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實相與現象?開悟與意識???????????&nbs

 昵称13604 2013-02-15

實相與現象 開悟與意識

 

文/王中和

聖經中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約翰福音1:1)這個「道」,可以用logos或是英文的word來理解,從中文來講,這個「道」,倒有點像「說」或「話」。

「說」就牽涉到「說」與「未說」,「話」就牽涉到「話尾」(說出來)與「話頭」(將說未說),所以世界未必要分為「現象」世界或「真相」世界,「變動」世界或「不動」世界,「意識」世界或「實相」世界,但人說了之後,確實是分為「說(之後)的世界」和「未說的世界」。

 

 

尤其生命的絕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以上,都是在「說」,自己跟自己說或是自己跟別人(他者)說,所以那個未說的世界,人類是雖有經驗而不注意的,或是因為不注意也失去了觀察力。

 

 

但有些智者會知道,如果注意力放在說上,確實有個說不到的地方,而這個說不到的地方,就是說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也是未說的世界。反過來說,那個說出來的部分或是說出來的活動,也不是「整全」的生命,但因為注意力集中在「說的世界」,無論是對自而說或是對他而說,這個注意力集中的「說之後的世界」,卻好像決定了「整全」的生命,其實這不是事實,如果這個生命也不知道這不是事實,我們就說這個生命迷失了。

 

 

就好像演員接了劇本,揣摩了角色,本該在戲中演出,卻也在戲外的真實生命中,被戲裡的角色所嚴重影響,太入戲了,所以真實的生命反被戲中的角色扭曲,這也是「迷失」了。演員的生命,是演戲之後才有戲裡、戲外,演戲之前沒有戲裡、戲外,但演戲之後,戲裡的角色,延伸至戲外,而且嚴重影響了戲外的生命,這是不平衡與不公平的,因為戲裡、戲外都是生命,注意力完全放在戲裡,結果這些大明星真實的人生往往慘不忍睹,因為演戲,結果美好均衡的人生價值也遺失了,正如莊子講過一個「七竅通而混沌死」的故事。

 

莊子說:「南海住一位叫做『倏』,北海住著『忽』,中央是『混沌』,『倏』和『忽』總是來來去去的很忙碌,有一天在中央相遇了,『混沌』很熱心的招待他們倆,『倏』與『忽』想要答謝『混沌』的款待,想到一個方法,人都有七竅,能聽能看能吃東西和呼吸,只有『混沌』沒有,那我們來幫『混沌』鑿七竅好了,於是他們每天幫『混沌』鑿一竅,七日之後,『混沌』就死了。」(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七竅通而混沌死,明顯在講「感官」和「意識」完全遮蔽了「覺性」與「實相」。

 

 

人類既不免於「說」,就有「說的世界」和「未說的世界」,也有「話尾」的世界和「話頭」的世界,但人類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說之後」的世界,因此說之後的世界也影響了人類,明顯的,這就是不平衡與不公平,因為明明「未說的世界」也是屬於真實的世界,而人類卻不知道,也不願去注意,甚至失去觀照「未說的世界」的本能。所以這就是「迷失」了。

 

 

至於這個「未說」的世界到底是甚麼世界?打個比方說,睡覺有甚麼好說的,人人不都睡覺嗎?但有人卻失去與生俱來的睡覺的能力,要去掛號醫院睡眠科,而且連甚麼是睡個好覺的滋味都忘了,這些人會呢喃自語或與醫生和別人對話,內容是睡好覺的滋味,但他已經不知這這個睡好覺是甚麼滋味。他是嬰兒被生下來時不就是睡好覺嗎?當時也不需要談睡好覺的滋味啊?

 

 

所以人類陷入「說的世界」之後,那個「未說的世界」,也可以說是那個說不到的世界,就成了個問題,對於「說的世界」和「未說的世界」,人類應該要「能進能出」才對,而事實不然,就等於會睡個好覺的本能,很多人已經喪失了。

 

 

因此人類也遺忘了那個未說之前的世界,世界本不該分為「說」與「未說」,但人類全部注意力都在「說的世界」後,也發現了有說不到之處(說不到的世界),就給了這個說不到的世界一個名稱,「實相世界」,而說之後的世界就是「現象世界」或「幻象世界」或「變的世界」。

 

 

簡單的事情被搞複雜,人類失去本能,而多了「現象世界」和「實相世界」之二分,是故老子要說:「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愈迷愈甚,最後是太不自然了,太離譜了,所以說無始劫以來,無明......,病深業重,罪深障重等等。

 

 

其實問題也不過是恢復本能,恢復「整全」的生命力,這個「整全」的生命力,可以說是「上帝」,「道德」,「純潔」,「淨土」,「智慧」,或「真善美」,或是所有「價值」的來源。其實就是那個「說之後」的世界,而有說不到之處,而且知道這個說不到之處,與「未說」之前的世界有關。

 

 

世界不必二分,是說之後才二分,而「整全」的世界大於「說之後」的世界加上「未說」的世界,這才是最健康、最完整、最真實、而且是「開悟」的世界。

 

 

人類的本能失去,有點難理解,我只能打個比方,失去睡眠能力的人,也忘記好睡的滋味,但他會跟自己自言自語或跟別人談論好睡的滋味,那個他失眠之後達不到的境界,也是失眠之前他所自然擁有的健康狀態。而他失眠之後愈想注意好睡,他愈失眠。

 

 

說之後的世界,可以發展一套理論,此理論說到極致,到了說不到的地方,給它一個名字,叫做「宇宙實相」。但這一套理論「說」出來的,還是沒有親自體驗証明,還是屬於「說的世界」,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無論如何就是碰不到的地方,就是那個「未說的實際(真相)」,但人有「智的直覺」,可觸及宇宙「實相」,但宇宙「實相」仍然是在經驗界(說之後)以外的。

 

 

懂了嗎?說之後的世界,就是「意識」境界,或是現象世界,未說的世界,就是「實相」世界,就是「開悟」之標的(對象),「開悟」只是在認識上回復本能而已,回復本能就是要過人類正常生活,「整全」世界、「整全」生命的生活,如是而已。明心見性,不要想的太高深,想的太高深是自扯葛藤,自己阻礙自己。「開悟」只是完整的起點,並非「成道」並非「成佛」,只是追求健康與整全的初步。

 

有些看法認為,開悟證悟是專指禪宗、修行達到「不斷貪嗔癡亦不與俱」,開顯出「自性的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圓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出入三界而無礙,於一切境界都能隨意自在」,這是把「開悟」和「成佛」混在一起了,有點像原料和成品混在一起了。所謂「自性的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圓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出入三界而無礙,於一切境界都能隨意自在」,這個不是「開悟」,是「成道」「成佛」,「開悟」是打破意識遮蔽,「觸証真相」而已。根據大乘佛法,「開悟」與「成佛」中間相隔三大阿僧祇劫!

「成佛」要高推聖境,但「開悟」只是入門,不宜講得太誇張,講得太誇張等於擋住一班大眾入門之機會,而這也不是「開悟」之事實與真相。把「開悟」講得非常難,主因是佛法衰微,錯誤的觀念流行和宗教團體想操縱控制的心情。我看過很多質地很好的身心靈老師,都被「洗腦」,根深蒂固認為開悟很難,但是誰去洗他的腦呢?這個問題很複雜的。

 

 

太初有「道」,一劃開天,這個「道」也暗示著「說」,「說」之後才有說不到之處,而「未說的世界」,也不會有說不到的問題。「說」之後的世界,就是「意識」境界。「意識」,是說能了知萬事萬物的覺知心、思維心、分別心、觀察心、了了分明的覺知心。這個覺知心意識生起後(透過率爾初心、尋求心、決定心)遮蔽「覺性」(菩提自性),而覺知心意識斷滅之後又不能觀察「覺性」,這就是要開悟的進退兩難。

一般人不知道明「心」,重點是在那個不觸「六塵」而了心行的「真如心」,和觀行時,身心真的會越來越安祥、越法喜的「意識心」,二者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能夠將身比身、將心比心的還是落入「意識心」,並沒有明那個「真如心」,對方的動作是粗糙、還是微細、有沒有明覺?你都觀察的很清清楚楚的,這種境界正是落入「意識心」,並沒有明那個「真如心」,知道別人衝動、無明、有「我慢」,還是落入「意識心境界」,和自己有無明「心」,根本無關!

「覺知心意識」觀察的很細,還是落入「覺知心意識」,所以不論意識、細意識、極細意識,都是「意法為緣生意識」,都不是「真如心」,例如當你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慢慢去觀行、覺察之後,你的「覺知心意識」會越來越清楚,但還是落入「意識」境界,根本不明「真如心」。你再倒帶回來,重新做,讓這個過程都清楚,NG幾次都沒關係。還是落入「意識」境界,還是不明「真如心」!這樣搞下去,只是一盲引眾盲而已。古人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只有「觀」,根本不知「疑」在哪裡?哪會「開悟」?

「觀行」是沒有錯的,但「開悟」不只是觀行,或細膩觀行,而僅僅止於「觀行」,若不會運用「疑情」,還是會落入進退兩難,而且永遠講不出親証「真如心」為何要如此細膩「觀行」的道理,因為再細膩還是落入「覺知心意識」境界,觀對方有沒有明覺,更是個笑話,如果明覺是「菩提自性」的話,有哪個眾生是沒有「菩提自性」呢?這種明覺只是一點「動中定」的輕安境界,或是意識的「証自証分」,千萬不可「認賊作父」!

所以很安祥,可以觀察微細動作,清清楚楚,比較雙方動作粗糙還是微細,了解對方衝動、無明、我慢,這都落入「覺知心意識境界」,和有沒有明「真如心」無關,人類被「意識」遮蔽就是這麼慘,一直在裏頭打混,轉不出來!這些都屬於不明「覺知心意識」或「小我意識平台」之過失。

 

 

就是這個「意識平台」,才把世界分成「現象」和「實相」,「經驗」和「先驗」,「現象」和「物自身」,「生滅」與「真如」,「運動」和「不動」,「生死」和「涅槃」。真實的世界為一整全,不必區分,而「意識」的世界卻把世界「劈成兩半」,所以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倉頡造字,鬼哭神嚎等等,這都是比喻,「說」的世界與「未說」的世界,被「意識」、「小我」劈成兩半。

「開悟」的問題可以簡單化,只是了解「意識」對人類「覺性」的遮蔽,古稱「識陰」。這個意識包括知覺心,或以覺知心之能反觀反照自己者,或入定不動、住心一境時之覺知心。這個意識境界也包括「知道自己沒有思想時」或是「知道自己沒有頭腦時」。這個意識境界也包括「無空間感」、「無時間感」、「合一感」、「平安感」,這都是落入「識陰」。 

 

說之後和未說,古人的另一說法也就是「話尾」和「話頭」,「話尾」代表說之後的世界,即是意識境界,「話頭」代表說之前,尤其是「將說未說」,想辦法從「將說未說」的那一剎那觀照悟入,謂之「參」。所以古人留有「參話頭」一法,「參話頭」其實是用了「以言銷言」的原理,從「有言」到「無言」,從「說」之後到「未說」之前。真是只有「修行天才」才想得出這種法門。

 

 

我在「宋朝秦國夫人計氏悟道實例解說」一文中,已經把「參話頭」用最簡化的方式說明了,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開悟」不是難不難的問題,「開悟」是文化傳承問題,有人傳,就能傳承。無人傳就會失傳,傳不傳與難易無關,就像某種編織的方法,打結的方法,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有人教就學得會,就會傳。

 

 

有些有心人一定把「開悟」說的很難,說甚麼「開悟」絕不可能,難的不得了!又說「開悟」只能是「瞎貓碰到死老鼠」,萬中無一,億中無一,千載無有,萬年罕見,若非無知,則是否有行宗教控制之意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