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过年禁忌漫谈 “过年”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因此,民间过年忌讳也特别多。 在我市山区,年终岁末时一定要吃上一顿清真羊肉莜面栲栳栳,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 “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味夫妻白头到老。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而且十分耐饿。人们对莜面栲栳栳特别钟爱,奉为至宝。成为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而且,蒸栲栳栳一定要多一些,要有剩余,以示“年年有余”,否则会不吉利。 行动上禁忌更多。如年三十包饺子,要一圈一圈地摆,表示“圆满”;年三十夜不能“倒油”,点灯的油、炒菜的油,都要小心伺候着,泼了油,等于“倒了灶”,那是被认为很不吉利的事情。连点旺火用的柴草,都要备下过年专门用的——豆棵,因烧火时发出嘎嘣嘎嘣的响声,民间取其“嘎嘣响亮”的寓意,再加上大豆最能代表粮食作物,也蕴含着对来年粮食丰收的期盼!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当日下午要开始送年的仪式,要开好祭桌,摆好五牲及各种年货以供奉诸神,之后便是拜祖先,以感谢祖先及各位神明一年来的照顾,而且祈求来年继续平安大吉。除夕夜许多人都不会睡觉,守岁到天光,根据传统习俗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烧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前供放一些红枣、菜肴、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之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恭贺。晚上夜定以后,把祖先神位前供放的红枣、菜肴、花生、糖及生果等供品盛到一个饭碗里,舀满净水,拿一支香两头点上,从中间折断,交叉放到水碗里,端到十字路口旁,地上划个圆圈,口里默念对祖先的思念和祈祷,恭恭敬敬地把供品和净水倒入圆圈,以示佳节思亲,对先人的祭祀。 初二出外拜年。年初二也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时侯,相传如果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得穷,所以大家就要等年初二才回了。回娘家拜年当然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起眼的贺礼才好。 初五以前不要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认为会把财富也都扫出去了。所以,一直要到年初五,俗称“破五”, 才打扫卫生,意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將出去,让它们离我們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将垃圾收拾起来,拿到垃圾场烧掉,并烧香、放鞭炮称为“送穷鬼”,据说这样就可以穷去富来。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要吃祭星火烧,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素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乡间一般要吃抿尖,以示“抿住(用灰土糊住)老鼠窟窿,减少鼠害,以利粮食丰收。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各祠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燃旺火、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 这一日,家家都要将水瓮里的水添得满满的。意在仓官保佑新的一年,财源茂盛,粮食满仓。 添仓日多吃油糕,意指步步高升。村里要在东西方位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人口灯放在床或炕上,锅灯放在饭锅上,元宝灯放在箱柜上,粮仓灯、粮袋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鸡窝上,狗灯放在门口,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仓节旨在提醒人们:天气转暖,万物萌动,劳作的季节就要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吹醒了沉睡了一冬的土地,新一轮的希望在农民的心里升起,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仓丰裕,财运通泰。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总之,透过这些禁忌和年俗,反映了人们对“年”的敬畏之心和对来年的期望之殷;乡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虽不乏迷信的思想,但千百年来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反映,也成了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禁忌早已被人们抛弃。如今,健康低碳的新年俗正引起人们的关注。看来,这“年俗”的禁忌也得“与时俱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