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心裁(26)赤丸

 学中医书馆 2013-02-24

赤丸

【原文】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茯苓四两  乌头二两,炮  半夏四两,洗  细辛一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功效】温中散寒,逐饮降逆。

【医案】

1.痛经

初诊: 20061127日。孙某,23岁,未婚,痛经5年,从经期第一天开始,小腹疼痛明显,持续1天左右,伴有便意,排便后疼痛减轻。平时月经周期延后一周,经量正常,经色鲜红,夹有血块,经前腰背酸痛,四肢无力,乳房作胀,带下不多,纳欠,大便偏溏。末次月经1117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除湿,散寒止痛。

方剂:赤丸合乌头桂枝汤加味。

茯苓10g  制川乌5g  半夏9g  细辛5g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6  大枣5  益母草30g  延胡索10g6剂。

二诊:2006125。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1214。经期将近,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三七4g7剂。

四诊:20061221。月经1220来潮,经量中等,夹小血块,无痛经,舌脉如上。

茯苓10g  制川乌5g  半夏9g  细辛5g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6  大枣5  益母草20g  延胡索10g7剂。

2.痛经

初诊:2005414黄某,28岁,自初潮开始痛经剧烈,连续不断已经13年,伴恶心呕吐,出冷汗,腹部喜温喜按,腰部酸痛,经量正常,经色暗红,夹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带白不多,纳可,口臭,二便调匀。末次月经41来潮。月经史:15岁初潮,月经周期30~34天,经期7天。生育史:1-0-1-1,已行输卵管结扎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痛经。(2)子宫内膜炎。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调冲。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9g  细辛5g  干姜5g  黄连3g  当归9g  淡附片6g  川椒3g  桂枝6g  党参10g  炒黄柏5g5剂,隔日服1剂。

二诊:2005年4月28日。服药之后因嫌药味太酸而要求改方。外感咳嗽有痰4天。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经除湿,和血调冲。         

方剂:赤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味。

茯苓10g  淡附片5g  半夏10g  细辛5g  当归9g  桂枝6g  炒白芍10g  通草5g  炙甘草5g  百部10g  大枣6个,7剂。

三诊:2005年5月5日。月经429来潮,这是平生第一次没有疼痛的月经,舒坦之极,无以言表,今经水已净,咳嗽亦除,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百部,续进4剂,隔日服1剂。

四诊:2005年5月24日。经期将近,头微晕,舌脉如上。

中药守428方,去百部,加天麻10g、白芷10g7剂。

五诊:2005年5月31日。月经527来潮,下腹疼痛1小时即愈,今未净,大便溏,咽呛,舌脉如上。

治法:和气血,调经。

方剂: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味。

熟地12g  炒白芍10g  当归6g  川芎5g  益母草12g  香附10g  鸡血藤12g  仙鹤草12g 神曲10g  炒谷芽10g  炒麦芽10g7剂。

六诊:2005年6月7日。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414方续进7剂。

七诊:2005年6月14日。经期将近,舌脉如上。

治法:温经除湿,和血调冲。         

方剂:赤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味。

茯苓10g  淡附片5g  半夏10g  细辛5g  当归9g  桂枝6g  炒白芍10g  通草5g  炙甘草5g  大枣6  益母草20g  延胡索10g7剂。

八诊:2005年7月11日。月经622来潮,无痛经,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20061020因月经不调就诊,痛经未再发生。

【按语】

赤丸是治疗“寒气厥逆”腹痛的方剂,以其寒深则厥也深也。从组方分析,其中乌头逐阴寒、通阳气,细辛温阳散寒化饮,半夏、茯苓燥湿健脾化饮,故赤丸所治当系寒饮为患者。“内真朱为色”,真朱即朱砂,其色赤,真朱为色之后其丸即为赤色,故名赤丸,朱砂主要成份为汞,具毒性,今多不用。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湿是痛经最常见的病因,湿为饮之渐,故可以用赤丸来治疗寒湿痛经。

案1、案2均为痛经。案1未婚,痛经5载,伴便意,便溏,纳欠,证属寒湿凝滞为患,用赤丸合乌头桂枝汤加益母草、延胡索,以温经除湿,散寒止痛,守方三诊不变,终使痛经控制。案2痛经宿疾,病史已达13载,且屡治乏效。初诊曾投乌梅丸治疗,因为乌梅丸可治原发性痛经之故,但由于患者未能接纳而改用赤丸合当归四逆汤治疗,以温经除湿,和血止痛,两方相辅,其力越宏。由于剖析正确,用药得当,终使顽疾治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今五藏之有疾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诚哉斯言。

赤丸原方有乌头一味,处方时可用制川乌,也可用淡附片替代,可减其燥烈之性。乌头和附子原植物应为同种,根据《本草经集注》半夏本反乌头,赤丸之中两药并用,而未见舛午。我曾以赤丸合乌头赤石脂丸治疗寒湿痛经,方中乌、附、夏同用(见“乌头赤石脂丸”条),也未见有何乖违,半夏反乌头之说或为后人之蛇足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