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楼赋》资料

 缘932 2013-02-15

历史背景: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随之到了长安,由于他学识渊博,曾受到当时大学者蔡邕的赏识。因李傕、郭汜作乱,他离开长安,避难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因他相貌丑陋,又不拘小节,不予重用,长达十五年之久。王粲亲历乱离,感触颇深。《登楼赋》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怀。

 

内容赏析:

这是一篇愁肠百结的抒情赋文,诗人借登楼览胜,一口气倾泻了郁结了十二年的离乱流亡苦闷,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清平治世殷切的期盼。全文以一个“忧”字贯穿,情感贴切,深沉抑郁,是离乱人共有的悲情代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赋共分三段。第一段交代了登楼的原因,描写了登楼所见的景色,以及登楼观景引起的思乡之情。“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为了排愁解忧诗人登上麦城城楼眺望,因而触景生情引发了不尽的思乡之情。“挟清障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诗人在孤独苦闷中登上城楼向四面八方瞭望,沿着城楼流淌的清澄的漳水与诗人清高的品德一触即发产生了共鸣,围绕着城楼弯弯曲曲的沮水诱发了诗人对曲折坎坷的人生的浮想,那高低不平的广阔的大地,把诗人引入“敢问路在何方”的迷茫的人生思考,那无处不流的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沃流清波滋润着大地万物,却不能滋润处在困境中的诗人干枯的心田。诗人作为天地的尤物,杰出的贤才,白白的辜负了这大好时光,是多么的痛心啊。恍惚中诗人放眼远望,“北弥陶墓,西结昭邱。”那阔野北边的陶乡郊外长眠着天资聪敏睿智、胸藏文韬武略,满腹经纶,无所不精的治国齐家的楷模陶朱公范蠡。诗人沉思他当初的经历不也和自己一样,纵有圣人之资,在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却不为世人所识。但是范蠡终于找到了施展抱负的契机,他辅佐穷途末路的勾践消灭了吴国,成就了越国的霸业,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千古贤臣的美名。在沮水的西边是楚昭王的坟墓。当年楚昭王以善用贤才著称,以他的明智平息了吴国入侵的祸乱,成为一代中兴明主。诗人在这里缅怀明主贤臣,仰慕他们治乱的功德,同时也蕴含着自己经世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立功建德。“花实蔽野,黍稷盈畴。”草木一秋,都有一个丰硕的结果,而人生一世,不能够建功立业,是多么痛苦的遗憾啊。望着眼前的自然美景,诗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这是诗人对于自己流落他乡寄人篱下,没有用武之地,虚度人生无助的呐喊。  

第二段写了诗人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怀乡思归之情。诗人尽管呐喊着“一会也不想在此地停留!”但是因为“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因为董卓乱世,使他不得不投靠刘表避难荆州十二年,他思乡的痛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纪(十二年),虽然日夜盼归却是年复一年的客居。“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这昼思夜想,等不及又盼不来的思乡之情,怎么能够使人承受得起呢?这沉重的精神负担压迫的诗人再也站不稳立不住了,诗人不得不托住栏杆,继续敞开衣襟迎着北风向远处凝望,“向北风而开襟。”这是一种“胡马依北风”的恋乡情结。诗人敞开的不是衣衫,是思乡的情怀,诗人用体肤在北方来的风中寻觅故乡的尘埃,执著的让心灵品尝梦幻中的乡土亲情。“平原远而极目兮,蔽青山之高岑。”诗人极目望尽天边,寻觅故乡的山水,可视线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无法逾越。“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诗人还是不死心,迷茫的望着弯弯曲曲的长路,望着那欲渡不能的江河,望眼欲穿却看不到山水阻隔的故乡,诗人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止不住的泪水倾泻而下。读到这里,一个立体的孤立在城楼上的凄清忧患的诗人跃然纸上,谁能够不为这立于茫茫天地间的孤影感动呢?“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诗人在空间,望尽天涯路找不到排忧的出路,转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慰藉。圣人孔子流落陈国没吃没喝,不也是发出“回去吧!”的叹息吗?楚国的乐官钟仪囚禁在晋国不也是难忘家乡弹奏着楚国的乐曲吗?如果说孔子和钟仪是因为受困而思乡的话,那越人庄舄即使在楚国做了大官,也依然在病中操着故土的乡音。所以诗人说:思乡的情感是人之常情,是不分身受困境还是身居显贵的。

诗人的隐痛不光是流落他乡的思乡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焦虑与担忧。第三段表达了诗人迫切望治的期盼,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焦虑之情。“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诗人在痛惜时光流逝的感慨中,引用了诗经中“俟河之清,久寿几何”的典故。(此典故在孔子编后的《诗经》中未载入,《左传》有记录)黄河因为黄土渗透污泥不清而得名,黄河清是不可能的,文中以此典故比喻清平盛世的遥遥无期,表达了诗人感伤生逢乱世不能奋发立功哀痛。想想当年在长安时,诗人是多么的受人器重,年纪轻轻就受到位尊权重才学闻名的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当时蔡邕听说王粲求见,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出去迎接,并当众夸赞他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王粲的祖父王畅是汉末三公之一)诗人十七岁就被司徒征召为僚属,汉献帝曾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只因长安局势动乱,他没有到任。可如今在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却以貌取人看不起他。这种权势伤害尊严的鄙视,使得诗人面子扫地。他是多么盼望一个安定清平的治世到来,能给他们这些才子一个驰骋纵横施展才能的舞台啊。“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匏瓜徒悬”的典故出自《论语·阳货》原文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悬挂在那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做官有所作为。诗人在借用这个典故比喻自己虽有才能却不能为世所用。“井渫不食”的典故出自《易经·井》原文是:“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卦辞是:“改邑不改井。”就是说尽管人的生活状态不由选择的在变化,但君子的美德是不可改变的,井水不断地淘干净是为了被人食用,君子不断地修洁自持是为了立德济世。诗人借“井渫不食”的典故,比喻自己的高尚情操与旷世奇才不被理解不受重用。像一个葫芦一样挂起来不能吃,像一口淘干净的井却没人饮用,自己多年来修洁其身却被时世抛弃不用,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最可怕的结局。“学而优则仕”,“不仕”而碌碌无为的庸夫俗子是受人鄙视的,“不仕”是读书人的耻辱。诗人作为名门之后,一代天骄,屈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与否定。想到这里,诗人不寒而栗的心境随着落日一下子暗淡下来。“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这里风的萧瑟与天的灰暗与诗人的生存处境的暗合,天暗对应心灰,风冷对应心寒。诗人不幸的处境是因为天下祸乱的世事所迫造成的。“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在寂静的暮色中,兽有群相依,鸟有伴照应,对比之下,诗人此时孤独中的忧郁,又有谁来相解呢?征夫匆匆赶路还有个家的归宿,而诗人的归宿又在何方呢?“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诗人此时已经悲愤到极点,真是心如刀绞,痛不欲生。“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於胸臆。”这一句回应开头“登此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本来是登楼来消愁,结果是因气愤不已愁上加愁而填满胸臆而不得抒发。“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这痛苦这怨愤折磨着诗人直到半夜仍然不得入睡,翻来覆去抹不掉这失落的忧愁之苦。

主题: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艺术欣赏:

写景虽然不是此赋的主体,但作者仍精心结撰,使之变化灵动,对于抒情起到陪衬、辅佐的作用;如果离开那些恰到好处、与上述情感抒发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写文字,这篇抒情小赋将大为逊色。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值得称道的有以下几点。

 

结构严谨。第一段写景中透露出忧思”“两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忧思。开头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中的字,化景物为情思。第三段对思乡之情进一步开掘,揭示出忧思深层的政治内涵

 

情景交融。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

 

语言清丽。文章用典贴切,注意与主观感情的抒发相契合。例如瓠瓜徒悬井渫莫食等典故,都传达出作者的怀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怨愤。文章大量运用富有音乐性的修饰词语。例如眷眷惨惨凄怆憯恻盘桓等,音节流畅,琅琅上口。

 

主题深刻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怀乡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内涵遭迁逝句,概括了当时动荡的时代特征和作者悲惨不幸的遭遇;惟日月两句,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急欲乘时而起的紧迫感;冀王道两句,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急于建功立业的使命感。总之,作者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故土之思,倾吐了宏图难展的悲慨,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

 

虚实相间。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题,然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写眺望所见。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如漳水和沮水,就抓住了这一带水流清澈、河道盘曲蜿蜒的特点,以一个“”字、一个“”加以表现,再冠以“”和“”两个富于动态感的字眼、传神的点出了麦城城楼与两水相互依存的关系,概括而又生动。这是实写。接着两句:“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则由实转虚,字面上写地理位置,实质上表达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怀念。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覆国之耻,功成身退,漫游五湖。楚昭王据史载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见《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点明古人遗迹,情景浑然一体,而用意则意味深长,恰到好处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业、不遇明君的现实处境。写景一实一虚,使下文抒发的思乡之情,既有具体的环境条件,又显得深沉悠远,耐人寻味。

 

明暗相映。第一段用色明朗的秋景反衬思乡之情。荆州城显敞,川原可赏,地方富庶,历史悠久,诚可以“信美”一词简括之。但想到在这里长期寄人篱下,难展抱负,则荆州之富美,与我又何用!于是远游之客,必生故土之思。文章第三段写景迥异,夕阳西沉,秋风萧瑟,天色惨淡,旷野无人。这一幅色彩昏暗的暮景,与作者因徘徊沉吟而变得愈益难遣的惆怅忧思,显得相得益彰,十分和谐;甚至在这死气沉沉背景上活动着的“求群”之兽,“相鸣”之鸟,也无不对作者离群索居、了无知音的悲哀起了感动兴发的作用。

 

主客相兼。“主客相兼”是指写景与抒情关系的处理。第一、三段中,通过自然景象构成生动画面,来引发主观感情,因而荆州“信美”想到“非吾土”,因暮色的寂寥惨淡而更心意凄怆,这是情随景迁,所写之景偏于客观。第二段写作者凭栏遥望,展现了山高水长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种虚撰,只是把乡国之思借具体的视觉形象传出,以关山重重来表示家乡暌隔而已。作者因情设景,寄千里于寸径之间,大大加重了感情的分量。这种景物描写显然是偏于主观了。刘勰赞誉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确实,仅凭这《登楼》一赋,王粲就足当建安“七子冠冕”的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