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城地处晋中东部,太行山西麓,为晋冀通道之要冲。早在
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在征服
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县治由军升为州,又由州升为直隶州,后又改为县。古老的平定城,经过历代营造,

平定县
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全县政治、
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夏代,华夏分为
九州,本县属
冀州之域。到周代,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本县属
并州。其后,周成王灭唐国,封叔虞,本县地在唐东境;至叔虞之子指晋水名国,本县属晋。平定县在春秋时属
晋国,战国属
赵地,秦属太原郡。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本县属太原郡。
汉承秦制,至武帝时,始置上艾县,县治今
张庄镇新城村,仍归属
太原郡。汉名“上艾”,后改为“石艾”。
东汉末年,郡国并行,冀州之域分为三郡六国,本县属
常山国(今河北省
元氏县西北)。曹魏
黄初元年(220),置
乐平郡,本县归属。
北魏建国元年(386),改上艾为石艾;
太平真君九年(448),又恢复上艾之名。隋初,本县属辽州(今
昔阳县西南),不久划归并州太原郡。唐易名“广阳”,
唐代,本县曾为
京畿道属县,武德三年(620)归辽州,六年(623)划归受州(今
阳泉市赛鱼);贞观八年(634)废受州,石艾直属太原府;
天宝元年(742),更名广阳,将县治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五代时期,本县属北汉。宋太祖征
河东在此设平定军,
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为“平定”,沿用至今。北宋开宝元年(968),宋太祖伐北汉,克广阳城,改广阳为平定县;太平兴国四年(979),
宋太宗灭北汉,迁县治于榆关(今平定
上城),属平定军。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升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元代,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明代,冀宁路改为
冀宁道,仍归太原府。清
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升为直隶州,属省辖,领
寿阳、乐平、
盂县三县。民国初年,改直隶州为县,属冀宁道。
1990年末辖7镇、12乡:城关镇、
东回镇、张庄镇、
锁簧镇、南坳镇、
冶西镇、
娘子关镇、石门口乡、
岔口乡、马山乡、潺泉乡、古贝乡、
南阳胜乡、槐树铺乡、柏井乡、维社乡、岩会乡、黄统岭乡、
巨城镇,共有7个居民委员会和32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19298人,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千米。
2000年,平定县总人口323633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56371 、冶西镇 15891、 南坳镇 20286、 锁簧镇 31955、 张庄镇 24852 、东回镇 13558 、娘子关镇 15311、 巨城镇 17138 、维社乡 18403 、石门口乡 17434 、南阳胜乡 7682 、古贝乡 10684、 柏井乡 11228 、马山乡 10110、 潺泉乡 6618、 槐树铺乡 12030 、岩会乡 13190、 岔口乡 14633 、黄统岭乡 625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