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燕赵农业 2020-08-22

种植稀了产量上不去,种植密了又容易倒伏,这是很多玉米种植者在玉米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玉米成为了农民朋友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实现这一目的似乎只有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单位玉米种植数量,所以在夏玉米种植中形成了一种播种密度大,间苗舍不得去苗的现状。那么玉米种植密度该如何掌握?什么样的密度才是最合适的呢?怎么让密度和产量恰到好处呢?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单位玉米种植数量才是高产的关键。

密度大了,产量一定就高吗?

近期结合玉米如何选种,最近我写了两篇文章,很多朋友在看完文章后询问最多的是该怎么把握玉米的种植密度。咱们国家是一个玉米种植大国,过去由于生产力和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玉米的种植密度和产量都相对较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业科研人员开始研发并推广了紧凑型玉米品种,咱们农民的种植密度也逐渐提高,同时配套的栽培技术也不断更新,夏玉米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上世纪80年代亩产三四百斤,到如今亩产一千四五百斤。所以种植密度大了,产量就能增加,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起来,很多人甚至认为,只要密度大,产量自然就能提高。而事实是那么回事吗?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密度要科学才能实现高产的目的,绝对不能盲目增加密度。

其实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年一直在做各种试验,这几年,我们的技术人员就在河北省很多基地进行了多年反复试验,该试验中采取的是同样的品种,同样的地块,同样的管理和肥水,但采取不同的密度,试验中选取的品种要求亩种植密度4200株,我们则从每亩3500株、3800株、4000株,一直到5500株做了多个样本。试验设计的目的就是看看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多大的密度最科学。通过多年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种植密度在4000-4500株时产量和综合表现最理想。而亩密度超过4500株后,玉米的成穗率就要降低,甚至有的还会出现空棵和倒伏现象;同样亩密度低于4000株后,虽然看着玉米穗子都很大,但最后的总长量却不高。因此不难看出,玉米产量不是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一定要把握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玉米产量不是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一定要把握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

合理密度,究竟怎么才算合理呢?

很多专家在讲课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合理密度,那么什么叫合理密度?咱们又该怎么做才叫合理呢? 这还是要根据咱们的地力水平、光热资源和品种特点等方面综合衡量。首先,在玉米选种上,咱们首先要结合自身地力和当地光热资源等方面来选择种子。大家都知道玉米是喜水喜肥喜光热的作物,咱们当地的光热资源条件理想,而且土壤地力水平高,水资源丰富就要选择相对高产,密度较大的品种;反之则要选择穗大稀植型品种,这样才算合理密度。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合理密度是一个综合概念,要结合地力、水肥条件等多方面核定。

另外,再说种植。选好了品种咱们的种植密度最好是按照品种的推荐密度去种,比方说他推荐这种品种亩密度4500株,那么你最好是按照这个密度来种,如果你亩密度要种到5000株,这样的话在高密度条件下,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我们说高密度造成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个光成为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植株就会竞相拼命的长来争光,这样导致的结果会是株高变高,密度越大植株越窜秆,而植株一窜秆后,咱们很多养分都用于茎秆的伸长,而没有用于茎秆的加厚,结果玉米就长成我们说的像豆芽一样,茎秆很高,但是茎秆很弱,这样的话很容易发生倒伏,所以种玉米的朋友们首先就是一定要按照品种推荐的密度来种植。不能科学的把握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密度,过度的追求高密度不但会引起玉米品质的下降,还很容易导致玉米中后期遇到大风天气而发生倒伏,因此咱们需要合理进行密植。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密度越大植株越窜秆,而植株一窜秆后,秸秆细高,一遇到大风就会倒伏。

最近两年,我对河北中南部的夏玉米种植进行了调查,发现只要出现倒伏的玉米田,绝大部分属于密度偏高,目前在这个区域内大部分亩密度为4500-5000株,小部分在4000株左右,因此超过品种要求和密度适应范围自然成为了玉米倒伏的一大诱因。那么,估计有人该说了,是不是为了防止倒伏,咱们就要一味的稀植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按照品种要求适当的增加密度还是可以增产的,关键在于要科学的增加密度,并进行科学的管理。

合理密植后,配套管理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种高产作物,玉米要上产量必须科学密植,说到科学密植,也就是在密植的情况下,减少倒伏危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管理。

1、加宽行距。从我们试验的种植模式来说,我建议玉米种植户可以在保证我们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首先适当的加宽行距,因为从现在来看,我们生产当中行距50公分的很多,但个别的还有45公分的,我希望大家适当的把行距加宽一些,加宽到60公分。资料显示,美国在玉米种植中行距有的达到80公分,但是增加株距密度,这样可以实现很高的产量。为什么要加大行距呢?因为行距加大以假如说风要是来了,风它可以顺着宽大的行间疏导一部分,会减少对植株的影响,假如说我们行距很窄的话,那么风来了以后,玉米田的通透能力差了一些,就像篱笆墙一样,风一来那透不过去那很可能把整个篱笆墙掀倒,所以建议大家在不改变密度的情况下为了防倒,我们行距可以适当加宽。当然如果您所在的地区,夏秋季节发生大风天气较少,则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行距。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资料显示,美国在玉米种植中行距有的达到80公分。

2、推迟追肥。另外,要想实现高产咱们施肥上还要改变,通常我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氮肥的施期不合理。我们现在生产当中,大家在拔节前后施肥的很普遍,那么拔节期正好是玉米基部茎节伸长的时期,而植株的抗倒能力主要跟基部茎节的抗倒性有关,我们在拔节期施氮肥,施进去大概在五天到一周左右肥效开始发生作用,正好促的是玉米基部的三节、四节、五节这几节的这个伸长,这样一伸长以后株高变高,特别是基部茎节伸长以后,玉米的抗倒能力自然会下降,所以说从追施氮肥来讲,建议大家尽量避开拔节前后追肥,推荐大家在播种时施一些种肥,追肥建议推迟到大喇叭口期,这样的话玉米基部茎节基本上已经定型,就可以很好的提高抗倒伏能力。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建议大家在播种时施一些种肥,追肥一定要推迟到大喇叭口期。

3、补充钾肥。大家知道钾肥可以促进作物茎杆的机械组织发育,所以施用钾肥以后,作物茎杆的抗折性会增强,也就相应提高了抗倒能力。因此,建议大家在种玉米的时候,一亩地最好能施硫酸钾或者氯化钾四十斤,也可以大大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密度相对较大的玉米田,咱们要保证合理施肥、适当间苗,还要前期控水。

4、前期控水。除了以上几点,通过我们的试验还有一点也值得大家借鉴,那就是玉米前期一定少浇水。尤其是密度相对较大的玉米田,咱们在合理施肥和适当间苗后,还要注意前期控制浇水,根据玉米的需水特点,一般前期需水较少,拔节、孕穗其较多,灌浆期中等,因此密度偏高的玉米田咱们在浇水的问题上尽可能前期不浇水或者少浇水。如果前期降雨不能满足玉米幼苗生长,咱们可以适量浇小水,在拔节期再结合降水情况进行浇水,这样不但节水,关键还可以降低倒伏危险,毕竟玉米只有不倒伏,高产才能实现嘛。

稀了产量低,密了担心倒,玉米种植密度怎样最合适

科学合理的增加密度,还要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才能有效的避免倒伏现象的发生。

总而言之,针对最近几年的调查和试验情况,希望大家在今年种植玉米的时候,除了要严格按照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增加密度,还要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才能有效的避免倒伏现象的发生,最近,我还将结合玉米高产创建,就玉米种植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措施给大家进行介绍,希望给大家玉米丰产带来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