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原因之一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人类悲剧。在人类的美学精神里,悲剧精神永远都是最高的境界。悲剧就是人类的苦难,悲剧也是人类的命运。悲剧并不是一种自然灾害或者社会惨剧,而是人类的一种自我选择。所有的人都很努力,所有的人也很勤奋,所有的人更是都在拼搏,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过得更好一点,但是最终的结果偏偏是:最美好的努力、最美好的生命往往却获得了最坏的结果。这种最美好的生命最终反而沦入最坏的结果,就是人类无可选择的选择,也就是人类所必须面对的悲剧。所有个人的努力以及所有人类的努力也,开始于无,最后也结束于无。 悲剧之为悲剧,不论它的内涵是如何五花八门,其中有两个要素,却是必然具备的。其一是,不可战胜环境,其二,不可战胜的人。人类面对不可战胜的环境却仍就寸步不让,他还是要战胜它,最后自己可以被打倒,但却永远不会被打败。人类置身不可战胜的环境里,但是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身应有的抗争,当然,最终还是失败了。有人说,不可战胜环境相当于神对人类的惩罚,所以你怎么反抗还是失败,但是,人类的不可战胜的环境除了表现在接受处罚外,更重要是在心理上却永远无法摧毁。知道自己的一生就是一个零,但是在和零的搏斗中也同样是快乐的,这,就是人的不可战胜之处。 对于《红楼梦》中的年轻女性,曹雪芹是抱着崇拜和赞颂的心情来写的,而对于已婚且年老的女性,则借用宝玉之口说她们是毫无光彩的“鱼眼睛”。我们常常把老年妇女与男人都视为《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刽子手,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老年妇女们同少女一样也是女性悲剧的主角。女儿毁灭是一种悲剧,女儿最终变为“鱼眼睛”,则是另一种悲剧,甚至可以说是更大的悲剧。妇女们的转变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以及整个男权社会的“不可战胜的环境”形成的。这些女性悲剧,充分写出了“不可战胜”的女性人格遭受践踏的复杂过程,深化了以往对女性悲剧的认识,系统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各种的女性悲剧,使我们看到了那个压制女子人性复归的“不可战胜”的整个社会和制度的罪恶。 一部《红楼梦》是女性的悲歌,在“不可战胜”的封建制度摧残下,无数年轻貌美的女性,不是年少夭亡,就是永伴青灯古佛旁,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说是女性的毁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我们哭黛玉,是因为她“泪尽夭亡”,没有和宝玉成为眷属;我们哭迎春,是因为她没有嫁个好夫婿,以致被夫家折磨,“一载赴黄粱’;我们哭晴雯,是因为她遭人嫉妒,怨恨而亡;我们哭惜春,是因为她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说到底,我们的恸哭和悲愤也只是因为她们没有在“不可战胜”尘世中活下去,是因为她们没有获得美满的婚姻而已。 在《红楼梦》中, 女儿们不论是年少的夭亡,还是嫁人生子以后变为“鱼眼睛”,都是悲剧。无论如何,她们再也无法保持少女时的清纯和美丽。这不是某一个女性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不可战胜”社会里女性的普遍悲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曹雪芹耗尽心血所著的红楼巨著,充分表达了对“不可战胜”的黑暗社会、腐朽的制度、僵硬的伦理的强烈不满和无比憎恨,表达了作者追求的“有情之天下”与现实的不可能性。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里,即使女人们“不可战胜”,而心存善念,心怀抱负,也注定无法施展,她们的悲剧是注定了的,要么在与“不可战胜”现实的抗争中悲惨的毁灭,要么顺应“不可战胜”现实变为黯淡的“鱼眼睛”。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可战胜”的封建制度下对女性的摧残,对理想的压抑,使得纯美的女子不复存在。这两种女性的悲剧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女子应该获得这种最起码的人格。然而不管是少女也罢,老年妇女也罢,是抗争也罢,任从宰割也罢,在那黑暗如漆的岁月,她们是无法获得起码的人性自尊的。《红楼梦》中所表现的女性悲剧,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站在时代所允许的高度,涉及到了更广泛的历史内容,深化了以往对女性悲剧的认识,系统地反映了“不可战胜”封建时代各种的女性悲剧,并充分写出了其人格遭受践踏的复杂过程,展示了“不可战胜”的个人愿望及其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从而在客观上使我们看到了几千年来在女人和男人之间所进行的人性与兽性斗争的缩影及其苦难历程,使我们看到了那个不允许女子人性复归的整个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恩格斯指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用这一论断来关照《红楼梦》中有关女性悲剧的描写,正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这部伟大名著的历史价值。 不可战胜的封建专制社会,不可战胜的伟大女性,这就是《红楼梦》悲剧的基本内容。不可战胜的人,可以称之为“可歌”;不可战胜的环境,可以称之为“可泣”。只有“可泣”不是悲剧,只有“可歌”同样不是悲剧。所以《红楼梦》实际是一部可歌可泣女性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