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聰訓齋語評註--立品篇

 岁寒松柏520 2013-02-21
●立品篇
     
      【小序】

  品格,是一個人隨身攜帶的一封最好的介紹信。而品格的形成,必然是在人與人之間架構起來的。
  所謂「誠於中,形於外」,一個人內在的修為,常不經意的會表現在他的言行舉止上。雖然古聖先賢常告誡我們:「君子慎其獨」,要我們無愧屋漏、不欺暗室;好品德的確不是做給人看的,但「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那一件事情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呢?在人前人後都已經不容易做好了,起心動念的功夫又如何能自我把持得滴水不漏?

  「立品篇」分為四目,簡介如下:

  〈謹言語〉
     ——只要說話,就有對象,就會產生「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戒律問題。孔子並未要求我們保持沉默不要說話,他說:「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向某一個人,針對某一件事,說適當的話,就是「時」的意思。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什麼叫「好話」,什麼叫「惡語」,事實上是很難分辨的。有時不留心的一句話,說給風聽,風就會傳給鳥兒,鳥兒飛過樹林,於是人盡皆知。一個妄口巴舌、信口雌黃的人,在一時之間或許讓他逞了口舌之利,不用多久,終將嘗受「出乎爾者,反乎爾者」的報應。

  〈戒嬉戲〉
     ——「勤有功,戲無益」,《三字經》這本童蒙的啟示錄,已早早的告訴我們,玩日愒歲的結局只是枉度一生!「大地藏無盡,勤勞資有生」,一勤天下無難事;可惜,今天仍有許多因循怠惰的人,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未來」,總一逕的認為「明天會更好」!俗話說:「不怕慢,只怕站。」雖然我們應該眼光看到未來,為理想描繪藍圖,但如果不肯把力量用於現在,踏穩腳步向前邁進,那麼「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切待明日,明日成蹉跎。」不能把握今天的人,又如何會有美好的明天呢?

  〈慎威儀〉
     ——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一個人展現在外的風度氣質,絕不是靠那細細瑣瑣的繁文縟節來規範的。相反的,過分重視禮儀、規行矩步的人,縛手縛腳之餘,可能無法大開大闔,表現他的豁達大度。孔子以為「君子不重則不威」,莊重自持,矜而不爭,並非故作姿態,而是有容乃大,胸襟器度寬廣,不跟人一般見識。

  〈能容讓〉
     ——孔子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在真理的面前,在眾人利益的面前,在蒼生性命的面前,君子是「當仁不讓」的;但在個人恩怨、小我利害衝突的面前,或者一時吉凶得失成敗的面前,君子是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個人的修為而言,或許我們應該避免咄咄逼人、得寸進尺的霸道作風,儘量的效法布袋和尚「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但為了因應現代生活,我們仍然可以抱守「奉公」的原則、堅持「無私」的立場,有所爭有所不爭,有所讓有所不讓的!

謹言語

  【原文】
  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余偶以忌辰(1)著朝服(2)出門,巷口見一人,遙呼曰:今日是忌辰!余急易(3)之。雖不識其人,而心感之。如此等事,在彼無絲毫之損,而于人為有益。每謂同一禽鳥也,聞鸞鳳(4)之名則喜,聞鷦鶹之聲則惡;以鸞鳳能為人福,而鷦鶹能為人禍也。同一草木也,毒草則遠避之,參苓(5)則共寶之;以毒草能鴆人,而參茯能益人也。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鳳,寶之若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此理之最易見者也。
  【註解】
  (1)忌辰:先人或父母死亡的日子。
  (2)朝服:上朝時所著的官服。
  (3)易:更換。
  (4)鸞鳳:青鳳凰。見前篇註(11)。
  (5)參苓:人參與茯苓,皆中藥草名,服之有益於身體。參,音「深」。
  【講評】
  古人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如果說出去的是好話,追不追得回來並無所謂;如果說出去的是壞話,那就怨恨與日俱增了。佛家告訴我們口有四惡:惡口、兩舌、妄言、綺語。今天常說的「三字經」,罵人父母祖宗的髒話,就是「惡口」;搬弄是非、論人長短,就是「兩舌」;指鹿為馬、欺騙說謊,就是「妄言」;花言巧語、荒腔走板,就是「綺語」。如何多積口德,少造口業,是我們修行路上頂重要的一件事。
  《書經》裡有句話說:「惟口,出好,興戎。」跟孔子說的「一言足以興邦,一言足以喪邦」,意思完全一樣。口是無形鋼刀,殺人不見血。俗話說得好:「冷飯冷菜好吃,冷言冷語難受。」又說:「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怨難消。」拐彎抹角、連諷帶刺,對人的傷害,有時比當面打他一巴掌還嚴重;但是,口無遮攔、直言不諱,卻也不見得受人歡迎呀!所謂「心直口快」,是優點也是缺點,如何拿捏分寸、如何時然後言,那可又是一門大學問了。
  好話一句三冬暖,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比較有自信心。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者,言教的機會非常多,想想「毒草能鴆人,參茯能益人」,就從自己做起吧!多說好話,那既是言教,更是身教!
 
戒嬉戲

  【原文之一】
  治家之道,謹肅為要。《易經》〈家人卦〉(1),義理極完備,其曰:「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2)嗃嗃近於煩瑣,然雖厲而終吉;嘻嘻流於縱軼(3),則始寬而終吝。余欲於居室自書一額,曰:「惟肅乃雍」(4),常以自警,亦願吾子孫共守也。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5),本是極平淡,卻是極神奇。人能於倫常無缺,起居動作、治家節用、待人接物,事事合於矩度,無有乖張,便是聖賢路上人,豈不是至奇?若舉動怪異,言語詭激(6),明明坦易道理,卻自尋奇覓怪,守偏文過(7),以為不墜恆境(8),是窮奇檮杌之流(9),烏足以表異(10)哉?布帛菽粟,千古至味,朝夕不能離,何獨至於立身制行(11)而反之也?
  【註解】
  (1)易經家人卦:《易經》,古代卜筮之書,後為哲理經典。共分六十四卦,始於「乾」而終於「未濟」。家人卦(    ),為巽上離下合成之卦。
  (2)「家人」句:所引為「家人卦」九三爻辭。意指家人相處以剛正為原則,雖過於嚴厲,但結果是好的。婦人孩子嘻笑玩鬧,結果是不好的。嗃嗃,音「賀」;嚴厲。嘻嘻,玩樂。
  (3)縱軼:放縱安逸。
  (4)惟肅乃雍:意謂只有嚴肅整飭,才能達到雍容有威儀。
  (5)中庸:書名,與《論語》、《大學》、《孟子》合稱四書,內容以探討孔門心法為主,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6)詭激:奇異而激烈。
  (7)守偏文過:追求不正之事物,掩飾錯誤。
  (8)不墜恆境:不陷入固定的情況。
  (9)窮奇檮杌之流:喜歡做一些怪誕凶險動作的人。窮奇、檮杌,與渾敦、饕餮,傳說均為遠古凶惡之物。檮杌,音「桃物」。
  (10)烏足以表異:那裡能夠表現出特別的地方。烏,何。
  (11)制行:約束行為。

  【講評】
  孔子主張中庸之道,認為凡事過猶不及。狂者雖有進取心,卻容易毛躁敗事;狷者雖有所不為,卻常猶豫而不能成事。不過,中庸看起來平淡無奇,卻比狂狷更難做到。如果真不得已,必須在狂與狷之間選擇一項,請問你會採取哪一項呢?
  中國人大部分是保守的,所以狷者居多。孔子曾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在各有缺點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兩害相權取其輕」,治家如此,為人處世亦復如此。管教子女太過拘限,可能嚴苛而不近人情;但對子女的保護作用較大。如果寬容放縱,雖然子女有了自由開放的空間,卻可能導致一發不可收拾,而陷入傷人害己的結局。
  做人做事,平凡規矩,雖然沒什麼意外的驚喜,倒也安全無虞。就像家常便飯,天天都吃,從來不覺得膩;上班上學,朝七晚五,規律正常,也不覺得無聊。喜歡山珍海味,嘗遍天下美食,結果弄壞了自己的腸胃;喜歡五花八門的視聽快感,結果早早的耳不聰目不明!臉上塗滿各式化妝品,不但沒增加多少姿色,反而因皮膚受損,需要更多的醫療;花錢事小,剜肉醫瘡、顧此失彼的心理著實要不得!追求新鮮刺激,走偏鋒、行險道,滿足了一時的感官享受,誰又能保證不會帶來終身的遺憾呢?

     【原文之二】
  子弟至十七八,以至廿三四,實為學業成廢之關。蓋自初入學至十五六,父師以童子視之,稍知訓子者,斷不忍聽(1)其廢業;惟自十七八以後,年漸長氣漸驕,漸有朋友、漸有室家(2),嗜慾漸開、人事漸廣,父母見其長成,師傅視為儕輩(3),德性未堅,轉移最易,學業未就,蒙昧非難(4)。幼年所習經書,此時皆束高閣,酬應交遊,侈然大雅(5),博奕高會(6),自詡名流(7)。轉盼廿五六歲,兒女累多,生計迫蹙,蹉跎潦倒(8),學植荒落(9)。予見人家子弟半塗而廢者,多在此五六年中。棄幼學之功,貽終身之累,蓋覆轍相踵(10)也。汝正當此時,離父母之側,前言諸弊,事事可慮。為龍為蛇,為虎為鼠,分於一念(11),介在兩岐(12),可不慎哉!可不畏哉!
  【註解】
  (1)聽:音「廷」去聲;任憑。
  (2)室家:指妻子兒女。
  (3)儕輩:朋友同輩。儕,音「柴」;輩。
  (4)蒙昧非難:容易受蒙蔽而不明事理。
  (5)侈然大雅:高談闊論,附庸風雅。侈,音「尺」。
  (6)博奕高會:賭博下棋,盛大的聚會。
  (7)自詡名流:自以為是有名的上流人士。
  (8)蹉跎潦倒:錯失光陰而無法振作。
  (9)學植荒落:學業荒廢落後。《左傳》昭公十八年:「夫學,殖也,不學將落。」註:「學之進德,如農之殖苗,日新日益。」殖,亦作植。
  (10)覆轍相踵:失敗的例子接二連三。
  (11)分於一念:由於一念之差。分,差別。
  (12)介在兩岐:處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岐,山。
  【講評】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師長管教最感費力的階段是中學時期。十三四歲以前還是個兒童,對父母的形象仍留存著「大人」的影子,有崇拜尊敬的意味,當然也就比較願意聽從。身心漸次發育後,個子長高長壯了,因為急欲加入大人的世界,於是就出現了不服氣、叛逆、自以為是等等的言行舉止。
  有些孩子的反叛期來得較早,有些則可能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生;有些程度緩和,有些則激烈難擋。無論如何,每個人都將走過自己的成長歲月,父母既是過來人,理應從旁給予適度而有效的輔導與幫助;為人子女的明知這是個狂風暴雨的時期,也要學習理性的面對,因為——人生的轉捩點就在這幾年之間呀!
  中學到大學的這段時間,是一個人活力最充沛、記憶力最強、可塑性最高的時候,如果將這樣美好的光陰蹉跎在玩樂上,那麼就要註定下半輩子的辛苦了。很遺憾的,人生矛盾的情結也就在此——最適合於充實內在美的時期,卻最在乎外在美。年輕人追求奇裝異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結果呢?有些人突破關卡,繼續成長;大部分的人卻到此為止,泊入港灣,過他「平凡無奇」的生活。
  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能夠認真充實自身,奠下技能、學問、道德基礎的時期,就得善加把握;一旦過了這個年紀,娶妻生子,身心交累,要再回頭已力不從心了。《禮記》〈學記〉說:「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確非虛言啊!

慎威儀

  【原文之一】
  圃翁曰:人生必厚重沉靜,而後為載福之器(1)。王謝子弟(2)席豐履厚(3),田廬僕役無一不具,且為人所敬禮,無有輕忽之者。視寒畯之士(4),終年授讀,遠離家室,唇燥吻枯(5),僅博束脩(6)數金,仰事俯育咸取諸此;應試則徒步而往,風雨泥淖,一步三嘆;凡此情形,皆汝輩所習見。仕宦子弟則乘輿驅肥(7),即僮僕亦無徒行者,豈非福耶?古人云:「予之齒者去其角,與之翼者兩其足。」(8)天地造物必無兩全,汝輩既享席豐履厚之福,又思事事周全,揆(9)諸天道,豈不誠難?惟有敦厚謙謹,慎言守禮,不可與寒士同一感慨欷歔,放言高論,怨天尤人,庶不為造物鬼神所呵責也。況父祖經營多年,有田廬別業(10),身則勞於王事(11),不獲安享;為子孫者,生而受其福,乃又不思安享而妄想妄行,寧不大可惜耶?思盡人子之責,報父祖之恩,致鄉里之譽,貽後人之澤,惟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讀書,三曰養身,四曰儉用。世家子弟原是貴重,更得精金美玉(12)之品,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驕盈、不詐偽、不刻薄、不輕佻,則人之欽重較三公(13)而更貴,予不及見(14)。
  【註解】
  (1)載福之器:能夠承受福德的人。
  (2)王謝子弟:望族的子孫。王、謝,晉代兩大家族,世代為官,延至南朝而不衰。
  (3)席豐履厚:憑著祖先豐厚的遺產,享受豪華的生活。
  (4)寒畯之士:清寒而住在鄉野的人。
  (5)唇燥吻枯:即口乾舌燥。
  (6)束脩:古代敬師的禮物或酬金。
  (7)驅肥:騎乘肥壯的馬。
  (8)「古人云」二句:天生利齒的動物,頭上就不長角;天生雙翅的動物,就只長兩隻腳。比喻任何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
  (9)揆:衡量。
  (10)別業:即別墅。
  (11)勞於王事:勤於政事。
  (12)精金美玉:比喻純良溫和的人品。
  (13)三公:古代高級官爵之名,歷代各有不同,周朝曰「太師、太傅、太保」,東漢曰「太尉、司徒、司空」。
  (14)予不及見:所言乃未來之事,吾已年老,恐來不及見。
  【講評】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能生長在富貴仕宦的家庭,應該是累世修來的福分,而這一份福報,隨著這一世的所作所為,慢慢的也會享盡。如果在豐衣足食之餘,揮霍浪費;在使喚僮僕之餘,刻薄寡恩;在對待販夫走卒的時候,高高在上傲慢無禮——那麼,「富不過三代」的明訓,很快就要應驗了。
  我們為人子女者,今天有比較優裕的物質享受,完全是上一代或更上一代胼手胝足所得,除了飲水思源常懷感恩之心外,更要珍惜福分,多渡化眾生、多幫助別人。清寒之士為了生活,往往付出心血、費盡力氣仍得不到溫飽,更何況還想讀書上進?怨天尤人也就成了無可避免的現象。身為世家子弟,不但要學習寬厚待人,更要反求諸己,無論讀書功課、敦品勵行,都要兼顧。即使很難做到十全十美,至少也儘可能去除紈絝子弟頤指氣使的習性,以及花花大少揮金如土的惡劣行徑。
  有句話說:「窮人要想想富人怎麼努力工作,富人要看看窮人怎麼辛苦度日。」如果窮人只看到富人「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輕鬆方便,看到三妻四妾、僮僕數十上百的威風逸樂;而富人只看到窮人的寒傖、計較、賴皮——彼此的距離越拉越遠,那麼由於貧富懸殊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恐怕就很難收拾了。
  【原文之二】
  古稱仕宦之家,如再實之木,其根必傷(1),旨哉斯言(2),可為深鑑。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難,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當面待之者,萬不能如寒士之古道(3):小有失檢,誰肯面斥其非?微有驕盈,誰肯深規其過?幼而驕慣,為親戚之所優容(4);長而習成,為朋友之所諒恕。至於利交而諂(5),相誘以為非;勢交而諛(6),相倚而作慝(7)者,又無論矣。
  人之背後稱之者,萬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譽其才品,而慮人笑其逢迎;或心賞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勢利。甚至吹毛索瘢(8),指摘其過失而以為名高;批枝傷根(9),訕笑(10)其前人而以為痛快。至於求利不得,而嫌隙易生於有無(11);依勢不能,而怨毒相形於榮悴(12)者,又無論矣。故富貴子弟,人之當面待之也恆恕,而背後責之也恆深,如此則何由知其過失,而顯其名譽乎?
  故世家子弟,其謹飭(13)如寒士,其儉素如寒士,其謙沖小心如寒士,其讀書勤苦如寒士,其樂聞規勸如寒士,如此則自視(14)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稱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謹飭倍於寒士,儉素倍於寒士,謙沖小心倍於寒士,讀書勤苦倍於寒士,樂聞規勸倍於寒士;然後人之視之也,僅得與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謹飭儉素,謙下勤苦,人不見稱(15),則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難做。此未深明於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我願汝曹常以席豐履盛為可危可慮、難處難全之地。人有非之責之者,遇之不以禮者,則平心和氣,思所處之時勢,彼之施於我者,應該如此,原非過當;即我所行十分全是,無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況我豈能全是乎?
  【註解】
  (1)再實之木,其根必傷:一年之內再度結實的樹,它的根部一定受損;比喻過度的幸運者,反而會招致災害。語見《淮南子》〈人間訓〉。
  (2)旨哉斯言:這句話非常重要。
  (3)古道:正直、坦白、忠厚。
  (4)優容:寬容。
  (5)利交而諂:因利益關係而交往,便極盡諂媚之能事。
  (6)勢交而諛:因勢力關係而交往,便極盡阿諛之能事。
  (7)相倚而作慝:狼狽為奸,心存惡念。慝,音「特」;藏於心中的惡念。
  (8)吹毛索瘢:即吹毛求疵,挑小毛病。瘢,音「般」;瘡痕。
  (9)批枝傷根:意謂攻擊其子孫,傷害其祖先。
  (10)訕笑:譏笑。訕,音「善」。
  (11)生於有無:因利之有無而產生嫌隙。
  (12)相形於榮悴:相互比較彼此的富貴貧賤。
  (13)謹飭:謹慎檢點。
  (14)自視:自以為。
  (15)見稱:稱讚我。
  【講評】
  仕宦之家跟販夫走卒之間,不只是物質享受上有差別,就連知書達禮受教育的機會也有所不同;因此,這些所謂望族世家、鄉紳大老,在地方上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這個人學養深厚、年高德卲,那麼鄉里間有什麼需要排難解紛、登高一呼的事情,只要他說出口,一言九鼎,大家便馬首是瞻,只有唯唯諾諾的份了。
  身為世家子弟,理所當然的,平居生活中的任何言行舉止,總是被大眾所注目;所謂「動見瞻觀」,怎能不戒慎恐懼、臨深履薄呢?由於身分特殊,一般人對他們都不願直來直往,甚至避之惟恐不及,總是怕稍有差池會惹來無窮麻煩。相反的,也有一小群逢迎巴結的人,希望從他們身上撈到些許好處,亦步亦趨如蟻附羶。於是,沒有人願意面斥其非、直言忠諫:前者站得遠遠地,等著看笑話;後者輕狎侮慢、諂媚阿諛。即使受到一點委屈,想想「他家老子有後盾」,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就不計較了——終究養成世家子弟驕縱狂妄的習氣。
  從客觀來說,沒有人肯認真規勸這些世家子弟;從主觀來說,它們在成長過程中恐怕也習於批評別人,很難低聲下氣向人請教,或者接受人家的指正。因此,在形象的建立上,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我們常說:「與其有面前之譽,不若無背後之毀。」一個世家子弟所得到的「面前之譽」已經夠多了,如果他不肯謙虛為懷、接納雅言,那麼他的「背後之毀」必然也是無日無之了。即使抱著「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的鴕鳥心態,淡然處之,對一個仕宦家庭而言,這種四起的流言,殺傷力還是很大的啊!

  能容讓

  【原文之一】
  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1)老氏(2)以讓為寶,左氏曰:「讓,德之本也。」(3)處里閈(4)之間,信世俗之言,不過曰漸不可長(5),不過曰後將更甚,是大不然。人孰無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有滿損虛益之義;揆之鬼神,有虧盈福謙之理。自古祇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翻(6)以釀後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7)五十日,見天下大訟大獄,多從極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凡事從小處了。余行年五十餘,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8)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致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致於吃大虧,此生平得力之處。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9),子曰:「放於利而行(10),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11)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註解】
  (1)「古人有言」二句:形容一生謙讓的人,結果不會有任何損失。《藝文類聚》廿一魏武(曹操)令:「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意謂能以禮相讓者,報應必更大。
  (2)老氏: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為道家思想創始人,主張柔弱、虛靜、退讓,一切順乎自然。著有《道德經》。
  (3)「左氏曰」二句:語見《左傳》昭公十年:「讓,德之主也,讓之謂懿德。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左氏,即左丘明,春秋魯國史官,曾據孔子《春秋》而作《春秋左氏傳》。
  (4)里閈:里門、鄉里。閈,音「漢」。
  (5)漸不可長:不可讓其蔓延滋長。漸,音「堅」。
  (6)翻:反而。
  (7)署刑部事:兼代司法部門的工作。署,代理任事。
  (8)轉彎:另尋出路,不逞強,不執著。
  (9)便宜:好處。
  (10)放於利而行:依據利之大小多寡而行。放,音「訪」;依照。見《論語》〈里仁〉篇。
  (11)萃:聚集。
  【講評】
  我國有句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種人生態度,不只是用在十字路口的交通線上——車對車人對人的爭持,即使攸關功名利祿、事業前途的大問題,也可以用容忍退讓來處理。因為人世間的得失總是相對的,爭到了「先走一步」的面子,卻失去了不講理的裡子啊!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一個寬宏大量的人,第一必然不貪,看淡世間萬物非一己所能獨有,因此放得下眼前的不能得。第二眼光高遠,知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所以看得開眼前一時的失。
  孟子曾經告訴我們「枉尺直尋」的道理,小地方受點委屈又值什麼,被人占了點便宜,說不定正好留給對方一份人情,將來回過頭來對你反而大有幫助。老子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孔子也說「惠則足以使人」,如果斤斤計較,刻薄成性,或者頑固不通、剛愎自用,沒有容人的器度、讓人的胸襟,誰還肯跟你相處?缺少人助,又怎能成大功立大業呢?任何一隻鳥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一對翅膀而飛得高呀!
  【原文之二】
  《易經》一書,言謙道(1)最為詳備: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又曰:日中則昃(2),月滿則虧。天地不能常盈,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於此理不啻(3)反覆再三,極譬罕喻(4)。《書》曰:「滿招損,謙受益。」(5)古昔賢聖,殆無異詞(6):堯舜大聖人,而史稱之曰「允恭克讓」(7);孔子甚聖德,及門稱之曰「恭儉讓」(8)。況乎中人之才,能越斯義?古云:「終身讓路,不失尺寸。」言讓之有益無損也。世俗瞽談(9),妄謂讓人則人欺之,甚至有尊長教其卑幼無多讓,此極為亂道。
  以世俗論,富貴家子弟,理不當為人所侮,稍有拂意,便自謂我何如人,而彼敢如是以加我!從傍人(10)亦不知義理,用一二言挑逗之,遂爾氣填胸臆,奮不顧身,全不思富貴者眾射之的(11)也,群妒之媒(12)也。諺曰:「一家溫飽,千家怨忿。」惟當撫躬自返(13),我所得於天者已多,彼同生天壤,或係親戚,或同里閈,而失意如此,我不讓彼,而彼顧肯讓我乎?嘗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氣和。即有拂意之事,逆耳之言,如浮雲行空,與吾無涉。姚端恪公(14)有言:此乃成就我福德相(15),愈加恭謹以遜謝之,則橫逆之來,蓋亦少矣。願以此為熱火世界(16)一帖清涼散也。
  【註解】
  (1)謙道:《易經》〈謙卦〉彖傳:「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謙卦(■■),為上坤下艮合成之卦。
  (2)日中則昃:太陽過了正午,就開始偏斜。昃,音「則」第四聲;日偏西。語出《易經》〈豐卦〉彖傳:「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3)不啻:何止,簡直可以。啻,音「赤」。
  (4)極譬罕喻:深刻而難得的比喻。
  (5)「書曰」二句:《書經》,六經之一,記載古代政事、帝王之言。「滿招損,謙受益」,語出〈大禹謨〉篇,戒人不要自滿。
  (6)殆無異詞:幾乎都是相同的讚美詞。
  (7)允恭克讓:誠信謙恭、能忍讓。語見《書經》〈堯典〉。
  (8)恭儉讓: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語見《論語》〈學而〉篇。
  (9)瞽談:膚淺而不合事理的言辭。瞽,音「古」。
  (10)從傍人:在身邊的人。
  (11)眾射之的:眾人攻擊的目標。的,音「弟」;目標。
  (12)群妒之媒:群眾嫉害的主要原因。
  (13)撫躬自返:捫心自問,反省檢討。
  (14)姚端恪:姚文然,清桐城人,字弱侯。明崇禎進士。入清後授國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書。任言責,於國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知無不言,前後所建白,皆天下大計。著有奏疏及詩文集等,皆質實醇厚有古風,卒諡端恪。
  (15)福德相:一切善行之名相。
  (16)熱火世界:人心浮動不安的社會。
  【講評】
  易經六十四卦,惟一各爻皆吉的是「謙卦」,可見「謙受益,滿招損」確實是老祖宗的至理明訓。「攲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滿了的東西已無可再用,物極必反,只有破壞覆亡一途;而空無的虛體,卻因隨時都可受用,反而能保全它的壽命。
  理直氣壯,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山一般的強壯,是仁者樂山的結果;但我們更可以做一個智者,水一般的柔弱,盈科而進,遇物就「拐個彎」,而流向並沒有改變。硬碰硬的為人處世態度,帶來的往往只是你死我活、兩敗俱傷!
  所謂謙,是不自以為有功有能;所謂讓,是自甘居後不與人爭。老人家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就是廣種福田、多積陰德。當今的社會,不但功利思想彌漫,處處要爭、事事不讓;而且個人主義盛行,爭的是一己私利、不讓的是一己的權益。國家的建設、公共政策的推行一概不管,只要不損及我的田地房舍、只要我自家的生活安全無虞,別人的死活,那是政府的事,與我何干!這樣的觀念越普遍,社會國家就越動盪不安。
  或許,「事不關己,關己則亂」;但是,在大自然的食物鏈裡,在生命共同體的範疇下,那一件事情與我們無關呢?做為一個世家子弟或知識分子,絕不能有只圖一己之私的想法。如果一路追求榮華富貴、權勢物慾的滿足,而對一般人民的福祉不聞不問,或對他們該有的權益不遑多讓,那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可能就要歷史重演了。
  那時,我們古老文化中的「謙讓」,恐怕只僵死在六十四卦中,再也不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標竿、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