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与木头

 李网木 2013-02-17
石头与木头 ——对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认识一 穿过宽阔的马路在一排排柳阴的背后隐约可见宏伟的楼房它们意味着力量与财富。它们太过富丽堂皇了感觉不太像是我们的家。它们只能唤起我们的注意而不可能引起对英国人的好感。它们是巨大的直尺与圆规的产物。中国人对我们的印象相当于我们对这些建筑物印象的十倍……在他们眼里我们是机械的、威严的和可怕的。 ——阿瑟·考纳比《华中漫游》 鸦片战争前已有零星的、个别的西式建筑如圆明园内的“西洋楼”、广州的“十三行夷馆”等出现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西洋风格的建筑开始大量地输入中国中国建筑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着高大张扬的西洋建筑起初国人来不及认真审视和仔细消化产生了莫名的自卑感并在许多地方掀起了盲目模仿西洋建筑的风潮从而“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梁思成文集》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21页。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第一批现代建筑师从海外学成归国并逐渐成熟在新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工作重新“找回”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一些“深刻的西方学者”和西方建筑师经过“慎重研究”和“细心体会”后林徽因《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国营学社汇刊》第3卷第1期164页。得出了比他们的前辈更为中肯的结论并营建了一批较好地将中西建筑优点结合在一起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一 “这个国家实在没有任何堪与其人民和文明相称的建筑” 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在《印度和东方建筑史》说“这个国家中国实在没有任何堪与其人民和文明相称的建筑”引自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9页很能代表一部分西方人的看法。中国人中也多有持此类观点的。概括起来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匠人地位太低缺乏创性 中国古代“对营工事视等卑役”殷信之《筹建建筑银行缘起》《建筑月刊》第2卷第1号193453页在匠籍制度下的中国工匠形似工奴而且子孙承业不得脱籍改业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中国的古籍虽然汗牛充栋但“蔑视工巧讳言匠事”“《周礼·冬官大司》空之所掌则在建邦之事书缺简脱汉儒纂补《考工记》仅缀绪论未能加详马班作史网罗万事独未及百工鲁班遗书工家崇为圭臬而参涉谬妄等于郢书燕说故百工之业简陋不备无一可传殆为神州之绝学矣”唐文治《建筑新法·序》引自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183页。因此“数千年来的中国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梁思成文集》二220页。遵循固定的法式、则例设计“缺乏创意世世代代都沿用一种款式只是出于建筑位置的需要或者建筑面积的局限而稍作修改”丁韪良《花甲忆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3页风格单一千篇一律“从宫殿到茅舍、庙宇和私人住宅到处都是这般式样”卫三畏《中国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06页。 而在欧洲建筑师可能同时又是科学家、艺术家、人文学者的地位很尊崇。教皇曾经颁发亲笔敕令赋予米开朗基罗在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时有随意设计的权力可以拆除已经建的部分也可以加以增补全体建筑人员必须听命于他。米开朗基罗逝世后。工程尚未完工教皇又下令“米开朗基罗所规定的一切绝不可以稍加修改”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9页。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被时人称为又一个米开朗基罗的伯尼尼被教皇封为骑士。教皇自豪地称“如今我更大的幸福是骑士伯尼尼将在我在位期间住在教廷里。”在人们的眼中伯尼尼的名字与罗马那些不朽的建筑物同在“伯尼尼为罗马建筑罗马因伯尼尼而扬名”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80页。这即使是那些为中国皇帝设计皇宫禁苑的中国顶级建筑师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更何况是一般的民间能工巧匠。 2木构建筑存在着致命弱点 “蜀山兀阿房出”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架构法木头是主体、骨干是承重的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梁思成《清式营则例》引自杨永生编《建筑百家杂识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页。木材难以经受长时间的风雨和水火的考验经不住白蚁、老鼠的啃食在南方地区这种情况更严重坚固、长久很成问题。因此一般情况下中国人的住宅“在使用时间的设计上不超过主人自己的寿命”马森《西方的中国帝国观》时事出版社1999339页。近代来华的一位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见到某些沿江、沿河搭建的吊脚楼“极像潘趣和朱迪英国传统滑稽木偶剧中驼背木偶的演出较矮的部分有木桩支着很多房屋倾斜得很厉害经常一起倒下来”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2页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火灾是木构建筑致命的缺点之一“设一不慎则数十百家同时煨烬从无一二家即止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191页。从远的说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建筑早已灰飞烟灭甚至确定遗址都很困难。从近的说能保留数百年并且仍然具有使用功能的木构建筑也是很有限的。初建于明初的紫禁城有很多建筑物都是在火灾后重建的当然也有后来新建或因其他原因损毁重修的其实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寻觅到明时的旧物了。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园中大多数雕梁画栋的木质建筑都毁于一炬只有那些“有名而丑劣”范文照《中国建筑的魅力》《建筑百家杂识录》6页的“西洋楼”因为使用石质材料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主体结构。我们可以从圆明园劫后十几年所拍摄的照片上看出这一点。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残迹其实是民国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浩劫才形成的。正如向达在1931年所说的“圆明园兵燹以后以地为禁苑残迹历历尚有可见其荡然无存盖近十馀年间事耳”向达《圆明园遗物文献之展览》《中国营学社汇刊》第2卷第1册19312页。 而作为西方建筑文化之源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依然保留着较多的遗存一些数百年前的建筑物仍然具有使用功能这显然主要得益于它们坚固的石质结构。20世纪初康有为游历了欧洲特别是罗马以后看到罗马“二千年之颓宫古庙至今犹存者无数。危墙坏壁都中相望”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多少著名的巍峨宫殿、亭台楼阁早巳灰飞烟灭无限感慨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罗马的建筑都是石构的而中国的建筑却是“以木为主而砖瓦为从”“架木既难久架一毁坏而砖壁随之”。“一星之火数百年之古殿巍构付之虚无”。从而“令我国一无文明实据令我国大失光明”。因此康有为主张中国的建筑广用石材“此后新构广场、公所皆为万国所观瞻。故国体攸关当求壮丽且使经营久远以示将来。所有大工宜开山伐石以成巍构。其馀民屋皆宜崇尚石筑以争光荣”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岳麓书社1985115—121页。在当时的情况下康有为的思想颇有前瞻性。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不耐用的木材建房子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谜。一位英国建筑师的概括很有意思。他说同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和印度河两岸的文明相比发祥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土地似乎是无边无际、毫无阻隔的几乎没有沙漠只有森林让人们感到危险……南方气候太炎热又遍布深不可测的深山密林”“其疯狂的生长速度让人非常头疼人们不得不经常砍伐一些树木然后用它们来建房子”。所以中国的房子多为木结构。另一方面中国人喜欢用木材是因为在木材上更容易进行加工——只有在木材上才能雕刻出复杂的纹饰斯蒂芬·加得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85页。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森林资源变得匮乏之后为什么中国还坚持以木构建筑为主福格森的解释可能更有道理他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僧侣也没有世袭贵族。没有当权的僧侣阶级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建筑有赖于宗教性艺术的最高灵感处于强大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宗教性艺术从来不会得到有力的发展。缺乏世袭贵族对于建耐久性的民用建筑同样是不利的。直到近代为止没有出现过非官职的封建主和私斗因此不存在碉堡和设有防御工事的大楼在西方这类建筑规模宏大而坚固成为某一阶级私有建筑的突出特征。”见卫三畏《中国总论》507页福格森的话后来被来华的西方人和中国的建筑师反复引用影响颇大。 3结构、功用不科学 “忽视基础”是中国建筑为世诟病的缺点之一。“中国的建筑师不可避免地具有两大缺陷即地基的挖掘过浅……经常能看到一堵砖墙几乎是平地而起几乎没用什么石灰而同样的状况下外国承包商必定会挖掘出一条沟……在其中筑好地基他们所考虑的是结实、稳固而中国建筑者们所考虑的则主要是原料”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346页。“忽视基础”的直接后果引起的功用上的不合理——阴冷、潮湿“中式房屋最大错误即屋之基础力求经济省费结果终年潮湿不可避免。”朗琴译编《中国之变迁》《建筑月刊》第2卷第2期193444页 缺点之二是采光不足、通风不畅、拥挤嘈杂。外国人说“中国人房屋最糟糕的特点是采光设施差”马森《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78页。“很少房子在对着南边大门的正北也安一扇门如果这样的话。必定会使空气流通使屋内更通风并可减轻三伏天酷热的痛苦”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115页。而且“华人对于拥挤和嘈杂视之若无其事。西人见之殊称奇不止”朗琴译编《中国之变迁》《建筑月刊》第2卷第2期44页。建筑师过元熙也说“中国旧式住宅则地铺土砖阴湿极点高顶椽屋光线不足。夏暑无通风之方法冬寒无使暖之器具均为病疫之原而床椅桌凳均不顾安适。至若厨厕水火之卫生设备则更置之度外矣”过元熙《新中国建筑之商榷》引自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185页。 对于这些缺点早年来华的西方人把原因归结为中国人“不求舒适与方便”的特性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111页和“在知识和审美力方面的不足”卫三畏《中国总论》506页。 4舒适的原则让位于礼教和“风水”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在为自己房子的时候难道不应该考虑到住在里面的时候尽量地舒服和方便吗”陈志华《外国建筑史》59页中国的先人未尝不想住在舒服的房子里用木质材料本身也就是为了住起来更舒服一些。但大约是由于中国人自古重礼教、讲风水有时反而将居住舒服的功能让位给了礼教、秩序和风水。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把建筑看作是梳理世界秩序的手段特别是梳理社会秩序的手段”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88页中国建筑讲求“辨方正位”坐北朝南、前卑后高、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墨子·辞过》“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等级有序。为了遵守这些“规矩”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湮没居住者的人性。雄伟高大的宫殿起着“使藩属望而生畏”的作用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414页是“统治者用来威吓百姓的……连皇帝自己也怕它那种光怪陆离严肃堂皇的面孔而情愿在园苑里住着那灰色、卷棚顶无斗拱华饰的房子”刘致平《先民居住建筑之经验》《建筑百家杂识录》17页。而衙门则给人以森严、肃杀和神秘莫测的气氛。即使是一般民居也是“升堂人室宛如官衙”“华海工程师宴客并论建筑”《申报》1924年2月17日“正房的老祖宗只要咳嗽一声。全四合院上上下下一切人等就全要一起随着惊动四合院永远是最高权威行使权力最理想的地方”“时时提醒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地位”林希《老天津》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99页。 古人建房特别讲风水、图吉利重视五行八卦方位的安排追求多福多寿。“风水”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也是为了舒服讲究建筑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有的则纯粹出于迷信是反科学、与舒适的原则相背离的。有则流传甚广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据说孙中山青年时不顾“风水”亲自设计改建了一座坐东朝西的新房依当地“风水”房子应是坐西朝东的并在梁下开窗通风依“风水”之说梁下开窗是破财不吉利的。新房视野开阔、采光良好、凉爽通透然而却引来一些守旧村民的非议。有的叹息道“花这么多钱建一间这样的房子真是可惜啊”有的摇头说“周围走通又背向住人不吉利喽”林华煊编著《革命先驱起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5—60页可见在一些人的眼里“风水原则”是远远大于舒适原则的。 中西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并不例外主要由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所创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这株大树中其他各枝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东亚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表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而显示了和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但是由于建筑艺术前述的抽象性而往往不易为一般人们所了解它和它所成长的土壤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了。 在我们的讨论中将力图把艺术性格和它所由从出的土壤紧密联系起来更多地注意作品形式的内在方面所用的方法是中西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出自己。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即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宗教态度、心理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来作一点初步的、宏观的探讨涉及的面是广泛的但也是必需的虽然这远非笔者的水平所能胜任。 礼乐精神 中西古代建筑的优秀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精神性的品格。它有别于物质性的实用概念-遮风避雨、隔热防寒也不止于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是指的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某种倾向性。不过中西建筑的艺术作用在偏重方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简言之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而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大约二千五百年以前中国社会就逐渐脱离了奴隶制而步入封建制建筑也随之脱离了幼稚阶段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在这次进步中建筑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规制原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些规制的内容或改变或充实但其所据以制定的总的原则却是始终被恪守的就其艺术作用方面而论这个原则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礼乐精神。” 《乐记》说“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有别。” 《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专著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专著具有更广泛的理论意义。上引这段话的意思涵括了《乐记》在艺术与其社会功用这一命题上的全部理论核心。所谓“ 辨异”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统治阶级的秩序这是“礼”的职能所谓“统同”就是设法维系民心的统一协同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这就是艺术-“乐”的功用。“礼”是根本是目的“乐”是派生是手段两者配合起来再辅以刑、政求得长治久安故“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乐记。乐本篇》。 儒家曾不厌其烦地解释过这个“礼”他们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记。乐礼篇》“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这一套礼乐说主要是孔子和孔门弟子所鼓吹的。在当时 “礼崩乐坏”的局面中为了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他们不但提出了上述原则也提出和记载了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其中有关建筑艺术的主要保存在《礼记》等书中“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后圣人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礼记。礼运》。这就把建筑的出现归结为懂得礼乐法度的圣人的建制并且一下子就提高到了纲常伦教的高度进而强调艺术的礼乐功用。 建筑怎样去实现这一功用呢那就要有“贵贱有等”的规定“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quot《礼记。礼器》。这里的”大“、”高“以及”量“指的都是体量。 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品质。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在感染方式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其无可比拟的巨大的体量。古代的人们更是从自然界的高山大河崇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感验移植到建筑中于是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重要。马克思也曾说过 “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马恩全集》第五卷所以贵贱有别的礼首先注意的也是建筑的有等级的量。 尊严和重要还在于位置。对称是人类早就发现的一条构图规律人在人体自身以及鸟兽虫鱼、树木花草中得到了“对称”的意象发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引伸到人际关系礼就可以纳入其中故“中正无邪礼之质也”《乐记。乐论篇》。 “中正无邪”的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就易于显出尊卑的差别与和谐的秩序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果。中国最早一部关于工艺的文献《考工记》中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即国都应是一座每面九里的方正城市各面对称开三座城门城中纵横各九条道路每路之宽可容九辆马车并行。宫殿在城市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置宗庙和社稷坛宫北为市朝和市的面积各为一百亩。 儒学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实际都不行于当时体现儒学理想的上述规制当时也不一定都加以认真地执行过至少我们从考古资料中还没有全面的证据。儒学作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其实践意义更多的是在汉代以后。萧何为高祖治未央宫“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汉书。高帝纪》。以后这些话成为各代皇帝最爱用的堂而皇之的遁辞。 中国建筑的礼乐实用观在各代城市和宫殿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中国占代城市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封建经济的中心但在王权上却又是独立于封建主直接控制之外的自由地区以商业活动为主城市的主人是具有独立地位的市民后者处于皇帝及其各级代表机构直接的控制之下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工商业带着很强的服务于统治者消费的从属性质工商者没有独立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前者通常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发展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后者无论大小通常都有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在都城这个核心是皇帝所在的宫城和宫署集中的皇城在郡县是各级衙署它们位于显赫的城市中轴线上体制最崇街道纵横正交方格严整全城对称均衡外廓方方正正。例如唐长安有严格的中轴线宫城和皇城在大城北部中央是纵轴线的尽端高潮皇城内左右分设宗庙和社稷居民被限制在四面有高墙封闭的里坊中里坊置于街道围成的一个个方格内市场只集中在少数特定的坊内住宅和商店只能面向坊内开门坊的启闭都有定时。又如元大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最接近《考工记的理想。 宫殿是中国建筑中最受尊崇最为宏大成就也最高的类型留存至今的北京紫禁城可作其代表。紫切劬嵊诙汲侵醒耄砸涣刂兄嵯呱柚玫淖菹蚩占-前朝三大殿后寝三大宫以及御花园-组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皇权交响乐的主旋律以天安门广场和午门广场作为这一乐曲的动人前奏景山是全曲的有力尾声紫禁城内中轴线两旁的对称宫院则是主旋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