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色土耳其

 only4dragon 2013-02-18

蓝色土耳其

1. 奥斯曼帝国之崛起

世间名城很多,可是很少有城市能象伊斯坦布尔那样,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观,又有辉煌的文化遗迹,现代与历史,东方与西方,水乳交融在这个历尽沧桑都市里。这是一个让人见了就不会忘记,去了还想再去的城市。

2008 年的时候我曾游览伊斯坦布尔,正如那首《蓝色土耳其》里所唱: “还贪恋着你的风情,诱惑着你的神秘”,四年后 我又回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想再次迷失在金角湾蓝色烟波里。

伊斯坦布尔到处都是从古罗马到奥斯曼时代留下的古迹,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不过那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建筑或者风景,而是土耳其的孩子。每处古迹都有成群的孩子在参观,大概是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吧。

在蓝色清真寺外,我碰到了一大群七八岁的小学生, 大概因为我的中国面孔相对少见,孩子们都笑嘻嘻地看着我,每张脸上都有又大又黑的圆眼睛,又长又卷的睫毛忽闪着,非常可爱。

“ 你是哪国人?”“你从哪里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问。

“我是中国人。你们呢?你们是哪国人?” 我故意逗他们。

“我们是突厥人!”孩子们都抢着回答。

“突厥!”这个本来只和隋、唐两代雄主名将、明月天山、大漠西域这些遥远的词汇相连的名字,突然在现实中回响,立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本来土耳其国名的英文拼写( Turkey )常令我联想起美洲的火鸡( turkey ),可是孩子们的发音( Türkiye )让我意识到面前可爱的孩子们正是西突厥的后裔。土耳其是个前生今世都和中国渊源极深的国家,其盛衰兴替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突厥原是游牧于阿尔泰山脉的一个马上民族,全盛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达咸海,北抵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六世纪中期,在今天的蒙古建立突厥汗国,和隋朝抗衡多年。后来中了隋朝大将长孙晟的离间计,分裂成东西两部。

隋末大乱时,唐朝君主为了统一中原,采取了对突厥称臣的策略,唐太宗李世民曾和突厥可汗定下渭水之盟,平定内乱后立刻组织反击,在名将李靖等带领下,终于在贞观四年消灭东突厥。后来唐高宗李治继续向西域用兵,显庆四年灭西突厥,其余部开始向中亚迁徙。其中一个叫奥斯曼的部落一路向西,到了今天的土耳其。在西迁过程中,他们接受了伊斯兰教。


奥斯曼帝国靠骑兵和火器扩张

从十五世纪(大约是中国的明朝中期)开始迅猛扩张,先后占领了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并于 1453 年攻破彻底击败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是千年帝国东罗马的首都,据说有世界上最好的防御系统,这是先知穆罕默德都没有攻下的城市,但在突厥强大的骑兵和火器的攻击下,最终陷落。君士坦丁堡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继续向西、向南扩张,成为继波斯、亚历山大、罗马、阿拉伯后,又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 

奥斯曼帝国极盛版图

奥斯曼帝国骑兵强悍,而且善于利用火器,在东欧和中欧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先灭匈牙利,直逼维也纳,不过数次围攻,均遭惨败,否则整个欧洲的历史就要改写。


围攻维也纳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对世界历史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其掌控了从地中海到中亚的商路,使欧洲各国失去了和东方贸易的机会,直接促使了地理大发现。另外,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时候,大批教士逃亡到西欧各国,他们带去的古希腊、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知识,促使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奥斯曼帝国强大的海军游弋地中海,成为海上一霸,曾和葡萄牙对决,也曾和法国联手攻打哈泼斯堡王朝,对欧洲军事政治格局的形成十分重要。

对阿拉伯世界来说,自从先知穆罕默德过世后, 哈里发,意为“ 真主 使者的继承人”,是 伊斯兰教 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 统治者的称号,总是由阿拉伯人来继承。但是奥斯曼崛起后,不但抢走了圣城“麦加”里保存的种种圣物(穆罕默德的头巾、胡子、宝剑、鞋印等等),而且还夺走了哈里发的称号,身为突厥人的奥斯曼苏丹成为伊斯兰教的总护法,这让阿拉伯人恨恨不已。


著名的蓝色清真寺,有六个叫经塔,这本来是麦加清真寺才有的待遇。

东罗马陷落后,其末代公主嫁给了一个草原小国的王公,此人觉得继承了罗马帝统,因此自称“沙皇”,俄国从此开始起漫长的崛起史。

大批蓝白相间,体现了伊斯兰美感的青花瓷器沿着海路、陆路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奥斯曼帝国来,然后再运往欧洲,三百多年来,一直被目为世界顶级的奢侈品 .......


2. 奥斯曼帝国的盛衰

1453 年,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不光象征着奥斯曼帝国的正式崛起,彻底把持了欧亚间商业途径,同时也启动了一系列大事件的发生。那时造成欧洲酷寒气候的小冰河期已经开始,欧洲国家亟需香料来长期保存肉食,而在当时香料是稀缺物资,只有亚洲国家才出产。为了打破了奥斯曼帝国对东方香料和其他资源的垄断,欧洲冒险家们纷纷西行。 1488 年,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 1492 年,伊萨贝尔和弗迪南把摩尔人驱逐出西班牙,资助哥伦布横跨大西洋。新大陆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

突厥人并不知道他们的扩张会产生什么样的蝴蝶效应,奥斯曼的苏丹们只知一手持剑,一手高举可兰经,利用军事优势和宗教话语权,对内巩固对疆域内各民族的有效控制,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扩张政策。依靠其强大的骑兵和海军,经过一百多年征伐,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控制了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中欧、东欧大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北非以及大半个地中海、黑海。最终建立起了统治区域最大,统治时间最长的伊斯兰帝国。 

苏雷曼大帝的御玺图章 ( Tughra ): 三根直立的柱子象征着三大洲,整个图章意为“战无不胜”

匈奴、阿拉伯、蒙古等其他亚、非族群也曾入侵欧洲,但多半“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或者像摩尔人一样,影响只局限于欧洲一隅,没有一个政权能象奥斯曼帝国那样,能占领大片欧洲土地,并且和列强对峙攻防长达三个多世纪之久。其内政外交,大有可圈可点之处。

不少中国人受西方话语的洗脑,把一切非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自动贴上落后野蛮的标签,其实,掀开历史的面纱,事实并非如此。拿以博爱忍耐为号召的基督教来说,在罗马教廷和威尼斯城邦的组织和鼓励下,十字军以保护宗教自由(基督教信徒去耶路撒冷朝圣的自由)为名,数次东征,所到之处,不光穆斯林、犹太人被屠杀,连东罗马的基督教徒们也不能幸免。君士坦丁堡,罗马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皇帝所建的基督教城市,也没有躲过以基督为名的十字军的屠刀。因此东罗马帝国摇摇欲坠的时候,威尼斯决定给东正教庇护,但君士坦丁堡城破之日,他们举教投降,宁可受制于伊斯兰异教徒,也不肯再被那帮威尼斯商人给坑一把。所以今天伊斯坦布尔的市民,其实多半是东罗马时代希腊人的后裔。

为了有效管理帝国境内的数十个民族和多种文化,奥斯曼的苏丹们采取了一种“统而不治”的前现代帝国模式。作为伊斯兰教的精神领袖“哈里发”和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苏丹负责征伐和宗教事务,也就是说只管枪杆子和话语权。而具体的政府管理工作,则派遣给其他官员去做。奥斯曼帝国的地方政府根据其历史文化特点,享有高度自治。各地部落首领以及贵族头人,对地方事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虽然奥斯曼是伊斯兰国家,但历代苏丹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相当宽容。伊斯坦布尔城内,基督徒和犹太人可以公开礼拜。 1492 年,西班牙驱逐摩尔人,开始建立宗教裁判所,屠杀犹太人和穆斯林,当时的苏丹派海军去西班牙拯救他们,并且把他们带回奥斯曼帝国安置。

尽管对异教宽容,奥斯曼朝廷对基督徒和犹太人还是有所忌惮,并采用“征子”制度加以控制。每隔一段时间,朝廷会从巴尔干半岛选三千聪慧勇武基督教或者犹太教的小男孩,把他们带到伊斯坦布尔学习,作为穆斯林培养成人,这些孩子们长大后加入苏丹的御林军。这种“征子”制度一方面给了非穆斯林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朝廷选择优秀人才的余地,但更重要的是,早早把基督徒和犹太人中最聪明俊秀的男孩选走,等于剥夺了这些族裔可能挑战朝廷的机会。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宽松政策,使奥斯曼帝国境内各族同心协力,其国家能够持续扩张长达二百余年。


苏丹御林军

奥斯曼帝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和法国交好,但和哈珀斯堡王朝缠斗多年,曾多次兵围维也纳,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有趣的是,奥斯曼和哈珀斯堡两大王朝的对决,促使了“牛角面包”这一美食的诞生。有一次维也纳人为了庆祝击败突厥人的进攻,把酥坯点心 做成象征伊斯兰教的新月形状,而且特地起名叫“新月”来嘲笑穆斯林。中文翻译成“牛角”,当然是比较厚道的说法。 1683 年,奥斯曼最后一次进攻维也纳失败,从此国势日衰。


香喷喷的面包,血淋淋的历史

“文艺复兴”后,欧洲各国在科学、技术、军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伊斯兰保守宗教势力的阻扰令奥斯曼渐渐技术上落后,军事上衰落。本来俄罗斯是个小国,莫斯科都曾被奥斯曼的狗腿子克里木汗烧杀抢掠过,但在彼得大帝的改革推动下,国势渐强,到了十八世纪初,从黑海到高加索,奥斯曼已经开始感受到俄国人的进逼了。

吃了几次败仗后,奥斯曼的苏丹认为“疯狂的石头”(即彼得大帝,他的土耳其绰号是“疯狂彼得”,而彼得的原意是“石头”)疯得很有水平,如果奥斯曼想复兴,必须效法俄国进行改革。然而宗教势力和御林军等既得利益集团不想失去自身的特权,反复阻挠,甚至废黜杀害锐意改革的苏丹。奥斯曼帝国尽管从文化背景到地理位置都和欧洲联系紧密,还是失去了现代化的机会,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多民族国家,国势如虹的时候,天下自然归心。但是当国运衰退的时候,则会纷争迭起,内乱不断。在其他欧洲国家的鼓动下,从 1830 开始,先是希腊,然后是巴尔干半岛,非突厥族的地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纷纷脱离统治,而奥斯曼朝廷无力制止,先后失去了希腊、匈牙利、黑山、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克里木等中欧、东欧和黑海沿岸地区。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被列强轻蔑地称为“欧洲病夫”了。


鼓动希腊独立的英国诗人拜伦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们痛定思痛,开始宪政改革。还特地请了英国人来当指导者。英国人很绅士地说要帮突厥人搞定塞浦路斯和埃及,可是不久就把这两个地方放到了自己的管辖下,奥斯曼朝廷上下这才明白他们是“请鬼拿药方”了 。

本来应对巴尔干的基督徒分离运动已经让帝国领导们头晕眼花了,在英、法两国殖民者的精心运作下,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各国的阿拉伯人也开始和突厥人离心离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伯国家借奥斯曼帝国深陷战争泥沼之际,趁机独立,当然随即落入了英国殖民体系。有部英国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讲的就是这段往事。 



明明是为英帝国的扩张服务,但打的旗号是阿拉伯的独立

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错了队,不光战败,而且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民。当年横跨三洲的大帝国已经只剩下小亚细亚和伊斯坦布尔周边的一小块欧洲土地。大片国土沦丧,大批穆斯林纷纷从欧洲逃回小亚细亚本土,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两个大城被外国驻军,奥斯曼帝国变成了一个徒有虚名的空壳。 1922 年,在凯末尔等青年军官的带领下,新的政党成立,末代苏丹被迫退位,奥斯曼帝国正式走入历史。


3. 阿塔图尔克 ------- 现代土耳其之父

作为统治数十个民族长达六百年,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的崛起与兴盛深刻固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但其衰落和解体所带来的政治和文化的震撼,到今天也无法估量。从巴尔干半岛到中东,过去百余年来世界冲突的热点多半集中在当初奥斯曼帝国疆域内,至今犹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奥斯曼,不但失去了其大部分的欧洲国土,所有的非洲行省以及整个阿拉伯半岛,而且被从前的属国希腊入侵,连首都伊斯坦布尔都被欧洲列强的军队占领。亡国危机迫在眉睫之际,以穆斯塔法 · 凯末尔(也被翻译为基马尔)为代表的青年军官们,决定推翻奥斯曼王朝的统治,以西方政治制度为典范,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1881 年,穆斯塔法出生于巴尔干半岛的萨罗尼加(今希腊境内),他的父亲是奥斯曼军队的一个小军官,后来成为一个木材商人。凯末尔早年丧父,十四岁进军校学习,由于数学成绩出色,深得老师的喜爱,特地给他起了凯末尔这个名字,意为“完美”。凯末尔毕业后在大马士革等地服役,见证了奥斯曼帝国面对英帝国殖民主义和巴尔干半岛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的挑战,腐朽无能的表现,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于是参加反政府的青年军官组织,开始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奥斯曼帝国军官:青年凯末尔

尽管对苏丹的无能统治不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末尔和他的军官同伴们还是立刻奔赴沙场,从巴尔干半岛到利比亚沙漠,从高加索到阿拉伯半岛,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在战火和硝烟中试图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虽然奥斯曼帝国输了战争,但凯末尔和英、意、俄军队交手过程中,打赢了不少战役,奠定了他军事领袖的名声和威望。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被迫接受停战条约,不但被瓜分支解,而且被英国支持下的希腊入侵,奥斯曼朝廷无力制止,于是凯末尔和其他军官们成立了大国民议会,组建军队,开始了独立战争,先后击败了苏丹和希腊的军队,于 1922 年向国联宣布,代表土耳其人民的大国民议会废除任何侵害土耳其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同年,大国民议会终结君主制,放逐了末代苏丹。 1923 年,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为了强调和奥斯曼帝国的区别, Turkey 的现代国名采用通用翻译土耳其 ------ 作者注)


现代土耳其版图

打赢了独立战争后,凯末尔和他的同伴们面对的是战火余烬里的残山剩水(领土面积不到奥斯曼帝国的三分之一),流离疲惫的贫困人民(大批巴尔干的穆斯林被驱赶到安那托立亚),险象环生的国际局势。北边的世仇沙俄亡国了,但成立了苏联,从前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高加索地区,变成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边的阿拉伯半岛基本被英、法两国控制了,连内陆的库尔德地区都岌岌可危。为了救亡图存,凯末尔和他的同伴们决定全方位推动现代化革命,一方面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接受西方现代科技和制度,另一方面以民族主义为号召,从文化角度加强对土耳其民族与文化认同。

任何社会的改革都很难,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国家更难。凯末尔的现代化改革集中在几个方面:

1. 政教分离。一千多年来,哈里发是伊斯兰逊尼教派的最高精神领袖,居然巨大的号召力和权威。自奥斯曼崛起以来,哈里发一直由苏丹兼任。末代苏丹被放逐后,凯末尔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度,实施政教分离,减弱宗教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 全面教育改革。凯末尔认为教育是现代化的核心,他禁止伊斯兰宗教教育,全面采取西方现代教育内容和方式,加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请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做教育改革指导。

3. 土耳其语。奥斯曼时代,波斯语是文学语言,阿拉伯语是宗教语言,而土耳其语(突厥语)仅仅是生活语言。受教育的人花大量时间学习前两种语言。为了加强民族向心力,认同感和自豪感,凯末尔聘请了法国语言学家为土耳其语发明了一套拉丁字母,同时在全国开办“人民之家”,教授新字母,并提倡运用土耳其语办报,用土耳其语出版《可兰经》,不到三年时间,土耳其的识字率从 10% 提高到了 70% ,从而使普及教育成为可能。

4. 妇女解放。凯末尔认为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阻止了妇女发挥才能,他大力推动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鼓励男女同校,妇女参政议政,并且于 1934 ,赋予妇女选举和被选举权。 1935年,18位妇女被选入了土耳其议会。

1933 年参观伊斯坦布尔大学,开放男女同校。

5. 移风易俗。为了推动全民接受变革,凯末尔还采取了一系列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措施,比如说,他下令男人不准戴突厥小帽,女人不戴面纱。职业女性,一律不许裹头巾。他鼓励土耳其人采取欧洲打扮,从外表开始改变自己。为此,他邀请了他的朋友蔻蔻香奈儿设计了土耳其军装!他还特地参观雕像和绘画艺术,来打破传统伊斯兰社会对用图像表现世界的禁忌。当时的穆斯林多半有名无姓,为了和欧洲接轨, 1934 年,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姓名法》,鼓励普通的穆斯林给自己取一个姓。这些做法今天看来琐碎甚至粗暴,但从当时来讲,却深刻地改变了一个老大没落国家国民的心态和生活。

在外交方面,凯末尔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本着民族主义的原则,周旋在列强之间。他一方面以共同抗击英帝国的扩张为筹码,从列宁那里领黄金和军火的支持,和苏联签订兄弟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又以苏联的威胁为借口,和英、法联络,建立军事同盟关系。

凯末尔不是那种只会慨叹无力补天的文人,而是从战场到谈判桌,在最坏的情况下,为自己民族赢得最好结果的政治家。只要对他的民族有利,他可以无所不为。从苏俄到德国,到美国,谁有用就和谁结盟,完全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情感甚至道德之上。当苏联革命成功后,为了先发制人,凯末尔差点抢先注册土耳其共产党这个商标。

他的继任者伊努努,在二战爆发前,经过反复考量,看准了盟国的胜算大于轴心国,于是背叛了和土耳其友好多年的德国,加入盟国阵营。他认为如此对待德国,是他个人道德污点,但是为了民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安全,必须有勇气背叛情感上的朋友。二战期间,土耳其采用凯末尔的和平和实用主义外交策略,基本置身事外,避免了被卷入战火。
 

凯末尔和他的政治继承人伊努努

凯末尔的现代化举措在当时受到了各种势力(尤其是宗教)的阻挠和反对, 但是他以他的权威和智慧,把他的改革贯彻到土耳其社会的各个层面。凯末尔的民族主义措施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库尔德族,十分不公平。但对土耳其族来讲,他在民族存亡之时,以摧枯拉朽般果断甚至残忍的政策,保证了其残存国土的完整性,为其人民构筑一个安全的家园,为其民族赢得一个再生的机会。因此, 1934 年在《姓名法》公布之时,他被授予了阿塔图尔克 ( Atatürk ,意为土耳其之父 )的称号。

遗憾的是,这位现代土耳其之父,个人生活相当不幸,没有留下任何亲生子女。他只和拉蒂菲,土耳其航运业大亨的女儿,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 1922 年,凯末尔挥军伊兹密尔,击败占据此城的希腊军队。拉蒂菲亲自邀请凯末尔入住她家的豪宅。她是法国索邦大学的毕业生,后来在伦敦学习法律,年轻的她很快爱上了民族英雄,而他也为这位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女性所吸引,两人坠入爱河,结婚成家。作为第一夫人,拉蒂菲成为土耳其新女性的代表。

 
拉蒂菲 ( 1898- 1975 ):不到两年的婚姻,半个世纪的孤独

一个锐意改革,与传统抗争决裂的政治家,一个受西方教育,穿西式服装的现代女性,表面上看是天作之合,然而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幸的,因为独立倔强的拉蒂菲不是凯末尔生命中的唯一女人。尽管他一直未婚,但从青年时代起,就不乏女性追求者,其中对他最痴情的是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表妹斐凯耶(他继父妹妹的女儿)。她从小就对凯末尔深情款款,几经坎坷,离婚后才终于心愿得偿和他在一起。在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斐凯耶作为私人助理陪伴在他身边。

多年来斐凯耶一直住在凯末尔的家中,拉蒂菲对这种安排极为不满,婚后逼他必须把斐凯耶赶出家门。几经争吵后,凯末尔终于屈服,让斐凯耶搬出他的私宅。根据官方说法,被驱逐之日,伤心欲绝的斐凯耶用凯末尔当年送给她的手枪自杀身亡。当然,也有传言,她死于谋杀。不管真相如何,没有婚姻可以承担死亡和猜疑的重量。斐凯耶死后不久,凯末尔和拉蒂菲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他终生未再娶,她也未再嫁。一个在伦敦、巴黎都受过高等教育,以推动妇女解放为己任的现代女性把自己深锁在家族的庭院里,离群索居,孤独地度过了余生。终其一生,拉蒂菲对她短暂的婚姻不置一语。

尽管凯末尔没有亲生的子女,但颇有爱心,一生共收养了十三个孩子,十二个是女孩,其中一个成为土耳其第一个女飞行员,世界上第一个女战斗飞行员,还有一个义女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凯末尔晚年沉溺酒精,渐渐变得独断专行,喜怒无常,最终在伊斯坦布尔死于肝硬化。和大多数英雄一样,他的一生伟大,却并不完美。然而由于他前瞻性的政策,提倡男女平等,保证女性权益,确立了政教分离,其大力推动的非宗教性教育,奠定了土耳其现代化的基础。特别是在中东妇女权益岌岌可危的今天,广大土耳其人民,尤其是妇女,有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

我在伊兹密尔那天,正逢他的忌日,在他离世的时刻,全国默哀。从游览车上看去,许多楼房、店铺悬挂他的巨幅肖像,街上不少人在卖印着他的肖像的旗帜。卖旗的人神色都肃穆,也许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能用他的画像挣钱,而是只想让凯末尔深邃的眼睛能够再次注视他的人民。

 
现代土耳其之父 ------ 凯末尔 ( 1881 - 1938 )


4. 风情之都------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奥斯曼王朝的腐朽没落气息,凯末尔挑选了位于安纳托利亚腹地的安卡拉,作为新的首都。处于欧亚文明十字路口的伊斯坦布尔,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作用,但是以其秀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博大深厚的人文历史,继续保持其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地位。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有一千三百万人口,是欧洲最大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五光十色的街景

这是一座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同时也是中东地区最具活力的现代都市。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两洲,被列为联合国世界人文遗产的老成老城在欧洲这边,有蓝色清真寺,土耳其故宫博物院( Topkapi ),圣智大教堂 ( Hagia Sophia )以及收藏极为丰富精美的土耳其考古博物馆。这是大多数旅游者最爱逛的地区,经常在一条街上能看到拜占庭,奥斯曼和新古典主义等各具特色的建筑,而且还有大巴扎和香料巴扎可以满足购物欲。新城在亚洲那边,是商业金融中心,高楼林立,除了点缀在海边的大小清真寺外,看起来和欧亚其他的大都市区别不大。

老城中心的大巴扎( Grand Bazaar )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市场之一,迷宫一样的小街四通八达,对游客来说,信步乱走是最好的游览方式,各种光怪陆离的商品让人惊喜不断。从奥斯曼帝国时代起,手工艺人就是帝国最珍视的制造者,这种传统持续到到今天,土耳其的手工艺品尤其是金银制品依然名满天下。大巴扎里有一家连着一家的金铺,金饰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中东地区青年结婚需要男方下聘礼,自古以来金饰就是首选。据说现在男人求婚时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条实心金币连成的腰带。难怪中东地区的男人心中的美女腰若纤柳,而女方的爹妈千方百计在婚前把女儿喂胖些,好在腰带上多加几枚金币。因为如果将来夫妻和美,金腰带可以随时变现来置办房产;而如果不幸离婚,女方则至少能留下金腰带作为分手费。

大巴扎里另一大宗商品是地毯。每个地毯商人都有自己的小铺子,毯子堆得高高的,很多人会说多国语言,但还保持着老派生意人的规矩和客套。客人一进铺子,卖家不兜售商品,先上茶水,从家中七姑姑、八大姨、芝麻蒜皮小事儿讲起,喝完三杯茶,彼此宣称已经是朋友了,然后才说到买卖的正题。等客人选好了心仪的地毯后,商家不出价,先问客人要出多少。聪明的客人就会把价钱往低了说,等商家还价。然后客人开始哭穷,商家开始诉苦,双方都强烈要求对方体谅自己的难处,客人要假装站起走开,商家赶紧拦住,来回三次,彼此做足身段,然后才成交,这样双方皆大欢喜,都觉得占了便宜。喜欢讨价还价的人,绝对能在大巴扎好好过把瘾。 

迷宫一样的大把扎:购物狂的天堂,拜金者的胜地

伊斯坦布尔的香料市场世界驰名,除红花、胡椒等香料外,还卖食品和饰品。琳琅满目,目不暇给。而且每个铺子都收拾得十分整齐,吃的,用的,穿的,全部摆放成优美的图案,香料、糖果、茶叶都堆得又尖又高,完美地体现了“无商不尖”的商业传统。铺子前摆着供游人品尝的样品,每走一步都有人来招呼生意,和希腊懒洋洋的伙计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大概这些年中国游客越来越多,管铺子的伙计们一见东方面孔的女游客,就上赶着大叫“美女”(可惜发音不太好,听着象“迷你”),亲热得都快赶上国内的感觉。

蓝色清真寺和圣智大教堂是伊斯坦布尔两大地标性建筑,前者是一座依然在使用的宗教场所,进去后气氛十分庄严肃穆,尤其是听到叫经塔传来沧桑的祈祷声时,让人不由心生敬畏之意。尽管圣智大教堂曾是世界上最大东正教堂,然后成为一座清真寺,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博物馆来开放。经过考古学家们精心处理,终于把苏丹们糊上墙皮给剥了一部分下来,露出不少基督教壁画,让游人能依稀看到这座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的教堂的本来面目。

 
圣智大教堂里著名的镶嵌壁画

今天的圣智大教堂,虽然保留着很多宗教遗迹,但没有任何宗教气氛,到处都是游人和流浪猫。不时看到有日本女游客叫着“卡哇伊” 给猫猫们拍照,估计那些猫都是见多识广之辈,镜头前极为淡定,在祭坛上冷冷看去,一副藐视众生的样子。 

神奇淡定的流浪猫

虽然奥斯曼 王朝以“哈里发”号令整个伊斯兰世界四百多年,但因处在各种文明交汇之地,对宗教不是特别狂热。比如伊斯兰教不许饮酒,但奥斯曼王朝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继续罗马帝国寻欢作乐的传统,反而出产烈酒,尤其是一种异香异气的茴香酒。在伊斯坦布尔参观地毯工场时,展示地毯时,商家多半会主动给客人提供一杯茴香酒(我严重怀疑商家有使用烈酒来干扰顾客思维的嫌疑),当然不喝酒的人,可以要苹果茶,甜腻芬芳,十分可口。

喜欢口腹之欲的人在伊斯坦布尔可以大大放肆一下,这里的食品不贵,而且很对中国人的口味,尤其是各色烤面饼,麦香十足。因为这座城市靠海而建,还有大量的海鲜可供选择。土耳其咖啡又香又浓,稠得象泥巴一样,一般游客都敬谢不敏,据说土耳其人用咖啡渣算命很准,不过他们经常只说好听的,就是看到问题,也不会说出来让人扫兴。

伊斯坦布尔街头常有水烟馆,男人们凑在一起,聊天抽烟。据说水可以降低烟草的焦油,但是尼古丁的浓度很高,吸一壶相当于抽一包烟的量。如果水烟壶里不放水而放啤酒加冰块,能显著提高烟的香气,而且使口感更柔和。  

缕刻精美的水烟枪

去伊斯坦布尔的游人如果不敢喝咖啡,不会吸水烟,那么多半会尝尝清甜芬芳的土耳其饴( Turkish Delights )。这种味道清淡的糖果象极了山东的高粱饴,只是多了几分水果香,从名字到味道,很让人怀疑和“饴”这种中国传统食品“本是同根生”。

把伊斯坦布尔分成两半的博斯夫若斯( Bosphorus )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黑海沿岸各国出海的唯一出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路之一。在这窄窄海峡的大桥上,从早到晚,都坐满了从容淡然钓鱼人,任桥下船来船往,花一整天的时间,去捕捉几条不过三四寸的小鱼。大桥下面都是饭馆,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桥下不远处,是联系欧亚两洲的轮渡,黑压压的人群浪花一样不停地溅上岸来。

轮渡旁边,是一个很大的鱼市。一大清早,鱼贩子们就在案板上铺满新鲜的无花果叶子,然后再把各种鱼按照大小、颜色、形状,整齐地摆放成几何图案,然后把地上冲得干干净净。市场周围新鲜的鱼腥味,轮渡码头上匆忙的脚步声,让人充满感受到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和辉煌的古城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她的魅力没有凝结在博物馆的珍藏里,而是飘洒在大街小巷的人群中。


5. 青花的诱惑

坦白地说,在去土耳其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所知甚少,也不太感兴趣。只是曾在书上看过,世界上数量 最大、种类最完整的青花瓷被收藏在 托普卡皮博物馆里。为了满足那份青花的诱惑, 2008 年秋天我才特地在欧洲之旅行程上加了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突厥征服了拜占庭帝国后,把原先俯瞰金角湾的卫城改建成了一个宫殿群 ------- 托普卡皮 ------- 供苏丹和他的后妃们居住。从宫墙到庭园, 托普卡皮 都和北京的紫禁城有几分神似,但远没有中国宫城那样宏大、整饬、精致、庄严。


托普卡皮:土耳其的故宫博物院

托普卡皮见证了奥斯曼帝国最辉煌的岁月,历代苏丹在此统治了将近四百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在欧洲殖民主义的步步紧逼下,奥斯曼国力日衰,朝廷上下决心向西方学习,苏丹和他的后宫搬进了一座欧式风格的皇宫 ----- 多玛芭策宫( Dolmabah?e Palace )。从此,托普卡皮不再成为奥斯曼的政治中心。

金碧辉煌的多玛芭策宫

土耳其独立战争后,苏丹被驱逐,宫殿全部被收为国有, 1924 年托普卡皮改建成博物馆,专门展示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珍宝收藏。如今和伊斯坦布尔旧城一起,被命名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址。

尽管从地理角度讲,托普卡皮在欧洲,但整个宫城的构思布局和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亚洲特征。尤其是亭台楼榭的圆房顶,让人不由想起蒙古包。穹庐样的建筑也许是突厥民族游牧时代记忆的一种反映吧。由于将近一百五十年没有人居住过,托普卡皮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从前的琼楼玉宇,如今黯然无色,汉白玉石阶也坑坑洼洼的,宫苑内古树横斜,宫墙上枯藤缠绕,尽管游人如织,也掩不住秋日庭园中的淡淡凄清之意。

和一般博物馆不同,托普卡皮的收藏都陈列在宫殿里。一殿一宝,房子本身和收藏一样价值连城。但世界上最著名的青花瓷收藏,从宋代到清代共有 一万七百件,却被 摆在当年的御厨房里。 2008 年秋天时,中国瓷器的价格已经炒成天价了,青花瓷更是国际投机客的目标。当我推开朴素高大门扉,走进毫无装饰的御厨房时,心中暗暗嘀咕,这些突厥人是不是不懂行情呀?怎么把宝贝藏在灶火间,简直是明珠暗投。

然而一进门就觉得仿佛踏进了几百年前一个午后空闲的厨房,屋里没什么装饰,只有几十排木架子,上面摆满了数百件形状尺寸各异的青花 盘子,碗,碟子,酒壶 ,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似乎随时在恭候灯火黄昏后宴会上使用。这里完全没有通常博物馆里陈列古瓷那种蹑手蹑脚、屏声静气的谨慎,所有的展品只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摆着。从元代的质朴厚重,渐渐变成明代的飘逸流畅,又变成清代的精致奇巧。 拭去国际炒家的拜金尘嚣,青花瓷食器的本来面目是如此美丽而实用。


明代青花

用惯了瓷器的中国人,大多不知道这种器物在世界贸易历史上的地位。瓷器精美耐用,但一直到十八世纪末,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达到中国人的瓷器制造水平。欧洲人当时最多能够制造上釉彩陶,无论造型、色彩与强度,和中国瓷器有天壤之别。尤其是青花瓷的制造,因为需要对颜料和火候的严格把握,成为令世界各国匠人魂牵梦萦的顶端工艺。


苏丹和太后专用的龙泉青瓷,据说能试出毒药

阿拉伯人认为白与蓝完美地象征了伊斯兰精神,从元朝开始,就从中国大量订购青花瓷,由于他们是中国和欧洲贸易的中介,青花瓷也成为欧洲人心中美感的极致。奥斯曼人征服中东后,他们控制了通往亚洲的商路,让青花瓷变得更加难得。从中东到欧洲,各国从商人到王室,以拥有中国瓷器,尤其是青花为荣,而亚洲各国,无论是日本、朝鲜、还是越南,全都在拼命山寨中国的产品。但是把中国的正宗青花瓷和其他国家的山寨品放在一起,对比颜色、造型,高下立判。

五百多年来,青花瓷是世界贸易中的顶级奢侈品,以致后来欧洲各国不想再高价购买中国正版货了,纷纷自主开发瓷器生产,终于在十七、十八世纪出现了技术突破。我曾在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的卧室里,惊讶地发现他的壁纸居然是青花瓷制作流程。一代雄主把青花瓷的制作当成是国家最高机密的,可见其魅力和价值。两个多世纪以来,欧洲的瓷器制造业全方位山寨中国瓷器的造型图案,一直到十九世纪初英国的瓷器公司才开始发展出自身的风格。除了瓷器外,十八世纪的欧洲,尤其法国,还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感兴趣。直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欧洲的山寨货:法国青花

当时的我并不懂得青花瓷在世界贸易中的历史意义,只记得 走在一排排靛青雪白瓷器间,心渐渐沉静下来, 仿佛见到旧识般,一种森森细细的喜悦,悄然笼罩了全身。 青花瓷静默的美丽,一如真诚的 承诺,千年不变。当时迫于时间,匆匆走过, 只能暗暗许愿,有一天再回来 潜心欣赏。

2012 年秋天,当我再次来到 托普卡皮的御厨房前时,却只见大门紧锁。也许只是博物馆临时整修,也许是他们意识到了那些瓷器在拍卖会上的价值,开始珍藏秘敛,总之没能看到青花瓷。 遗憾之外,倒又觉得只要有青花诱惑着,我将会重返伊斯坦布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