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定县

 国 宾 2013-02-16
平定城地处晋中东部,太行山西麓,为晋冀通道之要冲。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县治由军升为州,又由州升为直隶州,后又改为县。古老的平定城,经过历代营造,
平定县

  平定县

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全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夏代,华夏分为九州,本县属冀州之域。到周代,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本县属并州。其后,周成王灭唐国,封叔虞,本县地在唐东境;至叔虞之子指晋水名国,本县属晋。平定县在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地,秦属太原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本县属太原郡。汉承秦制,至武帝时,始置上艾县,县治今张庄镇新城村,仍归属太原郡。汉名“上艾”,后改为“石艾”。东汉末年,郡国并行,冀州之域分为三郡六国,本县属常山国(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曹魏黄初元年(220),置乐平郡,本县归属。北魏建国元年(386),改上艾为石艾;太平真君九年(448),又恢复上艾之名。隋初,本县属辽州(今昔阳县西南),不久划归并州太原郡。唐易名“广阳”,唐代,本县曾为京畿道属县,武德三年(620)归辽州,六年(623)划归受州(今阳泉市赛鱼);贞观八年(634)废受州,石艾直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更名广阳,将县治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五代时期,本县属北汉。宋太祖征河东在此设平定军,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为“平定”,沿用至今。北宋开宝元年(968),宋太祖伐北汉,克广阳城,改广阳为平定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灭北汉,迁县治于榆关(今平定上城),属平定军。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升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元代,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明代,冀宁路改为冀宁道,仍归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升为直隶州,属省辖,领寿阳、乐平、盂县三县。民国初年,改直隶州为县,属冀宁道。
1990年末辖7镇、12乡:城关镇、东回镇、张庄镇、锁簧镇、南坳镇、冶西镇娘子关镇、石门口乡、岔口乡、马山乡、潺泉乡、古贝乡、南阳胜乡、槐树铺乡、柏井乡、维社乡、岩会乡、黄统岭乡、巨城镇,共有7个居民委员会和32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19298人,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千米。
2000年,平定县总人口323633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56371 、冶西镇 15891、 南坳镇 20286、 锁簧镇 31955、 张庄镇 24852 、东回镇 13558 、娘子关镇 15311、 巨城镇 17138 、维社乡 18403 、石门口乡 17434 、南阳胜乡 7682 、古贝乡 10684、 柏井乡 11228 、马山乡 10110、 潺泉乡 6618、 槐树铺乡 12030 、岩会乡 13190、 岔口乡 14633 、黄统岭乡 625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平定县为山西东部门户,自古为晋冀间的交通要道,故向有“全晋咽喉”、“晋东雄镇”之誉。
  战国时期为赵国上艾邑。西汉置上艾秒县,属太原郡,县治在今县城南7.5公里的新城村。北魏时,因胡汉译言之误,上艾县讹名为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广阳县,县治在今昔阳县境内的广阳村。到公元979年改名为平定县为止,广阳县城经历了公元237年的繁荣后,便逐渐废为荒村。清人曾尚增在《广阳怀古》中咏道:“荒村那识汉唐名,废址参差秋草生。今古心伤陵谷变,广阳村是广阳城。” 广阳县改名为平定县是中国一个分裂时代结束和一个安定统一时代来临的标志。
  故事还要从北宋初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平北汉,即民间戏剧的“下河东”说起。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定国号为“宋”。宋建立的第四年便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当时宋王朝对辽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的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且军事实力又较为薄弱,因此,赵匡胤制定了先统一南方,后北上太原削平北汉,进而收复幽云地区的战略部署。
  从公元963 年开始到公元978年,宋王朝先后出兵灭掉了“十国”中的9个割据政权,最后剩下了建都太原的北汉政权。在此期间的公元969年,赵匡胤曾统兵第一次围攻太原,北汉军凭借山河城池之险顽抗,时辽兵驰援,宋军中又疾病流行,遂无功而返。公元976年,再命大将党进、潘美第二次出兵合围太原,不料10月宋太祖死,宋军再撤兵南下。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续宋太祖统一全国的未竟之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广阳建平定军,据《平定州志》记载:平定军的来历和命名之由是“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置平定军,属镇州(今河北正定)。”我们还从《宋史·地理志》中了解到,平定军设置后不久,宋王朝还在今沁县置威胜军。“平定”和“威胜”等地名都表达了宋王朝平定北汉的必胜决心。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统兵第三次北伐太原,4月进驻汾东行营(今太原市小店区大村),5月北汉主刘继元出降,北汉灭亡。这年,广阳县改名为平定县,属平定军,同时废太原县,改置平晋县。“平定县”和“平晋县”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平定北汉,统一全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平定县设立后,县城也从40公里外的广阳城迁徙到古榆关城,即今平定县城的上城。榆关城在高丘之上,形势险要,汉代韩信击赵下井陉口曾驻兵于此,据说韩信筑城并以榆塞门,故名榆关。后人曾在关门前镌大字题刻“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榆关城周2里348步,南有迎薰门,东有榆关门。平定县治迁此地后,又在榆关城侧拓建城池周6里38步,东有拱岱门,西有瞻华门。从此形成了平定县城上下两城相倚的城市格局。
  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县升为平定州,领平定、乐平两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县、乐平县并入平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平定州为直隶州,领盂县、寿阳县、乐平县。1912年,废州改平定县。1949年后,平定县历属榆次专区、晋中专区、晋中地区。1983年划归阳泉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