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农民群众所说:“稀稀朗朗,浪费土壤;合理密植,多打粮食”。密度太稀,即使每株结的穗子大,也因为每亩穗数小而不会有较高的产量。过密了,虽然每亩穗数增加,但由于穗子小、空秆多而产量不高。据考察,目前密度普遍偏稀是影响我省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具体安排玉米种植密度时,一定要根据品种特性、施肥水平、土壤肥力、气候特点、播种早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合理密植的原则
(1)紧凑型品种宜密,平展型品种宜稀。紧凑型玉米茎叶夹角小,上部叶片趋于直立,透光性好,适宜密植。茎叶夹角越小,株型越紧凑,适宜密植的程度越高。如掖单51号等品种,穗位以上茎叶夹角小于20度,适宜密度为每亩5500-6000株;掖单13号等品种茎叶夹角25度,适宜密度为5000一5500株。而平展型品种如中单2号等,穗位以上茎叶夹角大于40度,适宜密度为每亩4000株。紧凑品种比平展型品种每亩多种1000-1500株。由于品种间的生育期不同,叶面积和株形相差较大,种植密度也不一样。晚熟品种植株高大,生育期长,种植密度要比中熟种和早熟种稀一些。
(2)肥地宜密,瘦地宜稀。同是一个品种在不同的肥力条件下,适宜密度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是瘦地宜稀,采用适宜密度的下限;肥地宜密,采用适宜密度的上限。如掖单13号在瘦地上每亩密度为5000株,肥地上每亩密度为5500株。土壤肥沃,施肥量高的土地,每亩可增加500株。如掖单13号在亩产吨粮的攻关地上,每亩密度可达6000株。
(3)砂土宜密,粘土宜稀。土壤通透性对玉米根系生长影响较大。据有关研究结果,砂壤土的通透性好于粘土,表现在砂壤土中的玉米根系干重比粘土中的明显重。因此同一品种在砂壤土上种植密度比在粘土上种植密度要大一些。
(4)早播宣密,迟播宜稀。适时早播的玉米,幼苗生长阶段处于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水肥供应受到一定的抑制,有利于“蹲苗”,一般不会徒长,生长较稳健,植株节间相对较短,到中后期表现出植株不高、秆粗、滑秆少的优势,宜适当密植。而迟播的玉米,苗期高温多湿,茎叶生长较快,没有“蹲苗”时间,若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就会增高,节间相对加长,滑秆增多,还易倒伏,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来源:云南农业技术推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