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美

 楼底堂主 2013-02-18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美    朱自清是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早期散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显示了“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实绩。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在散文创作中,他提倡“写实”,但并不迴避表现自我;他注重观察生活,又善于抒发情思;他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又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传统。在朱自清早期散文中,有不少写景的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这些散文写得委婉动人,诗意浓郁,在状物写景的艺术技巧方面,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
  朱自清在“五四”时期就提倡“写实的文学”。他认为“写实”,首先要写得逼真,而“‘真’就是自然”。要写的逼真自然,就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体察,抓住它的特点,捕捉形象。朱自清在写景时,笔到之处,无论山水风雨、一草一木都能显出它的特征,自然逼真。如写春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这里,风混和着土、草、花等各种气味,在一定的湿度里酝酿,是从田野里送来的春风;雨细而密,形成一层薄烟,是最寻常的春雨。这样的景物描写犹如清水芙蓉,得天然之势。
  朱自清认为,要使景物显得自然逼真,还要写得“气韵生动”,“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话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象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好的写景,在于写得活,能传神,如画一般美。朱自清在创作实践中,在精雕细刻的同时,在“活”字上下尽功夫。譬如在《荷塘月色》里,他真把那一角死菏塘写活了。那田田的叶子中间,花儿“有嬝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还送来了缕缕清香;忽而微风吹过,叶上呈现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叶下脉脉的流水,于是那菏塘“却更见风致了”。在作者笔下,花叶含情,流水有意,写真传神,臻于化境。又如那篇《温州的踪迹·绿》里,写浙江仙岩梅雨潭的瀑布: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轻风起又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而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来,再也寻它不着。”

    瀑布从岩上溅出的水花如“飞花碎玉”,远望那水花“象一朵朵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些是从观察中寻绎;又从感觉上深入一层体验:“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当那“杨花”偶尔有几点在身上,作者不说“落”,也不说“溅”,而是说“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水花在身上消失,又不说“消失”,而是“倏的钻了进来,再也寻它不着”。通过作者细密的观察、深入的体验,把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刻画入微,写得情趣横生,令人解颐。
  描写景物固然要符合景物的特点,写得自然逼真,但同时要写出作者感情的波澜,独特的情思,这种独特的情思与客观景物的形象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便产生了诗情画意,。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作者早期的写景散文,诗意浓郁,可说是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譬如在上文提到的那篇《绿》里,当作者见到那一汪碧绿的清水,便把自己胸中最美好的情思倾注其间,一面描绘,一面赞叹: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得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触化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当作者“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时,神与物游,也就禁不住如痴如醉,于是一面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加以刻画,着意渲染;一面寄托情思,抒发自己将有的感受。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感情的渲泄比较显豁。另一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把自己深沉的感情蕴含与景物描写之中。在《荷塘月色》里,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头烦闷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的美景,最后以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那种徘徊怅惘的矛盾心里。例如其中写到月色时说:“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地方,场景的移动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都是作者郁积于胸中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荷塘月色》中,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惆郁闷之情融化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之中。总之,朱自清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掩饰,不造作,更不卖弄,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曲笔流露;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一切的真情都显示出“活脱脱的”个性。他说写文章“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全部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刻意地追求自己的独特发现,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构成诗情画意的一个特色。
  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各类景物无不带着多种色彩,作品的画面没有一处是单调的、平板的、模糊的。在各类景物的描绘中,主体景物总是安放在突出的地位。他善于借用我国传统的烘托映衬的手法来处理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在那篇写自己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文章里,海棠绿叶,“在月光中掩映着”,红艳的花,黄色的蕊,“衬托在丛绿之间”,那枝上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妩媚的海棠,淡淡的月光,高踞的八哥都互相映衬而集中在画面的焦点上──寻找那卷帘中的人。
  在朱自清的笔下,无论天地、山水、花木、鸟虫、或衬染,或辉映,或虚摹,或写实,总是表现得主客分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开头是用虚景来衬写实景的。作者从想象中明示秦淮河上“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衬染出由桨声和灯影构成朦胧而又迷人的眼前景色。文章处处扣住那河上的灯影,那汩汩的桨声,那沉沉的河水,那清辉的月色,那悠扬的笛韵……这一切都与河上的灯影组成一幅幅和谐而多种色调、多种情味的画面。
  用景物来反衬人物的心情也是我国传统的创作经验。在《荷塘月色》里,当作者伫立在夜阑人静的塘边,忽然传来一片蝉声蛙鸣,使周围凝结住的宁谧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但作者却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闹境反衬四周的宁静,而在蛙声蝉噪的闹声中,作者那种烦闷结郁的心境却显得格外突出。在《背影》里,整个画面敷的全是冷色,在灰暗素淡之中只有那一篓朱红的桔子,用了较为显眼的暖色。但那桔子,在离情别绪的气氛下,父子俩都无心品赏,这就格外反衬出当时的凄凉神情。
  为了写出自然景色的生机,朱自清总是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作静态的描摹,或是静动配合,或是以动写静,根据对象的特点而变化运用。在荷塘的面上,那田田的荷叶,那打着朵儿的白花,还有那缕缕的清香,这些都是静态的景。写过了这些,作者还去捕捉那微风吹过荷叶时的活泼情状:“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叶的静态美和它的动态的风姿交织着写景,色便显得丰富多彩,生意盎然。把静景作动势的刻画是作者所着急追寻的。他说:“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譬如那梅雨潭旁的亭子,作者这样写:“这个亭子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通过比喻,一笔把亭写活了。“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赋月光以音响,把月光写成动态,如闻其声,表现力是很强的。
  把静物作动态造型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在《欧游杂记 巴黎》中有一段写一尊胜利女神的雕像:
  女神站在冲破而进的船头上,吹着一支喇叭。……衣裳雕得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软软的衣裳,光影的准确、衣折的精细流动;加上那下半截儿被风吹得好象弗弗有声,……那身子在摇晃着,挺进着,一团胜利的喜悦的劲儿。还有,海风呼呼地吹着,船尖儿嗤嗤地响着,将一片碧波分成两条长长的白道儿。

  在这里,那挺进着的身子,那弗弗有声的衣裳,还有呼啸的海风和嗤嗤作响的碧波,这些动势的刻画包含着作者丰富的联想,把女神的英雄神采表现得栩栩如生,如亲历目睹。它既是客观对象再现,也是艺术的创造。
  朱自清散文中的写景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成份是善于运用美妙的比喻,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与作者共享登临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例如那山中瀑布,飞流急下,水珠如“飞花碎玉”,远望象朵朵白梅,随风飘散,轻若杨花,倏然在怀中消失,活泼动人,激起人们对祖国胜境神往之情,那秦淮河上灯下的水影确是变幻奇特,一会儿它象“梦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一会儿却象“黑暗张着巨口”,要把“船吞了下去”;一会儿又闪闪不息,蜿蜒曲折,“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胳膊”。作者随物赋形,各个比喻构成一幅幅迷人的情景。朱自清在运用比喻描摹景物时,并不满足于表现视觉形象,爱把无声的景色描摹成好象有声音,在视觉里仿佛获得听觉的感受。如他把荷花在微风中送来的缕缕清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那月下光和影的和谐的旋律好象“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读者在欣赏荷塘景色的同时,仿佛听到隐约的歌声和优美的琴声。这些创造性的比喻,表现了艺术的含蓄,使景物形象具有优美动人的风采。
  朱自清早期由写诗转为写散文以后,一贯主张写作应从生活出发。他说自己“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他的写作态度严谨,例如为了证实月夜有无蝉声这一细节,曾作了多次的观察和反复的推敲。学习朱自清写景艺术技巧,我们应该从这些地方着手,沿波讨源,这样也就不至于舍本而逐末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