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者,人之根本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理论告诉我们临床诊疗要多重元气,从而调理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权衡协调机体脏腑功能活动。 黄芪这味药呢,是临床的一个常用药,《神农本草经》里面讲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它跟姜桂附不同之处,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黄芪味甘微温,主升的是少火微微的生气。味甘,甘味入中土;微温,甲木性,少阳生生之性,陈修园曾经把他归为胆与三焦。它禀的是少阳的生气,所以它能入于人身的肌腠,它能入于表一层,黄芪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补脾肺之气呢,一个呢是肺主皮毛,脾主肌腠,皮毛与肌腠之间的那个营卫之气充沛了以后,自然而然久败之疮可以痊愈。气足了以后可以把邪气由内向外,然后人身体自然排病的一种现象,郁结通痛自止,不通则痛,凡是有痛的地方必然有气机的郁阻,气机通才能止痛。(这个痛就分两点,在临床上见很多痛证的病人吧,泻可以止痛,补也可以止痛,所以要注意,邪气实的病人暂时要泻,精气夺的病人要补,补就是顺着气脉的走向,顺着疾病的来势;泻就是夺,沿着经络气脉的走向去逆,逆着它的来势消落它,行针的时候这顺逆之间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很多种疾病,虚症的病人,你去泻它,有可能疼痛也会缓解,但是这个病人可能正气还没到达衰竭的地步,你这个时候去治它吧,虚虚实实呀,正气越虚邪气越实,虽然止痛于暂时的话,其后必然会加重。) 黄芪的作用我归结为三点: 一、蠲痹行滞妙在浚流 百病皆生于气,在治疗肢节痹病,要“疏通气道,浚流气血”。从而达到气行血活,血活风熄的目的。 【案例】一老头,在工地干活,晚上睡在外面,醒来后发觉全身都不舒服,后来两条下肢疼痛的利害,再往后卧床不能自理。到别处诊治,都按照痹痛治,投以乌附麻黄等温经散寒之品,没什么疗效。又用荆防羌薏等搜风胜湿等药,还是没什么效果。我诊其脉,沉弱涩滞,寻思他的症状除了有痹痛,还兼存气虚,前面的医生给他开的药虽然对症,但可惜没有助气鼓动之品,所以邪无出路。开方:生黄芪75克,麻黄10克,薏米50克,五加皮20克,海桐皮20克,桑白皮20克,蚕砂20克,防己15克,牛膝20克。水煎服,微出汗。 服药6剂,诸症减轻一半,疼痛消失,唯有麻木感,遂以上方黄芪减半,去麻黄、牛膝、桑白皮,加豨莶草、川芎、杜仲。3剂而愈。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凡筋骨脉络之病,用搜风逐寒活络等品而不效者,必须加黄芪一两以上,补气通络,导邪外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由此可见,黄芪善能畅络逐壅通瘀,我在治腰椎间盘突出时,黄芪用到120克,效果很好。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半身不遂也是重用黄芪,类似的病症,以后每每用之,莫不随手奏效。 二、益气止崩功在固脱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对于妇科崩漏带下之症,在固涩止崩药中加入黄芪白术,病就好得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止崩兼补气,气奉则血止”。 【案例】去年冬天来一妇女,漏血好几年,多处医治无效。诊其脉,沉迟无力,两寸脉独甚,面色无华,心悸无力,断为气虚下陷之崩漏证,拟方:生黄芪4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50克,柴胡10克,茜草15克,海螵蛸15克,续断15克,升麻5克。 服药十多剂,症见好转,又于上方中加熟地、枣皮各15克,服药数剂,诸症皆消失。 三、化气涤饮益在助阳 治病要重视“气化”作用,气化作用,才能保持“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反之则聚饮为病”。 【案例】一少妇,产后五日,忽然小便不通,一滴都尿不出来,前面看一医生投八正散加减无效,又用生化汤化裁不应,我看她是气化失常,升降失司,津液不布所造成的癃闭症。遂开方:生黄芪40克,当归15克,萹蓄15克,柴胡10克,木通5克,泽泻10克,升麻10克。开了三副药,病人吃完两副就好了,剩下一副不吃啦。 黄芪用起来也是有诀窍的,每次用量宜大,少则无济于事,我用黄芪每次最多的时候多达五两。黄芪性虽温补,但能疏通经脉,不至壅滞,与它药配合相得益彰。如《本草逢原》说:“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血不止,为腠理开合之总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