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杂谈 张可

 学欧堂 2013-02-19
●  我自6岁学习书法起一直到20岁基本未进行过创作,所有学书时间均被临帖占用。不择手段追求与原帖一样,老老实实地实临,临像了心中方觉愉悦。根本不敢相信什么意临神似。

●  在学习中,我曾去过好多地方,求过很多老师,但绝不盲目崇拜名人名家,真才实学者乃为吾师。现实生活风云变幻,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简直是一口大染缸。书法界更是鱼龙混杂,妖魔鬼怪比比,令人而厌。故我远离书法圈,生活净土中。

●  学习研究“二王”帖系,我认为一定要间临汉隶(包括碑、简),以及帖加汉隶,因为帖学习久了,易流于甜美、流滑。辅之以汉隶可增加朴厚、凝重之气。隶书上承篆法,下启楷则,兼开章草之法,大有承前启后之能。

●  读帖在学习中至关重要。我的体会是只有通过仔细的分析,体会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生活阅历和书学思想,且揣摩其所用的工具、材料等,再去临习方可得其精神,实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  书法美及书家思想情感的传递,必须依靠娴熟的技巧来呈现,只有技巧是上等的,艺术才是上乘的,所以我一贯以纯专业的态度投入技法的训练,把学习古人法帖视为命脉,在坚实的基础上,去求意境,方能修练得道。从而实现“技道双进”。解衣盘礴,直取我心。    

●我以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用长锋羊毫在生宣纸上表现纯正的魏晋风流。因此,我们在临摹晋唐法帖时一定要选择比较精良的短锋硬毫或兼毫、加矾熟纸,这样才能更贴近古人习惯,效果才会更显著。“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变”论,是历代帖派书家奉若神明的金科玉律,此语精道至极,但很多人理解偏颇。这里的“用笔千古不易”并非指书写手段一成不变,而是指古人代代沿袭的用笔规律不变,例如王羲之的侧锋取妍,到了颜真卿则变为中锋挺进。而王有王之法,颜有颜之招。他们的字都吻合用笔规律;同时也都达到了书史的高度。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传统而不教条,潜心变通,在继承古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注入自己对这个时代审美的理解,才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优秀作品。    

●  艺术的终极目标是创新。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个性化的符号。而真正有价值的创造是需要坚实的传统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任何急于求成的心态终会显得底气不足而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近年来我深觉对传统学习太浮浅,仍应该深入学习传统、回归传统,在临帖上狠下功夫。但愿此举不是倒退和保守。我坚信,只有攀到传统的顶峰,才有创新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