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如果要问世界上拥有先进的反水雷舰艇的国家有哪些,那么日本可以算是其中之一甚至于在上个世纪初的海湾战争中,将反水雷战能力边缘化的美国在面对这海湾中众多的水雷时便请日本一同联合扫雷,日本的反水雷能力强大是其深痛的历史教训逼出来的,这就要回溯到二战了。 “饥饿战役”的应时而起 1944年,美军解放了了大部分太平洋岛屿和部分菲律宾领土后,其反攻战线就开始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直逼日本本岛。同时,美军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仅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就伤亡1.6万余人,而在菲律宾作战中又伤亡6万余人。根据当时的太平洋作战进程,美军参联会估计,1947年才能彻底击垮日本,同时还要付出伤万100万士兵的代价。如何缩小作战代价了?经过分析,美军决定在进攻日本的同时,不断缩小包围圈,对本岛实施强力封锁,消耗日本国内战争物资,瓦解经济基础,降低日军战争潜力,使其欲战而不能。于是,便有了二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 美军之所以使用封锁战,一是日本作为工业国,工业技术先进但工业原料匮乏,对海外物资进口的依赖极高,海上交通线是日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庞大的商船队犹如血液沿着海上交通线这根“血管”往来为日本输送经济养料,维持着日益庞大的战争资源消耗。二战期间,日本20%的粮食、90%的油料、88%的铁矿石和铁锭(多数在中国东北铸造)、24%的煤炭依靠进口,其余物资的运输大部分也是通过沿岸和内海的航运进行的。因此,美军认定,只要切断主要航路并瘫痪大多数港口便可是日本坐吃山空。另外,日本并未注意水雷对自己的巨大潜在威胁,日军高层一致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手段,水雷封锁也不过炸沉几艘舰船而已,因此,十分轻视水雷的作用。早在1943年3月,美军轰炸机在缅甸仰光河进行布雷作战时,日军战地指挥官还嘲笑“愚蠢的美国飞行员”没有炸到任何目标就把炸弹扔进河里。因此,美军突然实施超大规模的水雷封锁战让日本措手不及,最终完成了对日本的全面封锁,彻底摧毁了战争潜力,使“本土决战”几乎化为乌有。 1944年底,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太平洋的制海权与制空权已经由美军全面掌控,另外由于美军的战略轰炸全面展开,日本国内军工生产力被大规模摧毁,年产作战飞机不超过800架,(反观美国;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军工产业急剧膨胀,到1944年中,美国已做好再生产150艘航母用于攻击日本,国内预备役还具有动员700万兵力的战前潜力,装甲车辆的生产几乎不计成本,仅福特公司在1945年的计划中,就准备生产200万台柴油机用于制造各类装甲武器,马里兰州由于存放作战飞机的仓库不足,导致部分作战飞机甚至得放在一些学校操场上)。日本近海的制空权也被美军夺得,使用航空器进行布雷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次条件下,美军参联会授权太平洋战区总司令 尼米兹上将主持对日水雷封锁战计划,此计划以为要将全日本国民的粮食彻底断绝为目的,所以代号定为“饥饿战役”,具体作战的核心是:轰炸并用水雷封锁港口,在日本运输船队的航线上实施高强度的监视与打击,同时水雷也是必要的。 B-29轰炸机是二战世界大战最为成功的轰炸机,在“饥饿计划”中则充当起了布雷飞机的角色,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45年1月,美军出动“B-29”在越南金兰湾、西贡、新加坡海域投下593枚水雷进行战前演练,凡是参与作战的航空联队都要轮番上场,(当时美军飞行员每次返航回基地后的第一句话就是“It's your turn”)击沉日本船只48艘。以此拉开了对日本人而言极为悲惨的水雷封锁战的序幕。 梦魇降临 1945年3月,美军攻克马里亚纳群岛后,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全面的水雷封锁行动,美军计划投入100架B-29轰炸机,每架携带12枚453Kg水雷或7枚900Kg水雷,以塞班岛机场和提尼安岛机场为依托。1945年1月,美国海军的水雷专业人员到达提尼安岛,设立水雷装配中心,对原有的引信进行了改进,以增加抗扫与抗猎能力,并且因为是空投水雷而特意加装了降落伞防止落水时巨大的张力提前引爆或者损坏水雷。当时海军实验室以及很多大学的研究所都在研究不同的水雷,有磁力引爆的M4与M11水雷,又利用 磁力、水压、声压互换性引爆的M9水雷,还有磁力与水压并用的A9水雷等。在随后4个月内美军宫改装13000枚各类水雷,并且全部投入作战行动中。 1945年3月27日夜,美军开始实施第一阶段作战计划,为配合冲绳岛登陆作战,美国航空队第21联队出动151架B-29对九州岛进行轰炸,另外派出92架B-29直接抵达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空投到指定海域进行布雷。与此同时,美军还加紧对本岛的水雷封锁。截至5月2日,美军共出动1246架次飞机进行布雷,在目标区域设置了2030枚水雷。在此期间,日本有35艘舰船被击沉和损坏。遭受打击后,日军开始加强对关门海峡的防卫,日海军新设的第七舰队奉命保护关门海峡与对马海峡的贸易航线,同时,佐伯海军航空队负责迎击美军航空联队,阻止其布设水雷,陆军也在小月机场布置防空战斗机部队,并在大阪周围布置高射炮力量,只是由于日军雷达行不完善;加之制空权完全被美军控制,想要阻止布雷,已经很不现实。 5月3日到12日,美军军实施第二阶段计划,为瘫痪日本国内工业基础,美军布雷封锁了下关海峡和各大城市以及工业港口,共投放了1422枚水雷,封锁目标不仅涉及关门海峡,还延伸至东京港、大阪港、神户港、名古屋港等太平洋沿岸港口。结果,日本的大型船只无法航行,日本几大主要口统统别为“死港”,吞吐量降至原来的0.7%,到后来随着封锁的加剧,甚至连小型船只都无法航行,约有 1/3的船只在通过关门海峡时沉没。 5月13日到6月6日,美军实施第三阶段作战计划,再继续攻击关门海峡的同时,九州岛的北部港口也成为靶子。美军分15次投下水雷,其中多数都是被能被音响扫雷的低频水雷。日本因此有66艘商船被击沉(总计11万吨),同时有31艘船只受损(总计10.6万吨)。 从6月7日开始,美军实施第四阶段作战计划。随着从本土运来的B-29越来越多,这个时期美军的布雷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从空中进行布雷,而且还动用从冲绳基地运来的“PB4Y-2”型海军战斗机也加入进来,不断攻击各个目标港口,为保证攻击强度,美军下令“必须使日本工程人员每天只有不到10分钟的修理时间”,为此数个美军航空攻击联队分成40批攻击中队,当前一批中队到达目标后,下一批中队就立即起飞,这样就能填补火力空缺.。这个月中,美军又布设了3500枚水雷。日本的危机感大增,决心在海军陆上技术运用委员会设立专门扫雷部门,希望发展出有效的扫雷方法,但直到投降前一秒都没有进展。 7月9日,美军实施第五阶段计划,并动用潜艇兵力,进一步扩大布雷范围,目标设计朝鲜半岛及周边海域,日本的新泻港、舞鹤港、船川港,朝鲜的釜山港都被实施了全面的水雷封锁,特别是运送粮食到日本本土的朝鲜罗先港,也被投下420枚水雷,这一阶段美军共投下3746枚水雷。 “饥饿战争”大获全胜 在历时4个半月的“饥饿战役”行动中,美军共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并动用部分潜艇参与布雷,在日本各个港口及绝大多数的航道布设了各型水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海军布设的水雷未统计在内)。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在内的65艘军舰,610多艘的油轮和运粮船,其中炸伤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万吨,相当于日本在二战初期总吨位的75%。美军平均布雷21枚就能击毁日本船只一艘,而自身仅损失15架飞机。 这次大规模的布雷行动的效果极为显著,日本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的交通线被全面切断,,西南航线被扼死,国内全部港口均无法使用,物资供应中断、工业产能降至原来的2%不到,日本成为了一座被美军围困的巨型“瓜岛”。水雷这一古老兵器在此次封锁行动中得以充分展示,水雷封锁与战略轰炸相结合,大大加快了日本的彻底失败,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几乎完全中断,而濑户内海除了小型标准E型战时船火小型机帆船外,其他船只已经无法航行。日本进口物资下降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室友、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或关闭,日军大批飞机和坦克因为缺乏燃油无法起飞和开动,直接影响了日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由于港口被封死,粮食无法运进国内,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而日本国内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700万普通国民的粮食配给降至最低水平,食不果腹,惶惶不可终日。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国”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早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本人就预料到海上交通线会成为敌方袭击和封锁的主要目标,但由于其采取的反封锁对策不力,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水雷的封锁。后来,日本又企图通过大力发展造船工业来弥补其交通线上日益增多的船只损失,结果再次失算(这与当时盟国在大西洋通过造船来弥补损失不同,当时的美国拥有雄厚的工业与原料基础,可以依靠自身强大的生产力来弥补船只的损失,但是反观日本,本身就原料不足,因此再采取造船来弥补损失,只能是把本身缚得更紧)。当然,日本当时并没有认识到水雷在封锁战中的作用(与此相反,英美两国则认识到了潜艇在海上破交的巨大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反潜护航实力,减少商船损失),仅把水雷作为一种防御性武器使用。直到“饥饿战争”的爆发,日本的200余艘船只接连被炸沉、炸伤后才如梦初醒,但已悔之晚矣。技术水平的落后使日本根本无法阻止美军布雷。日军虽多次进行自杀性突击扫雷和开辟航道,但均告失败。在遭受严重损失后,日本虽然进行了全国动员,组织了包括海军研究机关。各大学有关专家教授进行反水雷研究,但已无力扭转其失败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