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试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芦苇片语馆藏 2013-02-24

考试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2013-01-21 08:53:35)

考试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刘建始

期末考试结束了,几位同人坐在一起,聊起学生考试的事,说了几个话题,我很是震惊。有的话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话题:学生考英语。

一位负责教学的干部和学生一起考试,想考查一下试卷的难度系数。但是做题过程中,发现学生做题的速度是这位干部的一倍,这位干部英语水平是很高的,自己感觉已经很快了,他做十道题,学生能做二十道题。他纳闷了,考完了,和学生沟通。终于明白了其中奥妙。学生说,我们已经练了多少遍了,而且老师告诉我们。不会答的题,看那道题的字头,直接就能判断出答案,别管对不对,先答上,别不写。

这件事情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英语学科本来是读写听说都应该学习的,但是老师为了考试,反复练习、重复练习那点题。而且练习面是很窄的,基本上是按着教研室教研员布置的内容复习,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管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学生到了高中,英语基本上是偏科的,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不会说,要不说出来是方言味浓厚的英语,既没有单词的积累,也没有大量的阅读,怎么能学好英语呢?值得英语教师反思!

第二个话题:学生考语文。

学生考完语文,走出教室,学生一起议论:老师说的不对,老师告诉咱们,把那三篇课文背下来,就都能考好。可是只碰上两篇课文,不会考得太好。

语文死记硬背,其出发点就不对,我们也不知道教师为什么敢这样说,也不知道是谁授意语文教师这样说的,但是一切都是为了考试成绩,但是这样堵题和碰题式的学习语文是考不好的。

语文本来是一审美的学科,富有诗意的学科,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因为语文学习的是母语,更关乎学生一生的生活质量如何,可是这样学语文,真是叫我们担忧呀。

教学应该是有深度的教学,郭元祥教授长期致力于深度教学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他认为: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他认为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任务,提高质量要靠有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来实现,而深度教学理念就是基础。郭元祥说,深度教学不是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要丰富教学的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深度教学应该是一种完整的教学,是发展性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发展性,其特征就是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可是我们的学生的考试把教师的教学败笔暴露无遗,这不是深度教学,而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教学,把学生当做考试机器,长此下去,学生不会有兴趣可言,学来学去,学生不厌学,才怪了。

第三个话题:学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一道语文阅读题中有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设计,问“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学生能答上来是“人”,但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是人?

斯芬克斯之谜出名自《俄狄浦斯王》,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 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要求俄狄浦斯回答,俄狄浦斯说道: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了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迷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问学生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学生说老师没告诉我们。课改都十年之多了,还出现这样悲哀的笑话,叫人哭笑不得。

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是透过这个现象,我们要深刻地思考,注重深度教学。深度教学需要教师深入钻研,精心预设,潜心阅读。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感动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有一种感动……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并且带着这种感动走进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也产生一种感动,师生共同陶醉其中,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阅读,这样的课堂才是深度课堂。深度教学要求我们必须明白:谁深——深什么——深度的边界,答:教师深——文本解读深——教学中师生对话和理解深——学生深度发展。

教师要做到深,就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和广阔的社会阅历,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先渡己,才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各科教学呼唤深度教学,作为艄公的我们,一定要“先渡己”,方可“渡人”,否则质量何在,良心何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