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刚经启示录018:对佛陀本人和修行境界也要放下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我们诵经拜佛,想要成佛,佛陀又是拜谁而成佛的呢?为什么说释迦摩尼佛当年没有从他拜的佛那里得到任何妙法呢?学佛的人为什么连佛陀本尊也不能执着呢?为什么满脑子想着极乐世界的人反而去不了呢?为什么学佛容易放下一个执着,再捡起更大的执着?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咱们一起来精读《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段经文虽然不是特别长,但是翻译起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咱们今天只翻译上半段。
01
在《金刚经》的第九分中,佛陀和弟子须菩提讨论了修行者不能执着于声闻乘中的四个果位。
虽然修行的境界达到了,会像我们今天授予学位一样,有一个果位,但是得到这个果位的人,自己心里不能有这个想法,不能有这个念头,不能执着于这个果位,这个概念。
尤其是须菩提还告诉自己的老师,虽然佛陀他已经认证自己得到了阿罗汉道,但是他自己丝毫没有这个念头。
佛陀看须菩提对他个人的执着已经没有了,心已经很清净了,于是又拿出来一个困难的问题来测试须菩提,也启发在座的其他同学。
02
佛陀问须菩提说:
你认为我,也就是你们的老师佛陀,想当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无上正等正觉?能够到达智慧彼岸的成佛妙法呀?
这里咱们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据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第二阿僧祗劫届满时,刚好燃灯佛出世。
当时世尊买了五茎莲花去供佛,又以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给燃灯佛走路。燃灯佛就给释迦牟尼授记,告诉他,未来在娑婆世界,你将成佛,是第四佛。
我们可以用世俗的看法,把燃灯佛当成释迦牟尼佛,往生往世碰到的名师。须菩提是跟着释迦牟尼佛修持佛法,当年释迦牟尼佛又是跟着谁修佛呢?
或者说,释迦牟尼佛在往生往世的时候,他也是一个修行者呀,他也像今天的修行者一样去庙里供佛。
那么他在成佛之前,在他遇到的觉者,也就是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妙法呢?
须菩提回答道:
没有啊,世尊!因为诸法的实相都是本自清净的,您当时已经领悟了空性,没有任何分别和执着了,所以说您在燃灯佛那里没有什么妙法可得。因为如果有可得之心,就有了分别,就著了相,心就不清净了。
03
其实,咱们读懂了须菩提的回答,就可以稍微的引申一下,佛陀的这个问题,一来可以进一步检测须菩提对空性的领悟是否彻底。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启发在场的其他同学。
须菩提确实已经对自己、对自己修行的境界,没有了执着。那么他对自己最尊敬的老师,最权威的佛陀以及佛陀的老师,远古的燃灯佛还会不会有执着心呢?
从他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须菩提解空第一的这个名号,不是虚得的。他对自己的老师佛陀,也能做到离相,也能够不执着,这是非常非常难以做到的。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想开了,已经看破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贪,真的能放下了。
但他放不下对佛法的执着,对佛经的执着,对寺庙的执着,离开了一个执着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执着。
04
佛陀一看须菩提已经对佛陀及其所授之法不执着了,就继续追问下一个问题:
须菩提呀,你是怎么认为的,菩萨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或者说真的有一个更加庄严的佛土吗?真的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吗?比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娑婆世界更加庄严,更加殊胜吗?
我们可以看须菩提,一"不"到底,继续回答说:
根本没有啊,师尊!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的概念,只是为了帮助大家修行,为了度化众生而随机所说的一个方便,临时设立的这么一个概念。
真的庄严佛土是绝对清静的,是没有形象的,或者说是超越形象的,没有庄严和非庄严的对立。
所以不着相的庄严佛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庄严佛土,一旦着了相,有了庄严和不庄严的区别对立,那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庄严佛土了。
05
我们从这一段佛陀和须菩提之间的对话当中,就可以看出来,不能对任何有形有相的东西产生执着。
佛陀再伟大,我们可以尊敬他,但是不能盲目的崇拜。修心修佛本质上就是要去掉分别心,就是要去掉执着心。
如果我们有一个对佛的概念的执着,那么就把佛和普通的众生对立起来了,佛也是众生,众生本质上也是佛。
佛是开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开悟的佛。
我们很多人拜佛、磕头、诵经、打坐、参禅,目的是想去一个极乐世界,想去一个比现在这个世界更好的地方。
如果我们执着于这种追求,执着于这种境界,那不就是把现在所处的环境,跟想追求的境界之间对立起来了吗?那不就是有分别了吗?
如果心里老想着去那个地方,那不就执着了吗?如果有了分别,有了相,有了执着,那不就背离了修行证悟空性的最根本所在了吗?
所以我们对高高在上的佛陀也不要迷信,也不要执着,也不要盲从。我们对修行能够产生的所有境界,也不能够执着,不能够有执念。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错解了佛陀的教诲。
如果我们能在生活当中做到不分别、不着相,能够随时地提起,又立刻放下,那我们跟佛不就是差不多了吗?不就是清净的境界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