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乡村烟花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18
童年的乡村烟花
  • 2013年0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文/李海流

  我居住的小城上空已陆陆续续有人在燃放焰火了,街道的两边现场制作元宵的摊点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元宵节又到了。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节已少了许多兴趣,但孩子们还是喜欢过节的。每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过节,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童年时在家里过节的情景。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我最盼望过年了,可是正月初一一过,年味就淡了,心里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失落归失落,但还没有失望,因为还有盼头,那就一天一天地盼到正月十五。那时我还不知道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只记得这天是乡村中最热闹的一天,三十多年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乡村的土制烟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和今天大不相同,那时,家长能给孩子买到的烟花不外乎以下几种:一种叫“天鹅下蛋”,就是在燃放的时候,会落下一个个的小球蛋蛋,美其名曰“天鹅下蛋”;另一种就是“抵鎏籽”,燃放时,会有一串一串的火花;还有一种叫“钻天追”,用麻秆做成的,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火箭,燃放后,借助火药的推力,送上天空,最吸引人的就是在升空之后还有一声炸响;至今令我难忘的就是“地老鼠”,燃放后,冒着烟在地上乱窜,有一年,邻居小伙伴燃放的地老鼠钻到我的棉裤里,吓得我乱跺脚;威力大、色彩吸引人的就数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泥窝窝”,元宵节前用泥做成“窝头”的形状,中间是空的,便于填放燃料,做好后晾干存放。中间填充的燃料也要自己动手配制,主要成分是黑火药、木炭屑、铁屑。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将做好的泥窝窝放在一起,看谁的燃放时间最长。
  在我们这里,正月十五晚上最有趣的事莫过于一群小伙伴在村中的操场上“扔刷秫头”,三四十岁的人或许还有一些印象,现在乡村孩童已经很少有人再玩这个游戏了,我想这或许是乡村最原始的烟花。在鲁南的农村,老百姓喜欢把高粱秆的梢扎在一起用来刷锅,方言叫“刷刷”,学名是“刷秫”,刷秫头就是人们刷锅后扔掉的不能再用的刷秫。春节前后,家家户户炒菜比较多,“刷秫”也沾了不少的食用油,当“刷秫”的头秃的时候,很多人家把用旧的刷秫换成新的。每当进入腊月,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在村中开始收集“刷秫头”,为的就是在元宵节晚上“扔刷秫头”。到了元宵节,幸运的小伙伴能攒到十几把“刷秫头”。
  元宵节晚上,一群小伙伴各自带着准备好的刷秫头陆续来到村中的操场上,只听有人一声令下,我们就用火点着自己带来的刷秫头,在操场上使劲往天上抛,并根据它的落点来回跑。因为刷秫头上沾有很多食用油,晒干后容易点燃,含油量越多的,燃烧时间越长。刷秫头抛到空中后,蹿出一条条火龙,特别是刷秫头在抛向空中和落下的瞬间,场景十分壮观。当刷秫头从空中落到地上的一刹那,迸出许多火花,然后拾起落地的刷秫头,再继续向空中抛,反复多次直至刷秫头烧完,重新点上一把再抛。操场上众多孩子跑着、笑着、打闹着,不停地向空中抛去,几十把“刷秫头”在操场的上空来回闪烁,一条条像火龙样的刷秫头在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映红了操场上方的天空。
  如今的元宵节,灯笼万紫千红,礼花绚丽多彩,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但我徜徉在其中总也找不到童年的乐趣了。渐行渐远的乡村土制烟花,多少年后想起你,你已不在我们的视野中,回味、留恋、追忆,找到的是童年的记忆,找不到的是童年的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