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德修小儿推拿:手法特点、诊断经验及辨证治疗清补法的运用

 nqj0108 2013-02-20
·

  导读 家有小儿初长成,爸爸妈妈忙不停,每日三餐已是泪,更有三天两头闹病痛,着凉咳嗽厌食,受惊上火闹肚子,药吃不下针打不得,乖乖小宝麻烦大。本文特推荐李德修老师的小儿推拿秘笈,教大家最靠谱的小儿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轻松愉悦除病苦,健康保健不害怕。

  一、取穴与手法特点

  李德修是继承了徐谦光的理论和经验而有所发展的,徐谦光将其编为《推拿三字经》,因此,被称为推拿的三字经学派。李德修继承并发展了三字经学派。三字经学派推拿本来是成人小儿通治的,甚至以成人为重点,例如《三字经》开宗明义说:徐谦光,奉萱堂,药无缘,推拿恙。萱堂即指母亲。

  而李德修老中医在儿科工作以后则专治小儿,其实脏腑经络,成人小儿并无二致。不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在发育当中。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足”,但是生机旺盛,虽抗力不足,但特别敏感,所谓脏气轻灵,随拨随应,治疗取穴,都是一样,只是在治疗中以手法的轻重与时间的长短来区分。特别是手法方面,成人速而重,小儿速而轻,轻重是因皮肤的坚嫩与感觉的敏钝而不同,推拿的时间,也是成人长而小儿短。至于成人与小儿年龄上的区分,与一般儿科的标准没有什么不同,一般以七周岁为限,超过七岁的,李先生一般不接受施治。

  其他学派推拿疗法大多是全身取穴,穴位有的在80个以上。治疗一病,常超过10个穴位甚至用到十四五个。三字经学派举出的穴位,只有百会、囟门、中庭、天庭、天心、印堂、黄蜂入洞、洗皂、心穴、肝穴、脾穴、肺穴、肾穴、膻中穴、小肠穴、膀胱穴、三焦穴、胃穴、板门穴、大肠穴、胆穴、五经穴、大四横纹、小天心、天门入虎口、虎口入天门、小横纹、后溪穴、八卦、内劳宫、分阴阳、合阴阳、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天河水、三关、六腑、外劳宫、一窝风、二人上马(简称二马)、阳池、列缺、五指节43个穴位。而其中百会、囟门、中庭、天庭、胆、膻中、三焦、虎口入天门、内劳宫9个穴一般不用,常用的不过34个穴,不及其他学派的半数,在治疗中,有时只用一两个穴位,但疗效还是很好的。

  在手法方面,也远比其他学派简单,其他学派有推、按、掐、揉、运、搓、摇、摩等用于全身的手法,更有所谓十三大法等,常是很繁复的。三字经学派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个常用手法,还有几个个别小穴的独用特殊手法,也是很简单的。这样学习容易,运用也方便。

  在施治的时间上,其他学派因采用的穴位多,每个穴位时间少,仅一两分钟,多亦不过五分钟,但加起来总的时间是较长的,三字经学派采用穴位极少,又主张久推取效,治疗成人,有时推的次数以万计算,强调只要取穴正确,久推必然取效,实践也证明确是如此。但推小儿的时间也不是太长,又因取穴少,总起来并不比他派需要的时间多。

  三字经学派又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多推久推,坚持下去,以得效为度。特别是对急性病更主张用独穴。事实证明这一疗法有效,为其他推拿学派所无。

  二、诊断经验

  在诊察方面,中医的诊察方法,不离望闻问切四诊。小儿初生至半岁看额脉(额前眉上发际下);周岁以上看虎口三关;小儿四岁以上,以拇指上下滚转分取三部,诊寸口三部脉

  看额脉(《小儿推拿广意》清•熊应雄):

  额脉三指热感寒,

  俱冷吐泻脏不安,

  食指若热胸中满,

  无名热者乳消难,

  上热下冷食中热,

  夹惊名中指详看。

  额脉三指热感寒,额前眉上发际下,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之,如俱热,感寒邪,鼻塞声粗。三指俱冷主吐泻脏不安;上热下冷食中热,食指为上,无名指为下,若食、中指热,则上热下冷。夹惊名中指详看,若无名、中指热,便是夹惊之候。

李德修小儿推拿:手法特点、诊断经验及辨证治疗清补法的运用

  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气关,第3节为命关(图1-1)。看指纹(虎口三关)时,要将小儿抱于向光处,检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按推几次,使指纹显露

  指纹辨证纲要,可以归纳为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浮指指纹浮现,显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纹沉伏,深而不显,主病邪在里。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邪内滞,如食积、痰湿、瘀热等。

  三关是就指纹长短而言,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情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纹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可能提示病情危重。

  诊小儿脉,与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分寸关尺三部。此外,小儿临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脉气亦乱,故难于掌握,后世医家多以一指总候三部。操作方法是:

  医生用左手握小儿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儿掌后高骨脉上,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六岁则按成人三部诊脉进行。

  小儿脉象主病,以浮、沉、迟、数定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定虚实,不详求二十八脉。还需指出,小儿肾气未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若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

  小儿号为哑科,诊断独有特点,三字经学派尤重望诊,例如《小儿无患歌》说:

  孩儿常体貌,情态喜安然,鼻内无清涕,喉中绝没涎,头如青黛染,唇似点朱鲜,脸芳花映竹,颊绽水浮莲,喜引方才笑,非时口不宣,纵哭无多哭,虽眠不久眠,意同波浪静,情若镜中天,此上多安吉,何愁疾病缠。

  三字经学派的诊察主要以望诊为主,李先生在望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患儿一进诊室,李先生举目一看,就能说出大部分患儿的病情。三字经学派的传统望诊方法是:

  用温水洗静小儿的印堂,察看其青红黄白黑五色纹。此外,发为血之余,还可以察看头发的色状。眼为五脏精华之所聚,为精明表露之处,所以还可以察看眼睛。

  印堂察色之法:

  火色属红,凡印堂见有红筋者,不论横行直行,皆属心肺有热。色紫则热更甚。治疗用清法,应清心肺。

  风属青色,青色见于山根(山根位于两眼中央的一段鼻梁起点),是肝有风热,青纹直竖者风上行,横者风下行。必须兼辨虚实,实者清肝,虚者补肾以养肝。

  水色属黑,凡见黑色,为风寒入肾。只见黑色即是,不必见有黑筋,须用温法、补法、散法。

  金色属白,其主在肺。印堂白色,为肺有痰。金能生水所以肾为肺之子,肾寒则水泛为痰,用祛痰之法。

  土色属黄,印堂皮黄为脾胃之病。小儿精血未全,十有九虚,恣食瓜果,恒伤脾胃,

  脾虚而泻,不能健运,久或成积,审其虚实,以定补或清的治则。

  李先生在望诊方面,还善于从小儿的活动姿态来观测病情。

  例如小儿时时用手搓揉头目,为头痛头晕之征;患胆道蛔虫的小儿,痛时面青、手抱胸胁,俯而摇身;患肠梗阻,痛时作翻绞状;食积腹痛,发作有时,痛则汗出;小儿仰放床上,如见上身扭动而下身不动,就须考虑到瘫痪。

  他还善于从保育护理的情况方面看问题。如见天气己暖,而小儿的衣被过厚,就考虑到这个小儿可能因衣被温暖而易于感冒,且容易发生内热。总之,李先生于正常的神色形态之外,又注意观测多方面的有关情况从而有力地帮助诊断

  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睛光,黑睛无转运,目睫无锋芒,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黑睛蒙昧者,死;或外若昏困,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睛珠或黄或小者,禀弱多病。目证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两目直视,瞪目不活,是肝风内动;黄者,脾热;无睛光者,肾虚;白而混者肺热。

  三、辨证治疗清补法的运用

  三字经学派推拿,主要以脏腑辨证法为主,以简驭繁,气血津液,自然寓乎其中。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治则,总不离阴阳五行与八纲的道理,本着这些理论原则,指导辨证选穴治疗。

  主要治则,可用补法与清法概之。补法与清法须掌握正确。大抵补则气升,清则气降,清补则通和气血,起调整作用。实则用清,虚则用补。实中有虚,则用清补,或针对各脏,病情而分别用清法、补法与清补法。用清法太多,须防正气受伤,也须酌用补法,以善其后。

  例如治大便燥结,用清脾及清大肠法,因两穴皆为清,最后要用补肾法,固先天元气,以防清泄太过。

  更有不宜补的穴位,如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而主升,补则助其上升之势,而侮克他脏。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如见肝虚,则用补肾法,滋肾水以生肝木,也就等于补肝。

  肺吸之则满,升之则气上,所以也不宜用补。肺属金而脾属土,土能生金,如欲补肺,可用补脾法以培土生金。但遇肺虚极的特殊情况,也可以酌用补法。心为神明之所出,不宜无故扰动,因而也不宜妄补。如欲补心,须用清补法。此外,大肠不可多补,如欲加强其功能,可用清补法。小肠、膀胱穴也不用补。

  又有不宜清的脏腑,清则为泄,不应泄的脏就不能用泄法。如心火盛,不能直接清心穴,有一个穴位叫天河水,善能散热,清心用推天河水代替,能散热,能清心火。肾涵先天真水,也不宜清泄,如欲清肾火,则用清小肠、膀胱法以利小便,则肾火即随之而去。

  退热一般用清法,但热有虚实,也有虚热实热纠结的情况,必须辨明,因此退热也不是专用清法。纯粹实热,其热太盛,有一个退大热的穴位叫六腑,可以采用。如大热持续不退,必然元气虚衰,须兼用补元气的穴位二人上马,再加上清补脾,甚至用暖穴——外劳宫以补元气、强体力,再加以六腑等清热之穴,其热方退。先天不足的小儿,虽有实热,清后也须用补,以固其根本。以上是清法、补法的运用原则,仍是根据八纲中的“虚实”两条大纲而来的。

  清法与补法的运用,在辨虚实的同时,也要辨别阴阳。阴阳和虚实原本也是分不开的。阳盛则热,阴虚亦热,阳虚则寒,阴盛亦寒。阳盛的热多为实热,阴盛的寒虚实兼有。阳虚的寒多为虚寒,阴虚的热多为虚热。

  这中间就产生了错综交互的情况,在治疗中取穴也比较复杂。阴盛则寒,一方面用暖穴助热,应属补法,一方面又要用清泄法去其寒积,属于清法。例如其人阴盛,又食冷物而腹痛,先用热穴外劳宫温其寒,还要用清脾胃或清大肠法去其有形的寒积。至于阳虚之寒或中无形之寒,那就只用暖穴补之就够了。阴虚的热要用补元气的方法 以治其本,还要用散热的穴如天河水以治其标,如兼有外感实热,则偏重清法。还有,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也须细心诊察辨别清楚,而采用适当的治法。

  辨别瘟疫热证的气血虚实,还要注意时间的阴阳消长。平旦至日中(早六时到十二时)为阳中之阳。如在此时发热,则为实热,邪在气分,当清之;日中至黄昏(午十二时到晚六时),为阳中之阴,如在此时发热重,为兼有虚热,须先补后清,因热已入阴,为抗力不足之故,故须补而兼清。又发热前半夜轻,后半夜重为阴中之阴;同样,前半夜重后半夜轻,为阴中之阳,前者较重,后者较轻,皆为邪在阴分之征,总之,要注意时间之昼夜与上下午、上下半夜,观察病情的轻重变化,以辨其阴阳虚实,酌定清法、补法的运用。

  瘟疫如此,其他病种亦同。如疹主气分,其病属阳;疸主血分,其病属阴,就其病之所属,再观察其病之变化,阴阳错综的现象也显示其虚实。

  疮疡要看症状,也要从昼夜轻重观察。夜间痛甚的,色白平塌或紫陷的为阴;日间痛甚,红肿高大掀痛的为阳。也有两种情况兼见而属半阴半阳的。阴者当补,阳者当清,半阴半阳,补而兼清,看阴阳的比例以定其清补的分量,与虚实寒热仍是相互关联的。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