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情愫,如涓涓细流般,充盈满整个身体,我便又要出门,去逛一趟天平。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总带着一种无法抑制的满足感。她给了我一个纠缠不清的童年,也给了一个视觉上美好无比的童年。包括那些初升的太阳和夕阳下的劳作,纵横的河流上的雾气,和一条条彩虹及白云。这一切都成了启蒙我想象的原动力,当亲人的手指向这些自然现象,我的心便开始像雾气一样,在温度的作用下,蒸腾。 一切辛劳都如同一幅无法言语的画一样,叫你忍不住想要回想,又想克制住去回想。 每一次走出门,每一次坐上300路公交,去往西边的群山时,舒缓的弦乐,都如同一部史诗篇的开头,伴随着我的气息和脚步,向西而行。 很多年前的我,是急躁的。我细碎的脚步,再怎么急促,也赶不上大人一半的速度。因为那时的我是瘦弱的,只是一个一米二左右的小孩。我讨厌从家里走到典桥街上的那条泥路,总是害怕会有蛇从旁边的田地里游出来。当我走近御道的那个村庄时,我的心情就会悄悄地起一些变化。这两个村庄,因为沿着御道而建,所以人们不再以村庄来命名,而是给他们赋予了城市才有的富贵气,把它们叫作典桥街和支英街。 街上的人和我的父母亲一样,要下地种庄稼,要忙碌于生活的各种细节,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 那时的我,喜欢看这条街上那些参差不齐的民居,我的碎步喜欢踏上这条码着人字型青砖的马路。虽然,已经有许多地方,会露出一个大坑,有的会被人填上沙石。但走在这条路上的心情,总是略带一丝愉悦的。自然地,还带着许多疑问,为什么我们家边上的大路,就只是烂泥,而这里却有人为他们铺上青砖。父母亲钻研泥土和粮食,还有生活中太多的苦涩。因此,我的疑问始终要我自己去追问清楚。我对这类疑问,抱着很耐心的态度,直到有一天自己弄清楚为止。 我喜欢御道的雨天,要多过晴天。因为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不会沾到什么烂泥。只要从这条路拐上通往家的那段烂泥路,心里的埋怨就像刚踩进一条发了酵的沟底,少量的水面,不停地往外冒着泡。 御道一直通往天平山后山,那时从姑苏城里跑来爬山的人,也都途经这条御道。这条路,一直通往天平山的童梓门。那些人的穿着,总是很服贴,不像农村里的男女,袖子和裤管高高低低翻卷着,浑身上下都沾着泥点杂草。城里人和村民的区别,不看穿着,就看那走路的姿势,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显得更端庄,但农村人会说他们总是夹着屁股走路。这样说着,好象自己的那点儿不自信,就可以被忽略掉了。 因为,住在这条街的村民,比我们那些缩在田野中间的人,要眼界更宽。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他们建在御道边的房子,也会变得更加的有味道。有一些人家的外墙上,绘着花草鸟兽。当我每天走过时,都要看上好几眼。莫明地羡慕起住在这座房子里的孩子,甚至对这样的人家产生一些向往。 御道边零星有几口水井,水井边你轻易就能找到一只吊桶。无论是谁走累了,渴了,都可以用那只吊桶,吊起一桶水来解渴,夏天的时候,喝完井水还可以洗一下手或脸,凉爽了可以继续上路。记忆中的路总是那么长,长得只剩下一些脚步声。脚步声和风声,以及雨声。都是上天赐与的记忆交响曲。 现在,我从300路下来,一直往西走,看见一片桑树林,就可以找到一些古御道的踪迹了。走进那片原始林中的御道之后,空气便可以直接回到童年。这条路上,依旧飘浮着我童年的气息,还有那鸟鸣,总是把过去重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