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成”课堂更精彩(转载)

 lilaisheng 2013-02-14
“生成”课堂更精彩

                   --------教学案例三则

                        江苏徐州一中陈洪仁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深化。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叶澜教授曾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觉得“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一)“飞来石”激起千层浪(利用学生个性体验生成)

 

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解读林冲。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了解林冲这个人物,上课时我印发了《水浒》中有关林冲一些章节的讲义 ------正当大家静静阅读时,一位男生“啪”的一声,猛拍课桌,“我可气死啦!”同学愕然,我也惊讶。要在以往我准会训斥他,现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于是我耐心地问道:“什么事把你气死啦?”这位同学勃然站起,慷慨激昂:“林冲他媳妇遭高衙内调戏,这是奇耻大辱,应怒发冲冠,以死相搏,可他一看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鲁智深要去打,他拦住不让,缺乏男子汉的血性,枉为八十万禁军教头!” 我最佩服鲁智深:“怕他甚鸟,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怎的不打?”我随即点拨道:“按常理,应当打,打他个七孔流血,满地找牙,才痛快淋漓呢,但林冲为什么不打呢?”“飞来之石”,激起千层大浪,一时间同学急忙在课文中、材料中找论据,不一会儿,同学纷纷发言:

“有言道:‘不怕官,就怕管’,林冲不打,是因为高衙内是高太尉的干儿子,高太尉是林冲的顶头上司,他怕报复。”

“林冲有顾虑,他当时有地位,有美满的家庭,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怕失去这一切。”

“他不打,不也失去这一切了吗?------”

“我认为林冲精明、世故,小不忍则乱大谋。------”

“妻子被调戏,在当时社会决不能算是小事-----”

“他不打是他软弱、忍让的性格决定的------”

“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让林冲的性格有一个发展过程:先由忍辱求安、软弱再到忍无可忍、坚强反抗,通过这个过程来揭示和表现《水浒》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

学生的争论令我非常惊喜,这一节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结合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及其发展过程,还学习了通过具体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把握人物的性格,效果非常好。

学生的精彩生成是建立在各自读悟的基础上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所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修正、超越自己的阅读成果,必然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和读书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景与情景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这种人文关怀的课堂不正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二)“顺水舟”推出水中天(利用学生质疑出错生成)

 

期中试卷评讲有一个小插曲,试卷上有这样一题:

下面是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根据所给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下联:——————————————————————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为:浩渺予怀 送春水一篙 江南绿到 停琴伫凉月

我评讲说,这一题大多数同学未得分,原因是只调整了下联的句序,没有调整句子内部内容的顺序,话音未落,蒋同学很委屈地嘀咕道:“我怎么知道要调整内容,题目上又没写!”我顺水推舟: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看题目中有没有告诉内容要调整呢?题目最后一行,“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为------”,这个括号是句内括号,句内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紧贴着的词语的,“已被打乱”,自然是指内容已被打乱,既然内容已乱,根据上联填下联时,当然要考虑调整内容了。这明明对内容调整有要求,同学却视而不见,这是审题不细心,粗心马虎,因此,平时一定要养成细心审题的良好习惯。另外,对对联,应明白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3)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由第二点也应知内容要调整。根据上联,下联的正确语序应为:“停琴伫凉月  予怀浩渺  送一篙春水  绿到江南.”

 学生的一句牢骚话,我顺水推舟,一讲清了句内括号的作用,二引导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三让学生明确了对联的要求和对对联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三得,一石三鸟。顺水舟,推出了水中天。

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教学中学生发表的意见、质疑甚至一句牢骚话,都有可能成为教学契机,作为教师应能够迅速捕捉、判断,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这样往往会收到始料不及的教学效果。

 

(三)“无心柳”撑成一片荫(利用学生“发难”生成)

 

教沈从文的《边城》,我以“美”作为其突破口,直接发问:这篇小说“美”在哪里?同学回答:景物美,语言美,人性美。“关于人性美,《边城》中至善至美的人性,令我们陶醉:祖孙二人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大老和二老没有因为同时爱上翠翠而反目的诚挚的手足之爱;翠翠对傩送的藏在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正当我这样讲述时,一个同学举手提问:“翠翠既然喜欢傩送,她为什么藏在心底不向傩送表白呢?白白葬送一段美好的爱情!”我一楞,随口答道:“这是因为她少女的羞涩和性格内向,与她当时生活的环境有关。”万未想到,这位同学竟与老师调侃道:“老师,你经常说你懂得心理学,翠翠如果要向傩送表白,你觉得她会怎样说,你示范示范?”其他同学一下子来了劲,跟着一齐起哄。面对学生的“发难”,我只好说:“文中‘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要是我是翠翠,我就这样说:我要送你一把虎耳草,好不好?”

“太老套!”“太含蓄!”“不好!不好!”

“那你们说个好的?”

几位男生同学争先恐后,女生也不示弱:

“我天天都在等你------”

“你唱的歌真好听------”

“我心中只有你一个人-----”

“你还愿为我唱歌吗?----”

   “我愿意一辈子听你唱歌,好吗?------”

   “我觉得你比你哥好-------”

未想到学生把翠翠的心理、心态、朦胧的情感演绎的如此美妙,学生的体验是美的,是真的,是纯的。因为他(她)们同是花季的少男少女,也许也有着朦胧的、美好的、幻影般的爱情萌动。有这样一段小插曲,学生不更深入一层地体味到《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吗?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边对话。学生的一句“调侃”激起了课堂上的一朵朵思维的浪花,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多边对话中,生成的不只是一句句美好情感的表白。这样的课堂唤醒了自我,激活了感觉,调动了情感,孕育了兴趣,使阅读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鲜活的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预设需要在随机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实现、补充、矫正和深化。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