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78首

 静静的图书馆 2013-02-17
第278首[唐补129]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写作背景]
  
   离蜀的终极目标是湖北,在夔州,只是小住。
  
   没想到,遇到了柏茂琳,由小住变成了大住。
  
   但在诗人心里,湖北一直是个梦,一直旧情复燃,驿动的心,从未停止过。
  
   为什么?
  
   2个原因:
  
   1.不适应夔州的风土人情,严重说,格格不入。
  
   2.也许在杜甫眼里,柏茂琳还不算朋友,不值托付,就是一纯武夫。与严武不同,严武可以说是半个文人,《全唐诗》中有人家6首,沟通相对容易,更主要的是,有感情基础。说到底,柏茂琳不保险。
  
   就自己目前这体格,万一哪天突然2眼一闭,家人怎么办?孩子们还小啊,所以,必须亲戚朋友。
  
   而湖北有,有3位,哪3位?
  
   杜位,郑审和李之芳。
  
   为杜甫严格把关,逐一政审。
  
   杜位,杜甫的堂弟,以前介绍过,李林甫女婿。诗人在长安最蹉跎的时候,没出手。李林甫死后,被贬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现任荆南节度使卫伯玉手下的行军司马。
  
   到夔州后,杜甫曾专门给他写诗,倾诉离情,但依然不闻不问,杳无音信。
  
   把他列入名单,这小子行吗?
  
   郑审,杜甫在长安困顿时的绝对朋友郑虔的弟弟,也在江陵,曾任秘书少监。
  
   当时的郑虔,任广文馆博士,官不大,工资不高,但经常请杜甫喝酒,令诗人倍感温暖。在杜甫的心里,郑虔是铁哥们。肃宗收复长安时,2人的关系更密。至于与郑审的交往,史料不多,但关系应该不差。
  
   李之芳,李邕堂侄。当年诗人游历齐鲁,受到李邕的超规格接待,而那时的李之芳正任齐州司马,据说2人是发小,有基础。现在的李之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具体何职,不知。杜甫称他李宾客,是因为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
  
   郑审与李之芳,对杜甫尚念旧情,多次问候。诗人一激动,写出了气贯长虹的名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这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五言排律,堪称绝唱。
  
   最先推崇杜甫的是晚唐的元稹,尤其这首排律,令元稹叹为观止,“铺陈始终,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扯远了。
  
   小结:杜位没希望,郑审与李之芳,没把握。托付一家老人,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所以,仍然没底。
  
   所以,杜甫只能委屈地在夔州忍着,不敢轻举妄动。直到有一个人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平衡。
  
   杜观,另一位弟弟,不是堂弟,是亲弟弟,但也不是纯亲弟,同父异母的弟弟,诗人的娘死得早。
  
   767年夏,杜观由长安到了江陵,然后来夔州看望杜甫,告诉诗人他想把家人接到江陵居住。这无疑是霹雳喜讯,又多了一个选择,而且这个分量重,他可是亲弟弟。
  
   如果说赴江陵起初只是为了家人的后续安排,杜观的出现,变了,勾起了诗人的另一种渴望,那就是亲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情更甚。
  
   最后的时光里,与亲弟弟厮守,也算有始有终。
  
   杜甫心急,摧杜观赶快上路,并约定秋季,哥俩在江陵会面。
  
   于是,杜观北上,杜甫等。
  
   很快,秋天来了,奇怪的是,没有杜观消息,不会变卦了吧?
  
   担心,本来就孤苦的杜甫,更加孤苦,以雁自喻,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啄:鸟类动物用嘴叩击东西并夹住,这里指进食。
   当然,写诗需要想象。但“不饮啄”,前面没有一点铺垫,单刀直入,太突然太突出。诗人怎么知道“不饮啄”?即使把这2句看成倒装,仍然觉得这3个字,下笔硬。
   诗人急了,杜观没有消息,坐立不安,不吃不喝。时间不等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没有一点把握。
   找到一个意象后,立即把自己顶上去,这是另一种急。
  
   约定的秋季已到,杜观是不是已经到了江陵?
   这是诗人的最担心,最担心杜观到了江陵后,改变了想法,或被杜位同化,热情退减。
   所以他盼,盼着到了江陵的杜观,尽快给自己信息。
  
   依稀中,诗人把杜观、杜位、郑审和李之芳看成一个整体,对这个整体充满希望。而一个整体的威力,关键要有带头人,杜观是诗人的最佳人选。
   总之,这2句急。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什么联系,杜甫自小在二姑家长大,与兄弟们感情生疏。最关键的,不是一个妈。
   脆弱时,人是敏感的。也许在杜甫心里,杜观真的已经到了江陵,对自己不理不睬。
  
   诗人困顿长安时,写得那些穷诗,仔细读,感觉他并不怕,不是骨子里的那种怕。
   这2句不同,真怕。因为从这10个字里,读出了他内心中,精神上的无助贫乏。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如:连词,而。 更:更加,越发。
   这首诗,显然比兴手法。由于诗人急,前4句,已经有意识地将雁中的自我形象表现的很足。想像写到这里时,他可能停了一下,因为再这样写下去,艺术表现上,可能失色,过而不及。
   诗人从“雁”中,跳了出来,“雁”变纯了,而情节延续。
   这只雁飞远了,诗人有何表现?
   “望尽”不但说明望得时间已经很长,而且意犹未尽,不放心,舍不得。
   “似犹见”,就是不放心舍不得的具体表现。
   前句写视觉。
  
   虽然远去,听不到了它的哀鸣,但在诗人心里,这声音更大了。
   后句写听觉。
  
   杜甫硬是倔强地一定要从视听2个角度表达自己的感触,而且是在视听都不能实现的状态下,为什么?
   “谁怜一片影?”,没人怜我怜。
  
   跳出来之后,这种对孤雁情感的额外叠加,气场厚了,雁更可怜了。
   而沿袭前4句的余味,这时,我们会觉得,诗人更可怜了。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绪:心绪,在这里是理解的意思。
   这2句,有2种解释:
   1.由野鸦的鸣噪乱叫,衬托出孤雁的珍情重义。
   2.诗人舍夔州而赴江陵,可能有人反对。夔州相对较偏,战乱波及较轻,而且生活安稳,你又有那么多田地,只要再坚持几年,就会打下殷实的经济基础,然后再走不迟。
   哪种更贴切?
   以为后者。
  
   面对不理解,不屑一顾。
   诗人的这种执意,一定缘于对自己病情的不确定,缘于对家人万无一失的爱和对亲情的渴望。
   孤注一掷。
   唐代有名诗人中,最爱家庭,最忠于亲情的,可能唯杜甫一人。
  
   这是章法上很讲究的一首诗,整首比兴,仔细体会,内部的跳跃轻巧细腻,有别于诗人直来直去,以赋为主的一惯写法。
   之所以选择这种写法,可能是老实厚道的杜甫怕伤了兄弟感情,因为诗人写的诗,要留下来,他们以后可能会读到。
   领教!诗人的比兴原来也高超。
  
  
   解析完毕。
  
   =====================================
  
   为家人操心,珍情亲情的老年杜甫。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谢谢阅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