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ind map 学习方法

 惦个LOOK庶 2013-02-20
思维导图,你用了没有?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教学初探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君山路小学 武 璇

  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它试图让学生通过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生动直观的实验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小学科学又是一门要求逻辑思维的学科,力求通过理性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从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觉上升到逻辑思维的理性分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怎样做才能完成两者间自然的过渡,帮助学生完成质的飞跃,更好的提高教学的实效呢?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所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个可行的策略。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对知识的表达方式及理解都与科学教学有着相通之处。在小学科学课中训练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记忆力。 

 

一、第一次亲密接触──思维导图的学习

 

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图文并重,借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让思维变得更具个人特色和多面性。它对学生来说是个新的学习策略,所以在学习阶段初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思维导图,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快,更轻松。在刚开始学习时,最好采用笔画思维导图的方式,随着学习的深入再向学生介绍一些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如:MindMapper 2008),以免学生受软件的限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练习时,教师可以选择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出其中的一个主题和多个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从众多知识中分离出“核心内容”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将“主题内容”画在或写在纸张的中央位置,并尽可能的通过颜色、图案以及文字的变化将主题突显出来。因为这一个主题内容是思维导图的灵魂,也是学生建构各自思维结构的基石。将次概念放在次要支干上,每一条分支上只选择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关键词或关键字要字体端正,言简意赅,但次概念内容要丰富,并用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次概念。因为是学习过的课程,要求学生选择次概念要尽可能的多,但不能统一标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时学习侧重点和体验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性和多面性可以体现在其制作出的不同思维导图中。让学生从认识主题和联结语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分辨不同层次的能力,让学生自我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中心、发散式科学思维模式。最后学生可以再添加一些颜色和图片,这样可以让思维导图变得更加生动、丰富,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在使用思维导图的初期,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只要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的整个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绘制技巧,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来完成思维导图了。

 

 

 

 

 

 

 

 

 

 


   《我们的呼吸》思维导图
 

 

二、  零距离----思维导图的使用

 

   1、主题的选择

所有的主题都可以制作思维导图,但是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所以初期选择最好侧重知识性主题,尤其针对中年级起始教材。这样符合学生以往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的接受。比如: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19课《蚂蚁》的学习,学生从小对蚂蚁有着浓厚的兴趣,却很少将相关知识系统化。课前思维导图的制作可以知道学生对蚂蚁有哪些前概念性了解——蚂蚁的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信息交流等。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课前了解有针对性的补充学生不具备或不一定能够想到的知识,如:蚂蚁的身体机构,以蚂蚁为代表的昆虫的共同特征。也可以通过“哪些动物能与蚂蚁归为一类”这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完成由研究蚂蚁个体向研究昆虫群体的深入。对于同一主题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基本的方向,否则就会出现由于研究主题过散,后期无法交流的现象。《蚂蚁》一课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研究,而不要让学生把精力过多的分散在蚂蚁上。主题的选择也不是一定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的深入,研究主题可逐步由知识性主题过渡到研究性主题。

 

2、思维导图的使用 

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分为课前使用和课后使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研究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选择“主题”和“次概念”。思维导图制作伊始,主题和次概念的可能选不准、选不全或各不相同,教师都不要予以纠正。课前制作思维导图的目的是调查学生的前概念,唤起学生对研究主题的知识储备。课后学生对研究主题有了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制作导图时会将自己对研究主题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添加进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学生会自动纠正导图中主题的选取,变更先前认识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补充缺失的信息,以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虽然是两次使用思维导图,但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作用和侧重点,我们应当更加关注课后思维导图的制作。(下面是学生在学习《蚂蚁》前后制作的思维导图的对比)

 

 

 

 

 

 

 

 

 

学习前                                                        学习后 

 

3、小组的交流与合作

小学阶段制作思维导图最好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制作前,小组成员间讨论:选题的主概念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选题,制作思维导图时如何布局,对收集到的资料如何分类整理等。小组合作时要分工合理,任务明确,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情做,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上课时要求学生将课前制作的思维导图带来,与其他小组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流时小组先介绍他们的导图制作过程,实际介绍的就是他们的研究过程。每个小组介绍时,其它小组成员可以就其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与介绍组成员进行深入的讨论,也可以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整个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对概念间的关联是否正确、准确;选题研究是否全面、完整;思维导图的制作是否有不足之处,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主要概念和层次的分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清晰、明确的知道选题的内容应该在他个人知识结构中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新的学习内容有效、快速融入原有认识结构。学生的介绍、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都是对学生有效的展示,这个过程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使他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给自己更准确的定位,知道自己在小组中更胜任什么任务,有利于“有效团队”的形成。制作思维导图的小组应保持相对的稳定,遇到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但不要过于频繁,最好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段。 

 

三、暮色中的回味──思维导图教学反思

 

思维导图的应用重视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并能在团队中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同时接受它。这点是小学生最缺少的。思维导图还有效的将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或小组特色的知识体系。当学生把思维导图接受为有效学习策略后,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将它应用到其它领域中。思维导图应用的初期,学生会随意绘画,随着教师的引导、支持与帮助,学生会逐步对思维导图绘制的步骤、技巧有所掌握。思维导图应用不足之处在于制作时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这样就对导图的完成有所限制。再有思维导图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当学生新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如何把新知识“融入”原有认知体系,并进行有效“消化”,使之与认知体系融为一体,成为真正的“有意义学习”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有人说:“‘思维导图’画满箭头,句子也不成行,学生能理解吗?”与传统笔记比较,思维导图确实是这样。但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整洁的笔记,从信息角度讲,其实是杂乱的。因为在那些整洁的笔记中,关键信息是隐蔽的,并且混杂于一些不相干的词语中。而“思维导图”看似凌乱的图表从信息角度讲却是整洁的,它们能及时地表明重要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美国图论学者哈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有专家说 ,“思维导图”最可能惠及的就是孩子。首先,对于人类特别是孩子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在教育过程中,“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就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人类的思维原本就是呈树状发散结构,“思维导图”就是将人类的这种思维轨迹再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孩子会迅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原本不太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连接。这无形中锻炼了思维,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在思维导图应用越来越广泛,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广告词“思维导图,今天你用了没有?” 

2008-05-12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