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之后,我接触到了文学、影视、传媒等领域的长时间致力于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聆听了他们的立场观点,了解了一个对我来说几乎全新的社会性别学术界。我顺着他们的思路,从他们的视角审视性、性别,不禁感慨颇多。我和成都大学的胡珍教授、北京性教育研究会的王瑾老师在与会期间热烈的倾诉着彼此的感受,从一开始的生疏感,到理解,到思辨,到包容,经历了很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在返京的飞机上,我终于抽出时间把这几天的思路整理了一下,一吐为快。 社会性别是社会建构出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研究性别不能脱离生理基础,不能脱离性本身,否则就掉进经济、政治背景的包围中,失去了我们学术研究的意义。任何研究,都要为造福人类、造福自然界为前提。如果研究结果无益于解决人们形形色色的性的困惑、性别身份认同的困惑、性别平等的困惑、亲密关系的困惑,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性治疗者、性教育者来说,就是意义不大了。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了很多研究会误导人们,形成新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比如: 1、 中国传统社会性别模式中男人享受性,女人牺牲性,男尊女卑的家庭角色地位,这肯定不是男女平等的。但是,如果人们把传统社会性别模式中其他的内容,如:男人要有担当、女人要得到保护等都统统否定的话,肯定是不合适的。难道所有男性都等着女性保护,所有女性都要担当所有的生活重担,就是女性权益的体现吗? 2、 中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即文革时期。铁姑娘的形象今天的人们还有几个喜欢呢?飞行员、炼钢工人可以由女性担当,但是毕竟不可能是主流,因为生理的差异导致男女身体体能体力的差异是存在的,即使是染色体变异情况下的个体,他们和一般人的生理差异也是存在的,我们不能说他们是异常的病人,但是不尊重这种生理差异是伪科学。由此建构出的社会性别模式必然也是伪科学的。 3、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性是可以谈论的、正面的、积极的、愉悦的、害羞的而非羞耻的、下流的,那么ta就没有权利研究社会性别。女权提升的目的是什么?男女平等的目的是什么?性少数的权益得到保护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我们彼此势均力敌、拭目以待吗?是让我们平分天下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很悲哀了。性教育、性治疗的目的是让人们懂得性、享受性、彼此和谐相处。男女平起平坐了以后,还是干巴巴的没有性乐趣,没有生活情趣,没有美满幸福感,那我们要平等干什么?看到《阴道独白》还感到恶心的专家们,你们争取的女权又有什么意义? 人权高于物权。社会性别研究脱离了人性,就偏离了航向。掀起社会性别革命浪潮的弄潮儿们,想一想革命后的世界,是不是你们真的想要的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