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写实艺术 是反人性的 论坛

 kk2011图书馆 2013-02-18

超写实艺术 是反人性的


超写实绘画的演变趋势是    越来越无限 写实  ,  把人机器化 , 把艺术技术化 ,庸俗化 ..

一般的超写实绘画 ,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 ,  最终无非得到一超级真实的图象而已 .

如果制作一张比较大的 ,人物众多的绘画 ,  用超写实的标准来要求 ,  可能一辈子也画不完一张 ..

超写实艺术 是反人性的

超写实主义画派

超级写实主义Super realism(又称照相写实主义或高度写实主义Hyper realism),是60年代初期(1970年发源于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写实艺术类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逐渐在西方流行,70 年代在美国最为流行的一种美术流派。实际上它是“波普艺术”的变种,是波普艺术衍生出一个后继的运动,不过它更多地体现了新科技时代的特征。它的主要特征是借助照相机,先把要表现的对象拍摄下来,然后以照片为依据,以最细致笔触,表现出照片般甚至超越照片的细腻、逼真感的人物或风景和其它物体。这个画派自命为“超级写实主义”或“照相现实主义”,主张艺术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必须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再现现实.当40年代以来的抽象派艺术处于甚嚣尘上之时,“照相写实主义”的暗流已经冒了出来。当时有人根据它的艺术形象的逼真性,误称它是“新写实主义”或者别的什么名称。60年代后期,纽约画商路易斯?迈塞尔(louis Meisel)发现这种写实的艺术品已比从前人们追求的真实手法要高明得多;两年后,即1970年,在纽约惠特尼博物馆举行了一个《22个写实主义者》画展,在展品目录上,“照相写实主义”这一名词第一次被迈塞尔提了出来。

时至今日,它作为抽象艺术的反动,已传历了三代,其代表人物最早的有查克?克洛斯(1940~)、理查德?埃斯蒂司(Richard Estes)(1936~)和马尔科姆?莫利(MaleolmMorley)(1931~)等人。美国最有声誉的超级写实主义画家是R?皮尔斯坦、R?戈因斯、R?埃斯蒂斯、C?克洛斯、R?科廷厄姆、C?贝尔和T?布莱克韦。

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1940~ )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风行抽象艺术,因此,一种对抽象艺术垄断状态持反抗的情绪产生了。在加利福尼亚,一群青年艺术家企图运用带有表现意味的超级写实绘画,来打破抽象派的一统天下。在东海岸对写实手法的兴趣也在50年代出现。

在耶鲁大学艺术系,就走出不少著名的超写实主义绘画名家,克洛斯就是优秀的代表。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1940~ ),是美国超级写实主义,也就是照相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克洛斯根据照片画成人像和城市街景,从此照相写实主义便成为一种明确的创作倾向走进绘画。克洛斯以人物肖像作为创作题材,他的肖像完全是照片的复制,不光是细致精确到极点,而且尺度非常大,如《琳达》,画面274.3×213.4cm。当一个刻画精细而又尺幅巨大的肖像,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油然而生一种征服感。

克洛斯原来是画抽象画的,但它总象别人的东西。为了抛开抽象艺术给人的感觉而转画照片的,他的画幅大,远看逼真,近看局部却很抽象,不真实,他用逼真的画面揭示出一个真实的虚幻,是具象中的抽象。他先拍摄人像照片,然后他使用工匠式的打格放大照片,将照片形象放大到画布或纸上,而且放得极大,通常没有表情,一张单色照片要画4个月,彩色的将花14个月时间。这种超乎寻常的创造,是急功近利者所难为的。然后用油画、水彩或拼贴的方法将形象准确地描绘出,甚至照片上没有的细节也经他的加工得到体现,以使作品更加细腻、表现更加充分,达到从照片出发又超越照片的艺术境地。

作品有《约翰像》、《自画像》(是克洛斯于1968年用丙烯颜料作于画布上的正面头像,比原型的头部要大10倍,用他自己的话说,即“要再现照相机镜头和人眼所见之间的不同之处。”),《苏珊像》,尽管画得十分细腻,但因为只着重于表现生理细节,人物形象是缺乏生气的,只不过是自然主义的一种极端一种末流。

从照相写实主义在绘画和雕塑上正全面发展的趋势看,它已是一种短暂的、昙花一现的现象了.但是在雕塑上的执着似乎更大些,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杜安?汉森和约翰?德?安德烈亚两人。两人都采用由乔治?西格尔所开创的活人翻制技术的变体,但他们达到的效果与在西格尔的任何作品中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西格尔的人物决不会装成真人一样随时会向我们走来跟我们说话。它们保持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无论它们怎样接近真人,但都没越过把二者分开的屏障。汉森和安德列亚都采用硅胶铸型的聚酯树脂人像。成型后的各个局部被拼接在一起,再仔细地涂上与真人一样的颜色,装上真正的头发和玻璃眼珠。杜安?汉森(1925~)早在1967年就已制作等身大的塑像。这种塑像都是直接从人体上翻模,然后把翻制下来的人体各部分装配起来而成的。当人体装配好以后,为求逼真性,还要给模型涂上与真人的肌肤相同的颜色,给它穿上真的衣服,配备真实的道具或附加些必需之物,使观众在距雕像2至3米之处误以为是真人。

初期,汉森所制作的题材偏于恐怖现场:摩托车车祸或斗殴枪杀事件的现实场面等。70年代以后,他放弃这种暴力题材,专致于再现普通人形象。作品多是服务行业、小商业或小餐馆内常见的人物,因而他作品具有更多的人情味。这一幅《巴瓦里街上无家可归的人》,是塑造了一些常在档次低的东西箱旁捡拾食物的街头乞丐,作品颇有某种现实生活的揭露性。美国超级现实主义雕塑家汉森在1970年创作的混合材料雕塑《街头流浪者》(《旅游者》?)便是一件有代表性的作品。

汉森先去偷拍下流浪街头的穷人,然后找些模特儿在工作室翻铸各个人物模型。装配时艺术家按照需要随时变换,这个人的脸可能配上那个人的手。制作程序是先做裸体,再穿衣服。由于长期使用树脂材料,汉森一度患了淋巴癌,经长期治疗,才得以脱险。后来他改用合成材料。至于人像上的毛发,有时用真人头发,有时采用合成毛发。头发首先得植在一个用乙烯制成的十分贴切的头罩上,然后再把头罩紧紧绷套在模型头上。汉森的艺术特点是从不表现生活中充满欢乐的人物,也不再现某种欲望或激情,人称他的雕塑具有“真实的抒情性”。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家约翰?德?安德烈亚(生年不详)则与汉森相反,他运用彩饰聚脂和玻璃纤维为材料。专门塑造女性裸体像,以表达他对人体美、甚至性感美的赞赏。

安德烈亚

1968年,安德烈亚在纽约OK哈里斯画廊陈列了他的第一件作品《裸体女人》后,便以其乱真的女性人体塑像而震惊艺坛。博物馆和收藏家们纷纷向他订购作品。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热烈的社会舆论,不论是褒还是贬,安德烈亚在再现年轻女人的肌肤、毛发以及各种精美可信的姿式的技艺上,是受到众口一词的赞赏的。他制作的女性裸体细腻过人,技巧精到。

1980年安德烈亚作了一个美丽的裸体女人,又作了一个穿衣的自塑像。他把两件雕塑按生活常见的样子摆在一起,好象艺术家正坐在椅子上与他的裸体模特儿谈话,其真实的程度,立即使人想起希腊神话中传说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的塑像的故事。这一尊《莫娜》就是他按照自己的模特儿制作的众多裸女像中最新的一尊,作于1984年。裸女垂臂伏身而坐,眼睛微闭。她的肤色显示了这个年轻女人的健美肌质。涂绘皮肤色彩用的是油彩,但涂法则非常细致,艺术家必须考虑各个不同的生理部位的肤色变化,它的挺皱程度以及它的冷暖与弹性。

安德烈亚不仅是一位雕塑家,还是一位画家。他有两个工作室。在描绘人体肤色时,他运用复杂的绘制技术。制作人身上的汗毛也极细微,先用石膏和硅酮树脂从活人身上翻下模子,然后逐个部位地植上人造汗毛,有时绘制。在绘制时连皮肤上每一瑕疵、斑点、色痣都不轻易放过。其精细与真实的程度,不亚于以前的古典画家,故有人幽默地称他是“严谨的古典主义者”。

约翰?迪安德烈亚(John DeAndrea )

约翰?迪安德烈亚于1941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出生。1965年在该市科罗拉多大学获美术学士学位。此后,一直从事雕刻创作,并到欧洲、墨西哥以及美国本上旅行。曾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1969年入纽约OK哈里斯画廊(与汉森在同一画廊),次年初展即获成功,从此名声鹊起。以后,多次举办个展,参加群展。近年转入纽约卡尔洛?拉马尼亚画廊。现居科罗拉多州莱克伍德市。

虽然杜安?汉森和约翰?德、安德列亚的技术方式是一样的,各自的效果也是惊人的,与真人往往真假难辨,但两位艺术的意图却完全不一样。汉森是一个目光敏锐的观察者和辛辣的社会评论家。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像凯因霍尔兹的作品一样激烈,也是采用的同样的题材。可以将汉森的《种族暴乱》与凯因霍尔兹的《五纸牌》作比较,汉森的七人场面已被分开并毁坏了一部分。他后来的作品没有那么多的争议,而是表现当代社会中非常乏味的人物——但对他们所处的命运不

是没有某种同情。他很多作品的效应来自他谨慎而仔细地选择和塑造他的模特儿,来自他精确地挑选正确的服饰和道具的技巧。

约翰?德、安德列亚探索完全不同的领域。他关心的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他的题材一直是青年和美女,而且几乎都是表现为裸体。观众首先被人物在肉体上的美所震撼,然后是作品的静态使人们联想到创作它们的方法完全不同于古典的完美法则,从而引起对这种方法的评价。德?安德列亚最有效地表达了这种主题的作品之一是《站着的人》,他以类似希腊古风时期的男青年雕像的动作表现了一个男人体,促使观众一点一点地将艺术与生活作比较。

美国超级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专注于静物主题的雕塑。这对陶艺家特别有吸引力,因为上釉后的粘土可以被用来乱真地模仿各种质地的材料。在这个领域内进行创作的最有名的陶艺家之一是玛里琳?莱文(Marilyn Levine)。另一位目的较为不同的是维克多。斯宾斯基(Victor Spinski),他用釉陶制作的令人讨厌的金属垃圾箱简直可以乱真。认为这种类型的作品是继承了美国的“乱真派”绘画传统似乎是有道理的,例如在19世纪艺术家如威廉?哈内特的作品中。“乱真”基本上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针对一种对复杂的文化材料缺乏耐心而可能不均等地对技巧的展示留下印象的观众。用釉陶制作的超级现实主义静物雕塑看来仍旧是体现这种功能。

罗伯特?格兰厄姆(Robert Graham)是一个与超级现实主义有间接联系的美国雕塑家,但随着他在艺术生涯上的进展,他在风格上也日益孤立。格兰厄姆起初是为小型蜡像描画形象,在精雕细刻地写实的模子上再罩上石膏的外壳。在1970年代初格兰厄姆开始用青铜来创作。他将所做的人物放在一个比人物本身要大的完整的基座上,如《莱丝》系列,这些作品使人想到贾科梅蒂,他也采用同样的设计。但格兰厄姆不受贾科梅蒂那种变形的诱惑。他的风格趋于一种冰冷的古典主义,每一个细节都在准确的位置上。几年以后,他的裸体人物逐渐增大,但从来没有达到真人大小的程度。仅是这个原因还不能认为它们是在适合于约翰?德?安德列亚的意义上的那种“现实主”。格兰厄姆在另一方面与安德列亚有重要区别。有前面已提到的古典主义,这种古典主义包含了一种理想化肉体的微妙趋向。虽然他在青铜的表面上了颜色,但并不是来描画它们,他不是追求那种自然主义。另外,他总是喜欢让他的裸体雕塑留着光头,虽然有时用丝绸来代替头发。

格兰厄姆可能是在当代雕塑中最全面地表现了目前在建筑中流行的后现代精神。像迈克尔?格拉夫斯和他的同事设计的房子一样,格兰厄姆创作的雕塑并不担心历史的暗示。它们参考了古希腊的雕塑,也(不顾它们的古典主义)参考了德加做的跳舞的小泥人。细节与表面的完美排除了感情的投入,促使观众将每一个细节作为经过仔细思考的文化陈述来看待——后现代主义普遍要求的那种分析的反应。

英国雕塑家约翰?戴维斯(John Davies)的作品与罗伯特?格兰厄姆,以及正统的美国超级现实主义雕塑家汉森和德?安德列亚都有密切联系,但同时又保留了非常明显的个人偏爱。在最早的创作中,戴维斯也是运用从活人来翻制的技术作为人物雕塑制作的方法。1972年,他在怀特切佩尔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就以其怪异的表现力在英国艺术界引起了轰动。展览由单个或一组人物的形式构成,也些只表现了头部。这些人物穿上黑色的外衣——介于上班的服装与集中营的制服之间。奇怪的面具,或如艺术家本人所称的“设计”,把一部分面孔遮起来。在那年之后的84巴黎双年展上,戴维斯展出了《为了最后的时刻》,它给人的印象是难以忘怀的:它像进入一个艺术家试图与他的观众分享的梦境或恶梦,但又没有提供逃避恶梦的保证。随后的展览显示出戴维斯的艺术正在走向僵硬与呆板。像格兰厄姆一样,现在他把人物减缩到很小的程度,也像格兰厄姆一样,开始对一种古典主义感兴趣——例如在《四个人》这样的作品明显出自埃及法老雕塑的做法。但是当面部(和格兰厄姆一样也是光头)仍然是冷漠而呆板的时候,动作则总是与之相对的——打秋千的或从一根绳子上滑下来的人物雕塑。在戴维斯的近期雕塑中有一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冲突,这种效果似乎显得没有他早期作品那么自信,但他仍然是目前

在英国进行创作的最有意思的人物雕塑家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