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两千年之学皆荀学

 啸海楼 2013-02-23

很长时间,我们并不理解两千年之学皆荀学究竟是什么意义,以为荀子开创了帝制时代的专制主义。这样的理解或许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太狭隘。后世思想家之所以说两千年之学皆荀学,可能还是从荀子批判继承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精华,融会贯通,为后来两千年帝制时代提供了一个思想资源。

荀子的思想前驱为商鞅,荀子对商鞅也非常推崇。商鞅关于统一帝国权力系统的设计存在许多内在缺陷,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之后迅速失败留下了契机。这些虽不全是商鞅的过错,但商鞅的权力系统设计有其内在的不足则勿庸置疑。

不过,商鞅更多只是一个政治实践家,而不是一个未来社会理想的建构者,他的政策设计更多地是出于当时秦国能否迅速强盛的极端功利主义目的,而不是以未来更大范围的统一帝国作为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商鞅的设计是极其成功的,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行政系统确实得到了相当彻底的改造,秦国也很快由落后的地位转化为先进,从而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据荀子多年之后对秦国的观察:“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耶?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强国》)有赞赏,有指责,然大体符合秦国实际情况。

对商鞅改革的基本思路,荀子给予充分肯定,承认商鞅所设计的整齐划一的行政体制符合时代进步潮流,为大一统中国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荀子指出:“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愈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菱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荀子·强国》)很显然,荀子在充分肯定商鞅以及秦国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或者说预感到秦国将面临危机,那就是随着秦国领土不断扩张,如果仅仅依靠整齐划一的行政措施和法令,便很难维护秦国的有效统治。因此,他一方面寄希望于秦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另一方面诚恳告诫秦国统治者认真反省已有政策,克服不足,重建新方略。

显而易见,荀子虽然主张中国应该统一起来,也承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秦国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然而问题在于,他认为秦国如果不调整已有政策,那么,秦国即使能够一时赢得全国政治统一,也断难持久,必然“□□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因此,荀子的关切之所在,便不是中国是否应该统一,而是如何统一。

按照荀子的设想,中国的统一不是单纯建立在武力征服上,而是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国家,才能真正给普天下民众带来共同好处,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他的理想是:“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服从,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晒者,舜、禹是也。”(《荀子·非十二子》)这样各个诸侯国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建立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共同市场,以经济上的统一支撑国家政治上的统一。“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法而不税。相地而衰征,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荀子·王制》)也就是说,各个诸侯国、各个地区之间,只有加强经济上的互惠联系,统一而强固的国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经济的统一是政治统一的基础,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无疑有助于国家的政治统一。但是,这种统一不是靠强力剥夺,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在一种道义的力量上。“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而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显而易见,荀子认为承认差别,承认不平等的客观存在,是维护统一国家的基本理论前提,也是各个诸侯国、各个地区和平共处的重要保障。

各个诸侯国、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日趋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但真正完成这种统一,还必须具有超越于各个诸侯国的力量。也就是说,统一的国家不可能是诸侯国的联合体,不能由各个诸侯国分割国家主权,而必须另有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另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样才不致导致“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的尴尬、混乱局面。在当时,荀子期望秦国能够充当这种角色,因为他认为秦国的实力有可能远在他国之上。但如前述,他对秦国的担忧也在于此,那就是秦国更多地是借助于武力的征服,暴力的手段,而缺乏儒家素来所倡导的义和文德。他指出:“力术止,亦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然常恐天下之一合扎己也,此所谓力术止也。曷谓乎强乎汤武?汤武也者,乃能使说己者使耳。今楚父死焉,国举焉,负三王之庙而辟于陈、蔡之间,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乃使仇人役也,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荀子·强国》)如果秦国继续坚持这种寡恩少义的强力政策,或许能赢得国家统一,但要巩固这种统一则甚难。

怎么办呢?荀子建议仍要从国家行政系统和权力结构上想办法,只有建立一个合理而又被各个诸侯国认可的权力模式和行政系统,那么,统一才能持久和稳固。在他看来,武力的征服要节制,一方面秦国要向各诸侯国显示自己以文德治国,另一方面要重新设计中央政府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关于此点,荀子没有正面反对商鞅以来秦国推行的郡县制,但他认为诸侯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决不应该仅仅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和政策中转站,而是应该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不仅有权决定自己境内、辖内的事务,而且有权参与中央政府的决策事务,“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阳,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荀子·强国》)如此,才能建立协调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已相当明白荀子的统一方略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设计。简言之,他认为中国的统一是必然之势,这一任务由秦国来完成也是可以的。但是一方面秦国必须改变自己的政策,另一方面要重新设计统一帝国的权力模式。在他看来,统一帝国虽不是原封保留周朝的分封制,但在统一帝国内部一定要允许各个诸侯国的独立存在,秦国可以充当诸侯之长,拥有协调各国关系的职能和权力,但决不能东征西伐,而应听取各诸侯国的意见,以各诸侯国的共同利益为国家的根本利益。“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荀子·强国》)如此,便是一种理想的统一方案,便合乎荀子心目中的儒家治国原则:“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捶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政也。”(《荀子·儒效》)很显然,荀子的理想不合乎秦国已有的治国原则,秦国的思想传统也不可能使秦国成为端拱无为的国家主权的象征,更不可能代表各个诸侯国的共同利益,“笞捶暴国,齐一天下”,维护各国的和平与发展。秦国所需要的依然是按照商鞅所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用武力去征服各国,建立万世一系的真正的统一国家。

荀子对商鞅行政系统权力模式的修正,显然是基于传统儒学的政治观念,但由于这种思想在实质上是主张建立一个“联邦式”的国家,主张保留各诸侯国在各自领土内的行政权力,因而与秦国正在推行的消灭诸侯国,建立郡县制的大一统国家的基本国策相抵触,也与当时的历史潮流存在明显的偏差。故而荀子一生虽然也和当时的学者一样,奔走于诸侯门下,希望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社会实践,“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孙膑为变诈之兵,孙卿以王兵难之,不能对也。卒不能用。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刘向:《荀卿叙录》)其迂阔之状可以想见。

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超前与滞后,对思想家个人来说,其结果必然带有悲剧性的意味。荀子的主张或许不合乎当时的时代潮流,但他毕竟以思想家所特有的洞察力、穿透力敏感预示到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他的主张不是两眼向后看,而是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强固而有序的统一帝国,是关于未来社会模式的一种设计。只是这种设计未必尽合乎时君口味,故而必然落了个受冷遇的结局。

诚如徐干所评价的那样:“夫治国致平之术,不两得其人,则不能相通也。其人又寡矣,寡不称众,将谁使辩之?故君子不遇其时,则不如流俗之士声名章彻也。非徒如此,又为流俗之士所裁制焉。高下之分,贵贱之贾,一由彼口,是以没齿穷年,不免于匹夫。昔荀卿生乎战国之际,而有睿哲之才,祖述尧舜,贤章文武,宗师仲尼,明拨乱之道,然而列国之君,以为迂阔不达时变,终莫之肯用也。”(《中论·审大臣》)远不如那些不学无术的“游说之士”风光。

然而,思想的价值从来不以思想家个人生前境遇而决定,而是取决于思想本身是否对历史发展作出过贡献。荀子的“迂阔”之论没有获得时君青睐,但后来历史的演进却被荀子不幸而言中,故而后来者总是对“时君”未能采纳荀子的主张深感惋惜。刘向《荀卿叙录》说:“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观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疾世莫能用。其言凄怆,甚可痛也!呜乎!使斯人卒终于□□,而功业不得见于世,哀哉!”

这样说,当然并不意味着荀子的主张在当时没有发生丝毫的影响。事实上,他希望保留诸侯国相对独立地位,建立“联邦式”统一国家的主张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曾引起思想家注意和深思。即以当时情况而言,《吕氏春秋》关于统一国家未来模式的设计,在基本思路上便与荀子的主张相当吻合,显然应该受到荀子思想的影响和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