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语文刘建始(2012-12-09 07:25:26)经过多年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也从语文教学改革的倡导者,逐渐转变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实践活动的参与远比概念的说教难得多,参与首先要融入语文教师之中,和他们同呼吸、共研究,一同设计、听课、指导,少了一样都不行。这里包含了我的思考、教师的做法给我的启示、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反馈,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还有我对于加入语文教师行列而发自内心的快乐。 曾经怀着满腔的热情,教书、读书;为了研究语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带领全校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课改……一路走来,已经十一年了,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当我静下心来,变换角度,以冷眼看语文的时候,发现还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尽管语文有时很孤独,很冷清,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但是基层的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努力着,尽量在教学和考试之间做到平衡,不看重应试,并不是无视应试,只是我们更关心提高学生素养,希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对语文学科有个正确的认识。在我看来:语文作为主导学科,教学内涵丰富,本身具有多元的属性并可以通过多元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语文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永远是语文的根,没错!语文教师要融入璀璨的民族文化之中,吸收其精华,解读给学生。尤其那些经受时间考验的而符合时代发展的经典文章,对学生更具有指导意义,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是“根”,因为她不断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 语文的任务就是要传授我们的母语教育,弘扬灿烂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批判和继承中发挥着语文人的作用,使“国人”行走在文化的阳光里,培育健康的理念,提高文化学识,促进个人文化修为养成,为高质量的生活夯实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摇篮,语文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来,又将文化的薪火传承下去。语文的本质就是让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得以提高,一个学生必须吸取优秀文化的精髓,才能完成思想与个性的发展,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在生命的长河中,获得终身发展的本领。 语文是快乐天使,能为学生带来童趣和乐趣,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拥有自主、轻松、合作、探究的权利,从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习惯,让语文学习乐趣无穷。要通过乐学乐读改变苦学苦读的做法。十年寒窗苦已成为过去,我们要让学生享受语文,欣赏生活,感受快乐语文带来的情趣。教与学、师与生不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快乐的学习伙伴。 语文是情与思的天堂,令人神往。那些充满深厚情感的思想,形成了文本与师生对话的哲思。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历史,铺垫情感,为思考蓄势待发,让感情像河水一般流动起来,在高效课堂之中有所体现。情感流动就是思想流动。在“活”起来和“动”起来的课堂中,让学子们感受到语文的萌动和活跃,与生命共舞,用情与思描绘出生命绚丽的色彩。 语文是盛开的鲜花,需要心灵之泉的浇灌,不然鲜花也会凋谢,语文之花要课外有味,课内醇香,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和活跃,语文教学园地百花齐放,分外妖娆。 语文是田园诗,赋予师生诗意人生;语文是高山流水,在文化领域中寻觅知音;语文是河是海,让莘莘学子扬起理想之帆;语文是一坛陈年老酒,打开它洌人心脾;语文一咏三叹,余音绕梁…… 说不尽的语文。 二、如何教好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功能。“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没有围墙。”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原本富有诗情画意、充满快乐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荒原”,欢声笑语不再。语文课堂充斥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无。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没有了生活的底蕴,变得无血无肉,瘦骨嶙峋。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厌倦。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也曾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被动、难堪,有时和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很尴尬。语文常不被家长看好,家长首先关心的是数、理、化、英语,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总是被当做“尾巴”,排在最后。在“有些人”的眼里语文谁都能教,甚而因此成为笑柄。 我想大声说:语文教师不是这样子。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是厚重文化的传播者,他的生命中不乏激情和诗意,具有强烈的言语生命意识,在读写之中传达言语人格魅力,激活学生的言语能量,唤醒学生的言语潜能,解放学生的言语诉求。 可是语文教师的现状叫人担忧,没读过名著的大有人在,不学习的也不是少数,把精力全放在照搬参考书和网络下载上是常有的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不再思考,省事就好,应付了事。有的语文教师离开了参考书,就难以教下去。习惯于照搬,又懒于研究,没有研究的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积淀,少了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得高分,得了高分,工作就能被认可;不再去读什么,学习什么,研究什么,随波逐流,虚度时光。几年下来,将大学所学东西耗光,激情不再,想象力缺失。更别说写点什么,语文教师写作本应该像其他学科教师做题那样天经地义,不在话下。语文教师的写作是生命之作,能成为学生的示范,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中能有多少人不辍地写作?如此,何谈合格、胜任。 语文教师素养的缺失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学生,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学习语文总是处在一个被动的层面上,不愿意读书,不愿意写作,更不愿思考,如同待哺的小鸟一样,在那张着嘴等待老师喂养。教师居高临下,照搬强塞给学生,学生习惯于接受,不去发现,更谈不上探索,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厌倦了语文学习。 课改要求师生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确实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这种主动形式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的,教师设计的框框太多,约束了学生的畅所欲言。用一个对话的形式,追求答案绝对化,学生被牵着往教师给的答案上靠。中考高考的语文命题完全脱离文本,学生更不愿意读教材,钻进题海,猜题押题。真正地与文本对话,学生反而无话可说。被逼迫写出的作文,大多是空话和假话,学生学会了虚假和圆滑。学生喜欢看的是电视、电脑、手机,不愿意看纸质的文字图书,没了文字的刺激,就不再钟情于各种经典书籍。看着一张张青春的脸庞挂上了暗灰色,觉得学生太辛苦了,真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又觉得很可悲。是功利在作怪?还是体制在作怪? 整体看语文中教和学的活动,都不是师生内心需要的,所以有的语文教师困惑、迷茫,失去了信心,不知语文怎么教了;学生无奈、厌学,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好在这个时代正处在信息容量极大的高速发展之中,信息源广泛,快速而高效。你只要登陆因特网,世界一览无余,可谓“一指知天下”。新课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的,语文教师这个群体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语文人,开始思考,积极探索。语文也随着社会发展走向多元,这多元的辐射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量,倘若学生吸收了方块字所赋予的审美能量,言语生命必将充满诗意。 语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虽然步履蹒跚,但是逐渐走上新的轨道,教与学趋于和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授之以渔,动态生成;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成为当前教与学的渠道。在多维的视野中发展,追求田园诗般的语文教学,还原语文的本色,融合于学生具有审美的“诗意人生”之中,为语文涂上生命的亮色。学生走进图书馆吸收文化经典的营养。让学生跳出题海,走进书海,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解决阅读量不足、读书兴趣不高、语感培养不够、指导不得法、课内外脱节等问题,使学生在书海中亲近语文,习得语文。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写作,作文不再是愁事,像睡觉吃饭那样,随时随地快乐写作。情境写作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为目标;以写、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磨砺为基本原则,以“言语生命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写互动,重在自悟,在日常随意写和课上有序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为“诗意人生”的美丽而激情恣肆地创作。 语文课堂充满智慧,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快乐学习语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给学生话语权,教师顺应学生言语,并加以指导,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要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要求;语文课堂上,对某一个问题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先讨论、再发言,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教师点拨不是给学生一个答案,而是唤醒和呵护学生的言语潜能。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与生活、文化联系密切,语文课堂总是氤氲着浓浓的生活与文化气息。它不是死水一潭,而是要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师生间要形成心灵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融。 三、大有希望的语文教学 纵观百年语文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别管如何评价,语文在批评声中行走和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的教育。 我们这群工作和生活于中学的“小”语文教师,没有“大”语文教师的高深理论,也更没有充沛的时间系统地研究语文理论,更不可能全面研究语文与同一领域其他方面的各种关系、以课程为代表的各种体系、各种实验以及考试体制等等。只能从微观的角度入手,实实在在地搞好校本教研,“语文教学研究不能天上飘,要在地上爬”,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爬”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小”语文教师是用放大镜谛视一颗颗沙粒,而“大”语文教师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银河星空,各有分工。我们只能“爬”,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学生,以及语文书、作业本、作文本。每天都要用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生怕雷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造写作的情景;呵护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尽量地让学生从语文走进生活,用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搞课改已经有十一年了,我们也很努力,思考、探索,尝试着走一条既能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又能在考试时取得优异成绩的路子。新课程标准弱化了技能训练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仍然摆脱不了应试的指挥棒。我们只能按着学情设计语文教学,语文与生活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并加以指导,探索新的作文思路,让学生拥有读与写的兴趣。随时随地以多样化的活动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创造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觉得语文有意思、愿意学,学了还能考得好。 我们做到了。这些年,学生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高考也考出了很好的成绩。学生的成功也成就了语文教师,有的语文教师已经走出津门,去做示范,成为名师。 冷眼看语文,其实是对语文的一种冷静思考,也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审视,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触摸。在思考中将多元的语文融合内化于广大师生的生命之中,以达到追求高质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