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八卦图”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先天太极八卦图”神秘莫测,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系上古伏曦所作,有人“据考证”后认为系宋人伪造,不一而足。而个人通过长期研习天文学后推测认为:“先天太极八卦图”制作非一人之功,也非后人伪造,而是上古先人长期天文观测记录整理的结果。个人推测方法如下: 一、从“八卦”二字本身可以推出八卦起源于天文观测 “卦”字从“圭”从“卜”,“圭”为古代观天(星)台的土堆,“卜”字一竖一横(点),一竖代表立于土堆上用于测量日(星)影长度的“表”,那一短横(点)则代表测量时刻的影长,“八”则代表一年中八个特征时刻,由此,可以推出“八卦”就是一年中八个特征时点的日(星)影的标记。 二、根据易经的记载可证明八卦起源于天文观测 据《周易系辞》记载:“古有包牺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品类万物而作八卦”,这足以说明太极八卦起源于对天上星辰和地上万物的观察。 三、从古人观测记录天象的方法可以推出太极八卦图起源于天文观测 (一)古人观测天文的几种可行办法 1、确定方位。由于中华民族长期居处于黄河流域,地处赤道以北一定纬度范围内,太阳始终在南部天空上运动(日影在北),人们为了向阳和观测天象的方便,不得不面南而立,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上(头顶)北下(前面)南左东右西的方位概念。 2、观测北斗斗柄指向。古人通过长期的天象观测发现,北斗斗柄总是有规律的绕着天顶旋转(因古人不知道是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每转一周,地上的气候和作物生长循环一个周期。因此,古人相信北斗是始终在天上有规律的旋转,旋转到某个方位,地上出现某种气候,作物生长到什么阶段,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古人就记录下了这一周而复始的规律。斗柄指向与节气对应如下: 方位:正北 东北 正东 东南 正南 西南 正西 西北 节气:冬至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3、观测太阳在天空的位移变化。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发现,随着北斗斗柄指向的不断变化,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高度)也在有规律的不断变化着,观测天象的表影从短到长又从长至短。假定将每天的观测记录连续起来,人们就会发现太阳在天空中沿着波浪型路线前进。如下图示一:
图 一 (二) 太极八卦图的起由 1、太极图的起由。我们从前述古人的太阳运行规律观测中不难发现:假定我们把春分(或秋分)点作为时间坐标的原点,按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春—春分(或从秋分—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绘制一张太阳时空坐标图,再以春分(或秋分)点为圆心以二分点距离为半径画圆,然后以太阳运行路线为中线,将其一边画上阴影线,这时太极图中的“阴阳鱼”轮廓就出现了。如我们再以夏至和冬至点的时间轴坐标为基点作为古人观测天象圭表的原点而加以特别表记的话,阴阳鱼的“眼”就呈现出来了。如下图示二: 图 二 2、八卦图的起由。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出:太阳始终在二至(冬、夏至)二分(春、秋分)间运行,其日影始终在最短(夏至)和最长(冬至)间有规律的变化。假如我们从二至点和二分点上分别沿时间轴作平行线,则可得三条平行线(图二)。以日不能照耀之线为阴线,将阴线记为“--”,以日可照耀之线为阳线记为“—”,以太阳前进方向为上。则日南至(冬至)时三线皆阴记为:“
图 三 综上所述:古人观天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为时间概念(横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注意:这里是说斗柄指正北时为冬至,而古人讲‘冬至牵牛初’则是指太阳位置所在,两者不要混淆),以太阳在天空的南北位移为空间概念(纵轴),先天太极八卦图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原始记录,是上古先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应为有这样的先祖而骄傲和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