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谛与胜谛

 天地虚怀xia 2018-07-30

俗谛与胜谛


一些善友提出疑问,佛教宣称有俗谛与胜谛,于究竟上只有胜谛存在,俗谛只是心想之物,非究竟存在。那么,世俗谛是一种正确的见解吗?对于世俗谛的见解,我们统称为'世间通称我论’,有时也称为身见。这种我论虽然是微弱的,但却很有影响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能除去这种见解,则无法见到究竟名色,无法洞彻胜义谛。

 

无法见到究竟名色,是指无法通过观禅的修习,去证获名色分别智。于此,我们的观念只能被局限于世俗谛。由于无法见到究竟名色,我们也就不能了解名色法的因缘,即不能获得缘摄受智。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观禅的基础观智,是佛法观禅的开始阶段。若开始的阶段都还无法修行成功,则无法修行真正的观禅。不修观禅则无法证悟涅盘,无法脱离三十一界,无法脱离生死轮回。因此,我们必须透过修习佛法观禅,来去除存在于世间的身见(我论)。于此,我们才能超越概念法,直取究竟名色为观智的目标,达至证悟涅盘及道果的佛教目的。

 

然而,有时为了制定戒律或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当佛陀教导戒律时,他必须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导:“你不应杀害名色。”他必须教导说:“你不应杀害其它众生。”他不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名色。”而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父母亲。”他不会说:“名色,请到这里来。”而会说:“比库,请到这里来。”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须专注于这些世俗谛。若有系统地专注于安般似相,你将能达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为止禅对象,则你无法达到禅那。因此,有时为了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有时,佛陀为了保护世间而教导世俗谛。根据《阿毗达摩藏》,如果分析佛陀、比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我们只见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法,这是胜谛(究竟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女儿’、'这是儿子’……那么将有许多问题产生,人们会互相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若他们那样做,则会造出许多恶业。佛陀对一切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因此为了保护世间的缘故,有时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单靠世俗谛不能证悟涅盘;如果想要证悟涅盘,我们还必须了知究竟谛,应透视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然后透视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样的观智才能使禅修者证悟涅盘。所以佛陀教导究竟谛与世俗谛这两者。

 

于是,在我们了解佛教与佛法时,须分辨俗谛与胜谛这两种真理。关于它们的定义,一、世俗谛:世俗人们所认定的世间真理;二、胜义谛:真实存在、究竟胜义的真理。世俗谛是以概念为基础而建立,胜义谛则以真实究竟法为基础而建立。'谛’是真实的意思,根据《阿毗达摩藏》,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山岳、河水、树木、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反之,诸胜义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这名称是源自parama(究竟;最上;最终)与attha(真实法;事物)。

 

不单只是在本体学方面,究竟法是究竟存在的实质;在智理学方面,它们也是正智的究竟目标。有如可以从芝麻提炼油,人们也可以自世俗谛当中'提炼’出究竟谛。例如:'有情’、'男人’和'女人’诸概念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拥有不可再分解的究竟实体。然而,当我们以阿毗达摩的分解器,明智地探究这些事物时,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其概念所代表的究竟实质,而只是由无常的名(精神)、色(物质)过程所组成的现象。如此,运用智慧分析世俗谛,最终我们将会达到藏在概念现象背后的究竟法。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在佛教的经藏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于阿毗达摩论藏,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

 

识蕴在此列为心;'心’此字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在论教方面,五蕴中的受蕴、想蕴、行蕴则被列入心所之内;心所与识同生(俱生),执行种种不同的作用。在阿毗达摩藏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当中:受蕴与想蕴各是一种心所;行蕴则再分为五十种心所。而色蕴则相等于论藏里的二十八种色法。还有第四种究竟法,即属于无为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它即是涅槃:脱离诸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如是一共有四种胜谛究竟法:心、心所、色法、涅槃。

 

当我们有了一些俗谛与胜谛的区别认识后,再来看看佛法的真实义。依照世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男人、女人、有父母、有朋友……;但是依照究竟谛而言,只有名法与色法的生灭过程、名色法的相续流,而没有佛陀、没有男人、女人、父母、朋友……。若有够强的佛法观智,你就能透视到这点。


如果用观智来观察父母或朋友,你将只见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自我’存在。这些五蕴与其因缘称为行法、有为法,完全没有'我’存在。如果有人问你:“免子头上的角,是长的还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问你:“乌龟身上的毛,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长的,那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黑的,那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白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

 

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讲说'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这类的问题。为什么呢?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有关系,那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没有关系,那同样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原因。因此,我们若想真正了解胜义谛增长智慧,就应契入佛法勤修观禅,那时就能去除这种身见(世间通称我论)。

本文参阅了帕奥系尊者的开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