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企万亿利润 公众能够共享多少?

 七洲同心 2013-02-17

中央企业利润增长势头之猛,甚至超出了“当家人”的预想。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透漏,由于“增长的势头压不住”,预计2007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将接近1万亿元,超出了之前预计的9200亿元。

  央企历来是国有企业的龙头力量,其盈利能力之强、利润积累之大已经是有目共睹。央企利润总额突破万亿大关,本应让国人欢欣鼓舞才是。但遗憾的是,国资委掌门人的欣喜很难获得社会各界的共鸣。央企的巨额盈利背后的体制问题和垄断因素始终是监管部门和经营者无法回避的话题。

  首先的问题是,央企过万亿的巨额利润来自何方。尽管今年的数据尚未详细获知,但是历史数据早已表明,令人咂舌的利润与央企的垄断地位密切相关。以2006年为例,当年中央企业利润总和达7500余亿元,同比增长近20%,其中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来自石油、煤矿、电力、交通、电信等垄断行业。再如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等7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业利润的78%,其中6家是国家垄断的石油、石化和电信行业。因此,不出意料的话,2007年的数据结构也大致如此,垄断企业必然占据利润来源的主流。

  市场经济的规律表明,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垄断地位,那么其攫取市场利润的能力将远远超乎于市场的平均盈利能力。但是,如果这种垄断地位是因为市场竞争而产生,并且市场进入的门槛并没有被封闭,那么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并不能持久,或者因为竞争而被打破,或者为了维持垄断地位而不得不投入产品技术研发,以便更充分的满足市场需求,后者相当于把垄断利润返还给了消费者。显然,市场竞争背景下垄断企业尽管具备了“恶”的形式,但是因为竞争因素的存在,很难具备“恶”的实质。

  与市场竞争下的垄断完全不同,目前央企所获得的垄断地位属于行政性赋予,而且没有开放竞争的渠道。因此,央企的巨额垄断利润意味着双重“剥夺”。在一次分配领域,能够全额攫取消费者的利益,而不必担忧任何来自市场的压力。而在二次分配领域,尽管央企因其国有企业属性,因而在法理上其利益当隶属于全体国民,本应能够通过二次分配实现利益向大众的回归。但遗憾的是,这一体制只存在与纸面之上,在现实中则很难兑现。众所周知,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向国家持有人上缴红利,这一状况已经持续13年之久。尽管国资预算管理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相关报道显示,初期的红利上缴只限于部分国企,而且上缴红利将多数被用于国企系统内部的改造发展,几乎不会惠及国民。

  当然,作为名义上的国企所有者,国民其实也并没有奢望央企的巨额利润能够带来回报,但问题是,不仅应有的回报缺位,随着上市改制的实施,国有企业基本的社会道德底线也受到了现实挑战。

  目前,几乎全部核心的央企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这一转化意味着企业利益角色的多元化,也让行政赋予的垄断地位因此而“变调”。国有企业今日的巨额利润历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和行政保护。这些国家财富的付出至少应该在市场需要的时刻,获得国有企业不计成本的回报。但随着由于国企成为上市公司,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回报持股股东就则成为天然的追求。市场利益与行政期望之间形成了难以妥协的矛盾。就以2005年的“油荒”为例,行政管理部门严令石油垄断企业提供充足的市场供给。但是对于以牟利为目的的上市公司而言,油价倒挂意味着卖油等于亏本,不仅拒不履行国有企业的公益职责,反而大赚“油荒财”,反而减少了进口量,加大了出口量。2005年上半年出口了759万吨的成品油,比上年同期猛增48.6%。

  而站在当下流动性过剩的现实背景下,央企的超额利润带来的更是更多的担忧。与央企利润“势头压不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居民的工资收入增长速度要远远落后与GDP 的增速。1990年至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至41.4%。此销彼涨之间,意味着投资和出口拉动将继续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消费内需很难提振。而由此带来的投资过热与外汇占款的增涨,却正是目前宏观调控政策之大忌,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谓巨大。

  央企万亿红利只是账面财富,如何让央企真正履行国民公有企业的法定职责和义务,让公众能够真正共享央企发展、壮大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才是万亿数字之外的真谛。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得到实现,那么即便央企的账面利润少了些,又有何妨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