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小楷五首

 云中公子 2013-02-17

唐诗小楷五首-半堂习之

 

出自刘禹锡的 <蜀先主庙>全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天下英雄】曹操称赞刘备诗句本意是说: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如今用来形容:英雄豪杰们顶天立地的气概,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以后,被人念及时也仍然会感觉到威风凛凛。

 

 

赤壁 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公元826年(宝历二年)进士及第,官秘书省校书郎,诗学张籍,近体尤工,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有《朱庆馀诗集》。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名,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


诗意: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和尚清静。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水仙子 无名氏
烟笼寒水月笼沙,江上行人陌上花。兰舟夜泊青山下,秋深也不到家,对青灯一曲琵琶。我这里弹初罢,他那里作念煞。知他是甚日还家?

译文
烟雾笼罩着凄凉的水面,月光铺满了沙岸。行客在江上漂泊,那田间的野花又已开满。航船入夜随处碇泊,傍着他乡的青山。已经深秋了还未回到家园,我不禁对着荧荧的灯火把琵琶轻弹。我这里一曲弹完,他那边定然在把我深深想念。不知他哪一天也把家还?

本曲由写景领出叙事言情,内容是散曲常见的夫妇离别相思。全曲在“我”与“他”两者间变换闪现,真切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绪。而由于指代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曲意的内涵,使这首小令颇有玩味之处。
丈夫离家远出,留下少妇一天天引领期待。“秋深也不到家”,一个语助词“也”字,坐实了思妇的叹嗟和无奈。她只得在孤灯下弹上一曲琵琶,并相信“天涯共此时”,丈夫也一定在同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这是一种解释。这种理解,是将起首三句视作少妇对丈夫客况的悬想。此种思妇独守空闺、夜夜盼郎归的模式,在元曲中是屡见不鲜的。
然而,全曲还可以有一种更胜的解说,即以“江上行人”与思妇作为同一人。夫妇不仅离散,而且都在异乡漂泊,只是女方此时先获得了还乡的机会。这并非是无根据的附会。“陌上花”本身有一个典故:五代吴越王钱缪的妃子吴妃每年冬天回乡省亲,到开春钱锈便写信给她,信上是九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民间为之制作了吴歌《陌上花》。可见这是颇切女子还家之意的。在古代诗文中,“兰舟”多为女子的坐船,而琵琶更是妇女在船中弹奏的道具。在战乱频仍的时代,夫妇举家逃难,中途失散的现象普遍存在,南戏《拜月亭》演的就是这样的题材。以行人的身份忆念行人,全曲离别相思的情味,显然更为深切动人。
无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属于哪一种,本曲都不失为一首言情的佳作。全曲情景交融,意境疏朗,感情真挚,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半堂书法空间 hi.baidu.com/bant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