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让作文书误了学生

 伢芽 2013-02-16
莫让作文书误了学生
由晓芬  2010年10月12日
 
 
        如果提出“怎样才能快速提高作文水平”这样一个问题,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会作出相同的回答:“多看作文书呀!”仿佛作文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灵丹妙药”似的。然而,它果真能包治百病吗?恐怕未必。作文书对一部分学生而言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多看作文书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手中的作文书,理应成为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本人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一、拥有了“素材”,却忽略了生活

  开学时,我布置了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在习作中,我惊讶地发现题为“那升高的一度”的作文,讲的是一位母亲总是抢先到卫生间去洗澡,儿子起初不理解,后来终于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了能使卫生间的温度升高一度,儿子后来洗澡才能暖和些。看第一篇的时候,我的确感动了一回。然而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这感人的“一度”。我原先的感动也就变得荡然无存了。显然这是从作文选上“借鉴”过来的,只不过是“英雄所见略同”罢了。其实,现在有不少学生在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时,首先搜索的是哪本作文选上曾经有过类似的作文,而不是去搜索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素材可以写。也就是说,作文选已经成为他们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他们用不着去观察生活,更用不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了。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积淀越来越少,写作的源泉也就越来越枯竭。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多姿多彩的。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却对别人的生活津津乐道呢?

  二、学到了技法,却陷入了套路

  现在书架上关于写作技法的作文书琳琅满目,许多学生如获至宝,以为凭借几个所谓的技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曾几何时,题记、小标题、段落排比、书信体、寓言体、故事新编等文章样式流行于学生作文之间,他们对于技法的选择不是依据主题的表达需要,而是看哪一种样式能夺人眼球。结果作文好像绣花枕头一样,中看不中用。更有甚者,还“发明”了什么固定模式,创造了现代版的“八股文”,仿佛这样作文就能得到什么保证似的。孰不知,没有内功的人练再多的套路也是不堪一击的。如果作文陷入了程式化的误区,形成了什么写作模式,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作文如同做人,不能只求八面玲珑,而应为人坦诚,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真正能打动人的作文,往往是作者真性情的表达,哗众取宠式的作文是绝对要不得的。

  三、丰富了语言,却丢失了个性

  不可否认,作文选中有不少优美的语句,也值得学生借鉴。这也算是学生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吧。问题是有些学生对此有较强的依赖性,不论什么作文命题,总喜欢到作文选上去“借”两句,给自己的作文贴点“金”。有的还算贴切,可是有的则牵强附会“拉郎配”,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还够不上“文抄公”的“罪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失去了锤炼语言的兴趣和能力。其实,别人家的花再漂亮终究是别人的,哪里有自己亲手栽培的花漂亮呢?更何况中学生应该是充满了个性的,如果他们懒得去想,懒得去创造,习惯于借鉴和模仿,那么,他们的作文个性也就丧失殆尽了,我们所读到的作文语言就会千人一面,给人以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再也鲜活不起来了!无论怎样,学生语言的积累不能仅信赖于作文选,我们应该让学生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文学天地,去从名家大师那里汲取营养。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道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名师才能出高徒!韩寒说,他从来不看作文书。这颇有几分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针对性极强的要求,即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合理使用作文书,千万不能为了应试,而以作文书为蓝本,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