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旬翁一条烟换得一件“国宝”

 白水神木山人 2013-02-16

  全椒县70岁老人王恽忠,以一条香烟换得一件“国宝”:清代康熙辛未年榜眼吴昺的《药王庙碑记》石刻。近日,王恽忠老人主动打电话给全椒县文物保护部门,表示愿意无偿地捐献给国家,为吴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清代“宝贝”现工地

  王恽忠老人,一生对吴学颇有研究。

  据王老介绍,一次他散步经过一家建筑工地时,偶遇一块倚靠在墙角边的石碑。平时十分留意石砖石瓦的他,走近细看,不想这块无人问津的石碑,竟然是一代文豪吴敬梓的叔祖父、清代康熙辛未年榜眼吴昺亲手所书的《药王庙碑记》石刻。王老如获至宝,当夜就找到工地的负责人要求收藏这块石碑。工地负责人早嫌石碑碍事,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一条香烟换得“宝贝”

  第二天一早,王老按约定来到工地并找到工地负责人要求将这块石碑运走,不想工地负责人竟然反悔,认为王老如此钟情这块石碑,肯定有内情。

  王老一看工地负责人不愿意,就说,这块石碑放在工地上不仅容易丢失和损毁,而且还影响工地施工。他喜欢研究石碑上的文字,对他研究吴学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王老看工地负责人吸烟便说,我买一条烟送给你,你就将这块石碑送给我研究吧。

  工地负责人看王老如此说,就同意了。随后,王老找来一辆三轮车,在工地工人的协助下,将这块石碑运回了家。

  “宝贝”具有史料价值

  9月15日上午,记者在王老的院子里见到了这块被妥善保护的清代“宝贝”。

  王恽忠老人告诉记者,据他考证,发现清代吴昺亲手所书《药王庙碑记》石刻的地方,就是清代药王庙的所在地,现在已成了该县制药厂的宿舍。

  王恽忠老人说,被他保存的碑石质清润,高170厘米,宽79厘米,厚13厘米,全文504字。据碑文记述,傅师傅仍云医术高明,凡求医者,药到病除,就好像有神灵庇护,一时间傅仍云的医术蜚声内外。于是傅仍云在垂暮之年携两子花巨资兴建药王庙,开办诊所,治病救人。清康熙二十年终建成。清康熙三十五年,身为翰林院侍讲、湖广学政的吴昺被傅仍云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撰文是记,书丹刻石。

  据王恽忠介绍,吴昺,字永年,号頵山,清代康熙辛未年(1691年)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先任广西主考,后任翰林院侍讲、湖广学政,可谓显赫一时。

  王老说,《药王庙碑记》的发现可谓大幸事,不仅吴昺的书法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弥足珍贵,其碑文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吴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无偿捐赠给国家

  记者在采访王恽忠老人时,他一再表示,保护文物如救火,文物一旦遭到损毁其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为妥善保护这块“宝贝”,他已向全椒县文化保护部门提出申请,愿意无偿地将这块碑刻捐献给国家。

  昨天,记者从该县文化局获悉,吴昺亲手所书的《药王庙碑记》石刻将至少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而王恽忠老人自费保护文物并无偿捐赠给国家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弘扬。他们将在适当的时间给王老举办一个捐赠仪式,并对他保护文物的义举给予充分肯定,并颁发证书和奖金。(陈义山 余育章)

1 : 王恽忠老人正在讲解石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