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花典故

 岚韵 2013-02-21
 

 
 
 

 
 
 

 
 
 

 
 
 

 
 
 

 
 
 

 
 
 

 
 
 

《兰花典故》

 

《兰花典故》
兰花,中国传统名花。
    她,长青幽香,高洁素淡。
    她,“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她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而变色。她那长青的身姿,飘逸的幽香,素雅的气质,顽强的生命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她赞美和感叹:“世称三友,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牡丹为花之王,真王也;兰为王者之香,有其德而无其位,素王也。”“兰花仙姿逸韵,有菊花之静而无其孤,有水仙之清而无其寒。”……孔子称兰为“王者香”,并教育学生: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渚山,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渚山。二千多年来,绍兴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多少人钟情、酷爱兰花。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鲁迅、周恩来……都与兰花结下了不懈之缘,留下了许多美妙的故事.兰花融入了寻常百姓家,四时八节,红白大事、官场仕途,邻里街坊,无不留下兰花的馨香。兰文化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梅即是春兰梅瓣中的顶尖品种,它是清乾隆年间在绍兴王化宋家店由宋锦旋发现。


兰花文化
在中国五千的文明发展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与典故,表达了人们的爱憎感情和某些哲学思辩。兰以它丰富而特殊的美学价值和与人民群众广泛而深的联系,也在许多古典文籍、民间口头文学中留下了优美的典故与传说,这是兰文化的重要内容。这里,我们介绍几则有关兰花的典故与佳话

燕姞梦兰
《左传。宣公三年》记:”初,郑文公有贱妾日燕姞,梦天使与已兰。日:“余为伯修。余,而祖也。以是为尔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日:“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日:‘诺!’生穆公,名之日兰。”大意是: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名叫燕姞,梦见天使给她一支兰花,说我是伯修,是你的祖先,把它作为你的儿子。由于兰花的香味全国第一,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它一样爱你。不久以后文公见到燕姞,给她一支兰花而让她侍寝。燕姞告诉文公说:“妾的地位低贱,侥幸怀了孩子,如果别人不相信,敢请把兰花用来征信。”文公说:“好!”后来生了穆公,取名为兰。文中的燕嬉,是南燕之女,南燕为姞姓,伯修是南燕之祖,姞姓是黄帝之子得姓12人之一,据《左传》载,后来这个郑文公又娶了几个妻子,共生了5个儿子。但他残虐无道,设计毒杀儿子,只有公子兰逃出郑国,奔晋。不久即“从晋文公伐郑”,郑国危急,这时郑国的大臣石鍨说:“我听说姬姞两姓通婚,子孙必定蕃衍。姞,就是吉人的意思,是后稷的嫡妻,现有公子兰是姞氏的外甥,上天或者要他光大,必然会做国君,他的后代必然蕃衍。如果先接纳他为国君,就可以长久保持他的威信。”于是与其他几个大臣接纳了他在大宫里盟誓而立为太子,晋兵才退去。到了郑文公四十五年,文公死了,公子兰就为国君,即郑穆公,时期22岁,为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可见,“燕姞梦兰”是一种象生瑞兆,公子兰终于做了郑国国君。
    过了22 年,穆公有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它出生的。”割掉了兰花,穆公果然也死了!《左传》云:“刈兰而卒”。
孔子咏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为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其时正当“礼崩乐坏”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已的学说说动人主,改革政冶,挽救危亡,但到处碰壁,最后只好返回鲁国,设馆授徒终其一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主要学说集中于孔门子编纂成书的《论语》中。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日:‘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日:‘何谓也?’子日:‘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日: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有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而改节”这一观点。

屈原佩兰
屈原(约前340~约前期278),战国时伟大诗人。名平,字原,号灵均,又名正则。楚国人。《史记。屈原列传》作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旧官僚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他为之依靠的楚怀王又昏聩无能,忠奸不辩。结果信谗言而怒迁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培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洁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化身。

琴曲弦兰
蔡邕(132~192),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人(今河南杞县)。精于辞章,善于音律。灵帝时因上书论朝政阙失,被诬流放,至会稽一带避难,在这里留下许多生动传说,如夜读《曹娥碑》,访求《论衡》手稿等,特别是蔡邕夜宿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然奇声独绝,足见其对音律造诣之深。
    蔡邕有《琴操》一部共二卷,解说各个琴曲标题,共记述47个琴曲故事,包括《诗经》五曲、十二操、九引及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在“十二操”中有一《猗兰操》,录如下:
    “《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日:‘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云。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有定处。世人阐蔽,不知贤者。年纪迈逝,一身将志。”
    这首《猗兰操》,又名《幽兰操》,琴曲似拆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提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已全部的思想感情,是一首优美的兰诗,也是一首幽怨悱恻的抒情曲。以后《古今乐录》、《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乐府诗集》等都收录了这一著名的琴曲和咏兰乐章。
    除了蔡邕外,以后和者甚多。如隋是辛德源、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猗兰操》。韩愈仿蔡邕《琴操》而作之,其《猗兰操》序云:“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诗也是同情孔子伤不逢时,寄情兰芳,但却又比孔子豁达旷逸:“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这就显得坚强刚毅。紧接着联系自已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不遇知,行不得安情况,在这“雪霜贸贸”之中,但见荠麦正萌发始生,一派生机。荠与麦都是秋冬生长,至夏结实。这种上结阴而返,由阳而长的精神给了韩愈以极大鼓舞,他要像幽兰一样,不为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时候和地方。

兰菊丛生
《晋书·文苑传》记载着罗含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的故事,似乎幽兰通晓人性。为有德人显兆灵异。罗含(约301~385年间在世)字君章,桂阳耒阳人,曾祖彦,曾为临海太守(今浙江临海)。罗含幼孤,由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一日昼卧,忽梦一彩鸟飞入口中,自此文藻日进。
    后来,罗含任群的功曹、州的主簿。北伐名将桓温到州里来,请罗补征西参军。一次桓温请罗含去谢尚处,了解谢尚有哪些违令行为,以便弹劾他。谢尚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与罗含相处很好。罗含到了谢尚处,不问州群事,而整日与谢尚酣饮畅谈,回来后,桓温问他所劾事,罗含反问:“你以为谢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桓温说:“他胜过我。”罗含说:“怎么会有胜过你的人而作不好的的事呢?所以我在那里一无所问。“桓温惊叹他的意见也就没有责怪他,后来他又任州的别驾,因为别驾的房子太嘈杂,就在城西池小洲上建了一间茅屋。居住在那里,布衣蔬食,心安理得。一次桓温宴请僚属,罗含后至,温问在座的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人?”有人说:“这一位可称得上是荆楚的人才。”桓温说:“从此江左一带的杰出之士,就不仅仅是荆楚才有了!”后来就请他作尚书郎。桓温为南郡公时,又把罗含引为郎中令。不久为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再转为延尉、长沙相,直到年老要求辞职还家,朝廷又加封他为中散大夫。当初,罗含的官舍,曾有一白雀栖集堂宇,等到他辞职还家时,阶庭上忽然兰菊丛生,芳香远播,馥郁满室。人们认为兰有灵异,兰菊异质而齐芳,为硕德人之瑞兆,是罗含一生高尚的德行感动了兰菊的缘故。罗含直到77岁的高龄才离开人世。

芝兰玉树
在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记载着谢安(320~385)与谢玄(343~388)一段对话:“谢太傅问诸子:‘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谢玄说要使谢家子为芝兰玉树一般生长于阶庭之中,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谢玄的话说出了他的志向,也符合谢安要求。后来的实际情况也正如谢玄所说那样,谢氏一族如芝兰玉树生于阶庭一般,世代长青,香馥满堂。据史书记载:谢氏先世从三国曹魏时即开始为官僚世家,到东晋时更成为首屈一指的高门望族,权势显赫,朝野敬慕。
    据郝昊衡先生于是1957年撰《谢氏世系表》指出:“谢氏自谢裒以来,历晋、宋、齐、梁、陈五代,十世,二百余年,身有国封者四人,官至司徒、太保、太傅、大都督者三人,特进、卫将军、持节都督五人,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光禄大夫、太子詹事者十人,刺史、太守、内史、相长史等三十人,尚公主者三人,女为皇后者一人,王妃者二人,有文学者不下十人......”可见,确是一人“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当年谢玄回答叔父谢安:“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确为历史所证实。后人常用“兰阶”、“兰玉”来比喻佳子弟。谢氏长期居于会稽始宁,“芝兰玉树”不失为绍兴兰文化中一段佳话。

香袭衣裙
张岱(1597~约1689),明末著名文学家,号陶庵,绍兴人,《陶庵梦忆》是其代表作,文笔清越,造句新奇,时值明亡之后,故于抒情写景之中,充满故国之思。书中多有明末绍兴人文风俗之事,《范与兰》就是其中一篇。
    范与兰为张贷好友,据张贷《绍兴琴派》记述,丙辰(1616)年两人曾同学于绍兴琴派王明泉;两年后,又同学于另一琴派领袖王本吾,张学成,而范末成。所以两人往从甚契。范与兰除学琴外,就是喜种兰花。张贷写道,范的种兰自年轻时起直到七十有三的高龄,未有一天中断,一时懈怠。他有兰三十余缸,大的如簸箕 。夏日时,每天一早搬进屋内,晚上搬出屋外,冬日时,每天早搬而出,夜而入。年年如此,乐此不疲。由于他的精心培植,兰丛茂密,兰花盛开,每当花开之时,一里路之外即可闻见芳香。客人在家中坐一会儿,就会“香袭衣裙三五日不散”。可见花之繁多,香之浓郁。张岱自已每到兰花怒放之时,就与兰友探幽寻芳,欣赏兰友的兰花,爱极了,以致“坐卧不去”。由于香气酷烈,使得张岱“逆鼻不敢嗅”,如果开口吞吸之,则“如沆瀣焉”(水气)。到花谢瓣落时,将它扫起来有满满一畚箕。张岱不忍将落花弃去,就对范与兰说:兰花有蜜,为何不将它浸出来呢?也可用火焙烘、用面煎煮,为何不吃它呢?范与兰很能赞同他的说法,就照着试做了。

 

 

兰花典故 - 者 - 者的博客

 


 


兰花典故 - 者 - 者的博客 兰花典故 - 者 - 者的博客 兰花典故 - 者 - 者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