音乐等,甚至形成中国式的佛法理论,如“禅茶一味”,于是,很多法师也学会了品茶,

和古代文人一样,一边品茶,一边谈禅论道,甚至,学书法、习古琴,似乎有浓郁的古文人特点。

因为佛法走进中国时,正是苦闷的中国文人受道家思想很深的时期,那些隐于山林或入世修道的文人,自然把佛法和儒家及道家揉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精神依归,玄谈就是在那时开始流行于文人中的。
  
淡然:是的,但这些都和佛陀正法毫不相干。佛陀不会称这种出家众为比丘,也不会称这种在家众为修行人。

因为那些事情看起来似乎很文雅,但作为一名禅修者,这些行为并不能减弱及灭去贪、嗔、痴,只是和俗人的贪嗔痴或许有些不同而已。

佛陀正法往往和人们的思潮相反,与人们要追求的贪、嗔、痴相反,所以绝大多数人很难接受。

要真正证悟禅能及道果,真正有智慧,只有按照佛陀的方法去禅修,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某善友:佛陀的禅修方法?

淡然:此禅修方法分为止禅和观禅。观禅是佛教特有的禅法,修此禅法的目的,即是要亲身体验佛陀所发现及所教的真谛。

在非佛教的宗派里也有止禅。然而,在佛教里教止禅的目的,是以修止禅所培育的定力,作为修观禅的稳固基础。

这两大类禅修方法,都有各自的禅修方法及范围。译为‘止’的samatha(音译:奢摩他),是代表心的宁静。

这一词的意义差不多与samadhi(定,音译:三摩地)相同,尽管它是源自不同的词根,即意为‘变得宁静’的sam。

在佛教专门用语上,‘止’被定义为八定里的‘心一境性’,即经教法的四色禅及四无色禅里的一境性心所。

这些定境被称为止,是因为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犹豫或惊栗。

译为‘观’的vipassana(音译:毗婆舍那),被解释为‘从各种不同的方面照见’。

‘观’,是直接地照见诸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这是导向揭开诸究竟法真实本性的慧心所的作用。

止观禅法的具体解释及修法,请参考《清净道论》。再者,佛弟子一定要勤修戒、定、慧三学,即七清净。

禅修者首先要修“戒清净”,进而修“心清净”,获得“心清净”之后才能进修“见清净”,获得“见清净”后才能进修“度疑清净”等。
  
某善友:就是说,戒不清净者,根本就无法禅修,是吗?
  
淡然:当然,这是根本!是绝对的禅修次第。想想,佛陀为何要出家,为何要组建僧团,僧团中的比丘要修到什么境界,才能允许他离开僧团独自去更安静的地方禅修?
  
某善友:那么北传佛教.....
  
淡然:你再更仔细地看看《清净道论》的“说戒品”。你知道的,一个在家居士,如果不守持五戒,在轮回中会去到哪里?

同样的,一个受具足戒的比丘,如果不守持戒律,在轮回中会去到哪里?这是任何有请众生逃脱不了的业果法则,这是佛陀通过禅修亲自证悟后,告诉我们的真理。
  
某善友:所以一个真正的佛子,是把戒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誓死不会犯戒。
  
淡然:对!解脱之道,永远只有一条,就是勤修戒、定、慧(八圣道),彻见四圣谛,永远没有方便法!

只有真正按照佛陀律仪组建的僧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僧团;也只有按照佛陀律仪持戒并精进禅修的比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丘。
  
某善友:记得刚一接触原始佛法,就看到您的博文里说,从究竟意义上讲,佛陀正法从未真正走进过中国。
  
淡然:是的,佛陀的原始正法走进中国,也就是近10来年的时间。2007年,我在学习汉译巴利三藏的过程中,通过和巴利三藏的对照,发现只有缅甸帕奥禅林的帕奥禅师的教法最纯正。

由此,我也了解并认定了当时在帕奥禅林的华人业处指导师马欣德尊者,当时我想,要想佛陀正法在中国生根,必须由马欣德尊者住国内南传道场才能得以弘扬。

于是,南传居士们努力邀请马欣德尊者回国,终于在2011年,马欣德尊者住南传道场曼听寺担当禅修业处指导师,并在倾力弘扬佛陀正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某善友:萨度!随喜赞叹您们的慧眼和无量功德!我也深深理解您以居士身份弘法的善举!

原始上座部佛教要在中国得以生根和传播,不但需要马欣德尊者这样的比丘弘法者,也需要您这样的居士弘法者;

我们不但需要像曼听佛寺这样的纯正僧团,也需要像您这样的在家佛学团体。现在,我也终于明白,您为何一直倡导大家有因缘就一定去曼听寺出家或去帕奥禅林修习止观了——中国太需要正法僧才了!

淡然:善哉!善哉!谢谢理解。
  
某善友:感谢。愿您纯一不二的铿锵有力的弘法风格,能震醒群迷!未学生一定会在您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三藏教理,并终生持戒、禅修!

淡然:萨度!萨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