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标本馆--中药图片大全(四)
点击中药名字,即可看到详细图片与内容!
补虚药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拟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虚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就其“证型”概括起来,不外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类。补益药也可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四类。 临床除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补虚药外,还应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说来,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也易致阳虚;气虚和阳虚表示人体活动能力的衰减。阴虚者每兼见血虚,而血虚者也易致阴虚;血虚和阴虚,表示体内精血津液的耗损。与此相应,各类补益药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和共通之处。如补气药和补阳药多性温,属阳,主要能振奋衰减的机能,改善或消除因此而引起的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证,补血药和补阴药多性寒凉或温和,属阴,主要能补充耗损的体液,改善或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证候。故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辅而用。至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证候,又当气血兼顾或阴阳并补。 补虚药除有上述“补可扶弱”的功能外,还可配伍祛邪药,用于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末尽的证候,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此外,还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 补虚药原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并无虚弱表现者,不宜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误补益疾”。实邪方盛,正气未虚者,以祛邪为要,亦不宜用,以免“闭门留寇”。
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陈藏器说:“涩可固脱。”李时珍指出:“脱则故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敛虚喘、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收涩药性涩敛邪,故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之泻痢、带下,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误用有“闭门留寇”之弊。但有一些收涩药除收涩作用之外,兼有清湿热,解毒等功效,则又当分别对待。 本类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大致上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个部分。但在药物作用方面,某些药物往往表现出多种的功用,故须进一步予以综合比较。
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以外用攻毒或杀虫或去腐或敛疮为主要功效的药,分别称为攻毒药、杀虫药、去腐药、敛疮药。 本类药物多数具有攻毒功效。“毒”有多种含义。本章药物所攻之毒,主要指疮毒,其次,有的药可攻蛇虫毒。部分药物具杀虫功效。这里的所谓杀虫,主要是指外用药对疥虫等体表寄生虫的毒杀作用。部分药物具去腐功效。所谓去腐,即外用药促使溃疡内腐败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离脱落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具有敛疮功效。所谓敛疮,即外用药促进溃疡内新肉生长,促使疮口愈合的治疗作用。具攻毒功效的药物,适用于疮疡肿毒;能攻蛇毒者,可主治毒蛇咬伤。具杀虫功效的药物,适用于疥疮、酒渣鼻等皮肤寄生虫病。具去腐功效的药物,可用于溃疡初期,脓栓未落,腐肉未尽,或脓水不尽,新肉未生之证。具敛疮功效的药物,适用于溃疡后期,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新肉不生,疮口难敛之证。本类药物常分别兼有外用消肿、止痛、收湿、止痒、明目退翳等功效,可分别适用于疮痈肿痛、湿疹或疮疡多脓湿、疥癣瘙痒、目生翳膜等皮肤或五官病证。本类药物的内服功效及其适应证不存在共性。 本类药物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中毒。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及制剂法度,以减轻其毒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0624a00100w12l.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