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虞山东南麓下来,现在那里街景美丽,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但再往古城里走几步,可以看见一个东西向叫翁家巷的小巷,巷西头有个坊门,上书“状元坊”。巷中门牌2号的房子,极朴素的石库门旁挂一木牌子:“翁同龢纪念馆”,上有砖刻门楣:“翁氏故居”。翁家这种全国著名的官绅名流、显赫门第,居然门不但小,还往里缩进去约一米左右,加上白粉墙、小瓦房顶,显得非常内敛,这让我甚感意外。 不说翁同和而是说翁氏故居,也是对的。翁家门第显赫,翁同龢祖父代开始做官,翁同龢父亲翁心存考中进士,做过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两补祭酒,五直上书房,任户部尚书,历仕三朝,两度为相,还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在弘德殿授读。翁心存四个儿子,长子翁同书,进士(我是因“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而知道他的第三子翁曾桂的。翁同龢任刑部右侍郎时,细阅杨乃武全部案卷,发现疑点和漏洞甚多,力主杨案一干人犯解北京重新审理。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九,翁曾桂作为刑部浙江司的承审人员,担任了杨案的“主审”,亲自组织开棺法医检验已死三年之尸,最后证明葛品连并非毒死而是病死,终使此冤案平反);次子翁同爵,因父荫出仕做官,做到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也是一个相当有实权、受朝廷信任的封疆大吏了;三子早卒,四子翁同龢,更是出类拔萃,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即考中了状元。翁同龢生在北京,四岁时回到常熟本家,在常熟上的县学,又进入翁心存当院长的常游文书院。书院今尚存大厅一进,为市图书馆古籍部阅览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旁边是四周景观层次丰富,百年古树簇拥的昭明读书台、巫咸神祠遗址,均和翁家巷相近。翁同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常熟考中秀才,七年后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再过四年他27岁时大魁天下。其实,这个门里出过两位状元,翁同龢的长兄、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在同治二年(1863),即不到20年,又蟾宫夺桂,高中状元。 怀着一种敬重的心情,我走进了翁氏故居。翁家人多,都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分成分东、中、西三大部分,翁宅中路一共七进,是国内完整体现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住宅特点的典型代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厅上悬挂“状元第”金字匾,是翁曾源中状元时的原物,一门里出过两名状元,虽然苏州也有,但翁家也很让人肃然起敬了。故居内的明清建筑主要有綵衣堂、轿厅、后堂楼、玉兰轩、知止斋、双桂轩、晋阳书屋、思永堂、柏古轩等。其中最珍贵的是第三进有500多年历史的主厅綵衣堂,这也是不多见的明代建筑,画梁雕栋,梁、枋、檩等处遍施彩画,共有116幅,面积达150平方米。有纯包袱、全构图包袱及仿宫式彩画三大类,是江南苏式彩绘的代表作,很是珍贵。 现在作为翁同龢纪念馆,里面布置了一些关于翁同龢生平的展览和书法作品。看着一幅幅图(照)片和说明,心里变得五味杂陈起来。翁同龢这个优秀的南方贵族青年走上仕途的1861年,正是中国大地上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熄火连天、尸横遍野、国家面临解体危机的多难年头。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忠诚、清廉、沉着、谨慎、忍辱负重,在官场中地位逐步上升,肩膀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总的说来,他的一生有这样几个节点决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老师(人称两朝帝师);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现在研究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多了起来,甚至博客、游记也在对他作评价。对他这样说或那样说,总的说来,一是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二是负面评价的都是以少量材料立论,有的甚至对使用的材料没有作认真鉴别就下了论断,三是研究思维也大多没有从宏观历史角度来对他作多维考量。 中法战争中,他以和慈禧妹夫、醇亲王奕譞通信一百多通,不断提出建议,坚定决策层主战的信心,他还亲自手绘了地图进呈供作战参考。在这场打了胜仗的反侵略战争中,翁同龢一直在幕后出谋划策,作出了贡献,但因为李鸿章谈判时放弃中国权利,中国虽胜而败,令人扼腕。中日甲午战争,这是中国一次惨重失败的战争。现在有学者说是因为翁和李鸿章有私人恩怨,所以李打报告要钱用于购买海军装备,但掌握国家财政大权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就是不给钱,还从海军费里抽出银子来给慈禧修缮颐和园,结果导致北洋水师缺少炮弹、快速军舰,导致作战时失败。还说战后李鸿章对翁怒目相向,翁讷讷而言,好像甲午战争失败是翁的责任。 从经济上看,淮军当时手中有白银八百万两之多,并不是炮弹钱也买不起。而且有的军舰炮弹和炮的口径不合,邓世昌的致远舰因密封圈老化,居然两发鱼雷就导致全舰进水觉没,这完全是主持军务的李鸿章的责任!当时朝廷还向外国银行借了六百万镑,供用于军饷和购械。黄海海战前,翁支持李鸿章购军舰,户部和海军向李鸿章各拨100万两白银。翁又上书慈善太后节省生日快乐庆典,节省下来的钱要求购4只军舰。并上书慈禧,停止六十大寿庆典,慈禧虽不满,但最终还是同意节省办庆典。这年9月29日他发宫中节约下来的银子三百万两作军饷,制钱万贯交直隶。今天人们通过研究还发现,李鸿章手里有数百万两白银没用呢。李鸿章是一个手脚不干净的官僚,他就是绑架了国家,不停地索要军费,好壮大自己的北洋集团实力和个人获利。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来的,中国无法避战,不是翁主战的错。
其次是中国军队平时军训不足,作战战术落后,装备不足也保养不好,再次是中国军队里比较黑暗,倾轧,争斗,战争中有的军舰战时或逃或避,队形混乱,部分官兵有战斗热情但不等于全军有战斗力;陆军更是不行,这些都不是翁的责任。最后,李鸿章的主和思想,导致不作切实战备于前,战事过程中又不作积极应战,甚至不许舰队有主动作战行动,严重制擎海军的作战。面对凶悍团结的日本,这样的军队和由不想、不愿、不敢作战的主帅来主持这场战争,中国怎会不败!战败要找责任,李鸿章至少要负军备不实、军训不足、作战不力、玩忽国事之责。现在有的学者将战败责任推给翁同龢,推给慈禧的寿典,这样的研究实在只是思维聚于一点的半碗浆糊,水平只在中学生的课堂发言档次。当时有一副著名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分别影射着李鸿章与翁同龢两人的籍贯与人品。细思联意,天下灾荒,和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不代表翁人品有什么问题,但是前一句,揭示出的是李的贪渎和他主政后民生凋敝、国运衰竭。 翁同龢故居里人不多,四下里静悄悄的,即使有几个参观者,看着看着,脚步也会放缓,一百多年前中国那次战败,让人心情沉重,如能从国际形势、国家综合因素层面来分析反思这场战争,从而总结出有益的教训,这才是有益的事,但看来任重道远。 在翁氏故居东路一个天井的东墙上,有两块石碑,1990年、2001年分别在故居里出土。一为翁亲手隶书阴刻 “清削籍大臣翁君妻一品夫人汤氏墓”碑,一较小的为“翁君副室陆淑人附葬之墓”碑。翁夫人出身名门,20岁嫁来后,夫妻感情甚笃,但咸丰八年(1858)3月即卒,夫妻不及十年。她为翁在太仓找了个陆性女子,翁在妻子亡故后为念妻子感情就娶了她进门,但翁大失所望,“此女貌殊陋,而操作尚勤;以我妻故,纳之。回思旧兰闺之情景,(能不)为一恸欤!”娶陆氏,想念的还是妻子,翁的感情还是在嫡妻身上。但陆氏也先翁同龢而病卒。两方墓碑为何会埋在故居里的地下?这个谜殊难解释。 如今翁同龢墓在常熟西郊的虞山鹁鸽峰山麓,墓道为碎石径,道两边村荫如幕,墓坊门上刻“翁氏新阡”四字。共有墓3座,主墓3冢,正中主穴葬祖母张太夫人,左穴葬父翁心存夫妇,右穴葬长兄翁同书夫妇。左墓之左墓为单穴葬兄嫂翁同爵妻杨太夫人;右墓单冢即为翁同龢与妻汤氏、陆氏合葬墓,封土底径4.3米,存高1.2米。所有的墓,墓碑都在墓后。翁氏新阡坊西偏南约120米处有个建筑叫瓶隐庐,相当普遍的平房,是当年翁同龢晚年被编管禁锢的地方。翁为此屋取名瓶庐,不仅仅在于建筑的大小,我认为还是取意于唐代药山禅师赠李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那句名言吧,这表示了翁被黜后的一种心态(见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诗或《宋高僧传》卷十七)。以前我去看瓶庐,很简陋的小平房,现在经重新修缮,已被辟为纪念馆成一景点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二日,光绪帝命翁同龢草拟《明定国是》的诏书,这是宣布变法的纲领性文件,现示了皇帝对这位曾经在毓庆宫里建议他读林则徐学生、苏州人冯桂芬变法著作《校邠庐抗议》的老师的信任。但过了三天,宫里忽然发出一道由皇帝亲自缮写的谕旨: 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后人多认为是光绪亲自赶走了老师。其实在第二天,皇帝召见了康有为和张元济,康后来在逃亡中对《中国邮报》记者说起这件事,“皇帝对这些话的答复是他非常着急,因为实际上他没有黜革这些高级官员的权力。他说,这个权力是握在太后手中。”他又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说:“二十七日诣颐和园,宿户部公所。即是日,懿旨逐常熟,令荣禄出督直隶并统率三军。”其实逐出皇帝所亲近和信赖的老师,就是要剪除光绪帝的势力,接着又让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近卫军大权,慈禧这两步棋,招招狠着,全冲着变法而来。后党和帝党的势力,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戊戌政变的结局,至此不用猜想就已知道结局。但有意思的是,前一天翁去颐和园乐寿堂见慈禧,慈禧还假惺惺地问他“远来饭否?”翁答说没有,慈禧和霭地让他先下去吃一点。第二天是翁生日,一早他去上朝,太监就不让他进去而是在门外等候听旨了。慈禧这种阴险的权术,并没有被时代大潮荡涤掉,在今天还影响着有的人,仍然玩得纯熟。 因1886年5月26日翁同龢曾草折驳山西巡抚刚毅按亩征收土药捐,满族权贵刚毅对翁结下了梁子,不仅对翁上书弹劾,后来翁同龢开缺他又想出了对大臣实行编管这种从来没有过的惩罚处理,而且特意选在翁同龢生日那天颁旨以作羞辱。江山为满族一家所有,始终是满族权贵脑子深处的潜意识。翁想帮助光绪帝变法维新,但动到满族权贵的利益,首先他们为所不容。清政权中满汉矛盾,一直闹到清政权结束。 翁同龢是一个旧式官员,但他也是爱国的知识分子,一个有操守、有学问的江南士绅,他除藏书外,没有李鸿章那样广有钱财并在上海还有豪华洋房,过着奢华的生活,而是抑郁而死。直到宣统元年,苏州籍士绅联名申请要求为他平反,他的冤案才得昭雪。许多人纪念他,但还是康有为吊翁同龢的诗,对他的总结比较准确: 中国维新业,谁为第一人? 王明资旧学,变法出元臣; 密勿谋帷幄,艰难救国民; 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 作为当事人之一,康有为认为,中国的维新事业第一人,既不是光绪帝,也不是他康有为,而是常熟人翁同龢。面对“艰难”的国运,翁同龢和皇帝密谋救国救民,有着一种使命。康有为赞叹道;伟大的首相翁同龢,是想为中国开辟一个新世界啊! 虽有满腹的委屈伤心,但翁同龢1904年临终前,却是什么也不想说了,而是留下了20字的绝命诗: 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从这一点讲,他一生的努力是失败了。但可让翁同龢欣慰的是,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翁同龢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甚至当时他内心的苦衷,今人也能大致体会。我再去翁同龢纪念馆,正是辛亥革命已经百年,他的失败也昭示了一个真理,旧体制中再优秀的人,也无力挽救这个满清政权,中国需要新的力量才能跨入新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