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宁波陆银华伤科经验

 clxr 2013-02-24
陆银华伤科经验
头部外伤
头部一旦受到外力震击,脑和脑气必然受损,扰乱了静守之府,出现神不守舍,心乱气越之症。同时头部脉络受损,血离经隧则渗溢留瘀,气血凝滞,阻于清窍,压迫脑髓,使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能下降,气机逆乱,神明皆蒙,脑和脑的功能就发生故障或紊乱,诸症皆发,如神昏不醒,烦躁不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夜不安寐等。所以在治疗头部内伤中,开窍安神,升清降浊,为首要之法。
从药物归经学说可推论心经药物和脑的关系很大,在临床上往往以入心经的药物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清心开窍”、“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等。所以祖国医学的“心”除了指脏之外亦代表了脑,故头部内伤必累及心,心与脑关系最为密切。古人有“心脑”并论之意。我们在临床实际中证明头部内伤初期以治心最为重要,并在整个头部内伤的治疗中也经常注意治心。这是陆氏治疗头部内伤的主要学术见解。
脑和肝也有较大关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主之外,与肝的关系也很为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汪昂说:“血藏于肝,故善谋虑”。谋虑是脑主宰功能的表现,而脑的这一功能在肝的协同下完成,同时,肝与脑有经络联系,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与督脉会于巅。即肝之脉系贯膈连心包上入脑中。只有在肝气疏泄功能 正常、气机调畅的情况下,人才能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如果肝经气血郁滞,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就可引起情志变化,表现为抑郁或亢奋两个方面。肝气抑郁,则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甚则闷闷欲哭;肝气亢奋,则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目眩头晕等。上述诸证常见于头部内伤之患者,因头部内伤,突如其来,心无备,或与人争斗而受惊与气郁,使肝失调达。《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床上常见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多包括着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所以头部内伤和肝的关系也较大,我们在治疗头部内伤的要点之二就是兼以治肝或心肝并治。
一般而言受伤者初伤多实,伤久多虚,或瘀血不化而致虚中夹实。头部内伤后期主要表现为虚证,即脑气虚(气血虚)、肝肾虚。头部内伤后期的主要症状是神倦,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健忘,夜寐不安等症状反复发作,为脑气虚、肝肾虚不能生髓所致,所以头部内伤的后期和肾的关系最大,在治疗上主要以补肝肾益脑气。
治疗以药物内治为主,适当配合外治(敷药)。一般分早、中、后三个时期用药,分期虽和日期有关,但和病情相联系,一般以受伤后十天为早期,十天至四个月为中期,四个月后为后期。早期在用药上以治心为主,根据“惊者平之”、“重可取怯”的精神立法,常用金石重镇药和花穗轻升药相配伍。以重镇安神为主,佐以升清降浊,调和阴阳。亦可用散瘀护心,芳香开窍之剂治疗。
1.  早期
症状:一切险症、重症的初期,可见神志昏迷或恍惚不清,烦躁来安,或感觉迟钝,昏迷嗜卧,头晕,恶心,呕吐,夜寐不宁,瞳神散大或缩小,呼吸短促,脉搏洪大而数或细数。
治法:(1)芳香开窍通闭。方剂:伤科危症夺命丹或苏合香丸或黎峒丸,磨汁灌服,
(2)镇心安神,升清降浊。方剂:琥珀安神汤(西琥珀3~6克,辰砂3~6克,化龙齿10~15克,菊花9克,冬桑叶9克,木通3克,荆芥穗3~6克)
(3)随症加减:
昏迷不醒,瞳孔散大或缩小,烦躁不安,加鹿香0.15克至0.3(分吞)、天竺黄9克、石菖蒲9~15克,金箔1张。
昏迷不省人事,呼吸微浅,或喘促不畅,喉间痰声如锯,加天竺黄9克,川贝母6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
头面瘀肿,耳鼻出血,加参三七3克,紫丹参15克,茜草炭9克,川芎9克。
恶心呕吐,胸闷,心烦加苏梗9克,藿香梗9克,丁香6克,姜半夏9克,姜竹茹9克,朱灯芯1束。
头痛剧烈,加川芎12克,蔓荆子9克,藁本9克,荆芥穗6克。
头晕较甚,目眩,加明天麻9克,白蒺藜9克,双勾藤12克,枣仁12克,茯神12克,小草9克,远志6克。
耳鸣,重听,加灵磁石30克,石菖蒲6克。
夜寐不宁,加枣仁12克,远志6克,茯神12克,合欢皮9克,夜交藤12克。
2.中、后期
中、后期一般以肝肾亏损,脑气虚衰为主。遵《内经》“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常用味厚补腻之品,以补肝肾、益脑气。但由于头部内伤中、后期的病理变化错综复杂,症状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治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审因施治。
症状:神倦,懒言,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夜寐不宁,脉细无力,苔白等。
治法:补肝肾益脑气。
方剂:可保立苏汤(生黄芪30~60克、西党参15~3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枣仁10克、萸肉6克、甘杞子15克、补骨脂10~30克、胡桃肉2个(打)。
此方为头部内伤中、后期的代表方,表现气血不足,肝肾虚衰的上述症状,均可应用。
随症加减:
症状:神倦,懒言,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夜寐不宁,脉细无力,苔白等。
治法:补肝肾益脑气。
方剂:可保立苏汤
生黄芪30~60克、西党参15~3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枣仁10克、萸肉6克、甘杞子15克、补骨脂10~30克、胡桃肉2个(打)。
此方为头部内伤中、后期的代表方,表现气血不足,肝肾虚衰的上述症状,均可应用。
随症加减;
偏于头痛,加川芎、蔓荆子、藁本、秦艽。
偏于头晕目眩,加天麻、白蒺藜、钩藤、牡蛎、龙骨。
偏于失眠,夜寐多梦,加炙远志、茯神、五味子。
随证选方:
脑伤后日久,耗伤心血,脾气亦虚,出现失眠,少食,心悸,记忆力减退,四肢乏力等。治拟补血健脾宁心,用归脾汤加减:炒白术10克、茯神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木香6克、甘草3克、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大枣7只、生姜3片。
伤脑后日久,脑气不足,中气亏损,症见头晕目眩,四肢倦怠,纳差,便溏,下肢虚肿等症。治拟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4克、西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10克、升麻6克、甘草3克、柴胡6克。
伤脑后日久,肝阴暗耗,肝阳上亢,症见头痛不止,眩晕不除,目赤口苦,脉弦。治拟平肝潜阳,用珍珠母二龙汤:珍珠母30克、龙齿15~30克、当归12克、龙骨15~30克、杭白芍12克、秦艽6克、冬桑叶10克、麦冬12克、柏子仁12克、川牛膝24克。
伤脑后肝经郁热,症见畏寒阵热,或见日晡潮热不除,胸闷不适,口苦,脉弦。治拟疏肝理脾、解郁透热,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克、枳实12克、杭白芍12克、甘草3克、陈皮6克、茯苓10克。
伤脑后复感风寒湿,入蕴经络,症见头痛,头胀,头晕,遇天变阴雨即发,或症状加重。治拟温经散寒疏风,用川羌活汤或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羌活汤:川羌活6克、秦艽6克、五加皮10克、防风10、海风藤12克、细辛3克、川断12克、宣木爪12克。
川芎茶调散:川芎12克、茶叶6克、荆芥6克、薄荷3克、白芷6克、防风6克、羌活6克、细辛3克、甘草3克、。加蔓荆子10克、藁本10克、蝉衣3克、白蒺藜10克。
伤脑后血府有瘀未祛,症见头痛,有时颇剧,失眠,甚至通宵达旦不寐,烦躁不安,胸闷心悸等,用安神宁心之品不效。治拟祛瘀镇神,用血府逐瘀汤:当归10克、红花10克、生地10克、桃仁12克、赤芍6克、枳壳6克、牛膝10克、柴胡10克、甘草3克、桔梗6克、川芎6克、。甚者用癫狂梦醒汤:柴胡10克、赤芍10克、甘草15克、桃仁24克、制香附10克、苏子12克、木通10克、姜半夏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大腹皮10克、桑白皮10克。
伤脑后气虚瘀滞,阻塞经隧,日久正气虚衰,症见单瘫、偏瘫,或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治拟补气祛瘀,用补阳还五汤:生黄芪60~12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广地龙10克、红花3克、川芎6克、桃仁10克、可加乌梢蛇30克、川桂木10克、蜈蚣3条。
伤脑后肾阴不足,不能滋养清窍,症见头晕目眩,双目视物模糊,或复视。治拟益肾明目,用还睛汤:大熟地15~30克、生地15~30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甜苁蓉12克、白茯神12克、西党参15克、甘杞子15克。可加决明子15克、玉竹15克、紫丹参15克。
伤脑日久,心肾耗伤而不交,肾精亏损,症见头晕目眩,心悸促急,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毛发变白或脱落。治拟补肾养心,用养心汤:当归12克、杭白芍10克、西党参15克、远志6克、麦冬10克、黄芪15克、淮山药15克、芡实24 克、莲须10克、枣仁12 克、茯神10克、石莲子10克。甚者用还少丹:大熟地30克、淮山药15克、淮牛膝10克、甘杞子15克、陈萸肉6克、云茯苓10克、炒杜仲10克、远志肉6克、五味子6克、芡实30克、小茴香5克、巴戟肉10克、甜苁蓉15克、石菖蒲5克、大枣7只。
伤脑后瘀阻经络,窍络闭塞,双耳失聪,头顶痛颇剧,屡治不效,或脱发不长者治拟活血通窍,用通窍活血汤:麝香0.3克(绢包)、赤芍3克、桃仁15克、红花6克、老葱5根、鲜姜3片、川芎3克、红枣7枚。轻者耳窍不通,耳鸣内有阻塞感,或重听者。用通气散:炒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9克。或可合六味地黄汤加石菖蒲10克。
伤脑后痰入经络,头不能左右转动,动则眩晕愈甚者。治拟通络化痰,用二陈汤:姜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化桔红6克、甘草5克。
伤脑后神不守舍,心神错乱,烦躁不宁,夜寐不宁或癫狂症。治拟镇神宁心,用龙虎汤:西琥珀3克、化龙齿15克、辰砂3~6克、远志6克、枣仁12克、茯神12克、小草10克、马宝3克。
中后期总的治疗原则是治本扶正,但根据年龄,受伤的时间长短,劳动性质的不同,以有侧重。如儿童后期侧重于补气养血,青壮年后期侧重于养心益神,老年人后期侧重于生精益髓(补肝肾);男性重于补气,女性重于养血;新病虚者侧重于温养气血,久病虚者侧重于滋阴益精;体力劳动者后以温补气血为主,而脑力劳动者伤脑后期以滋养心神为重。
伤脑八忌:
(1)  宜避光静卧。
(2)  早期严禁甜食(包括药物味甘)、烟酒刺激物和油腻不化之品。
(3)  早期严禁服用补气升气之剂;如人参、党参、黄芪、甘草等药。
(4)  宜避免精神刺激,情绪冲动。
(5)  初、中期严禁房事,后期亦宜竭力节制。
(6)  宜避风寒,防止外感。
(7)  早期严禁用脑过度,不宜阅读报纸。
(8)  中药煎剂宜浓煎,缓缓温服,不宜药物过多,饮服过急,过则易恶心呕吐;不宜太热太冷,太热则促血上行加速,太冷则寒滞。
伤膏肓
即膏肓穴,位于肩胛岗的内下方,大小菱形肌肌腱处。其损伤多由于肩部负重或头颈部、肩背部姿势不正,用力不当而致气血郁滞。部分病人劳损在先,复感风寒蕴入经穴,其主要症状为局部刺痛并可走窜胸胁,肩胛背部拘挛板滞作痛,肩部难以负重,胸闷不适。治宜理气行血,祛风通络。方用陆氏祖传验方,膏肓八味方(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浙贝、防风、枳壳)
海底损伤
    海底损伤是指会阴部的损伤。海底位于人体身躯的最底部,该处筋脉强韧,皮肉丰满,上接膀胱,前有尿道和睾囊,后连肛门,是人体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部位,主要作用是承托膀胱,沟通内外和排泄尿液。
  暴力作用于海底后所发生的主要病变大多表现为局部经脉、气血的损伤和排尿功能的障碍。
  分布于海底的经脉,主要是肝经。《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依靠经脉的运行,气血才能敷布全身,起到“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然经脉气血的盛衰,是随所属脏腑气血多少的不同而各有所变。肝藏血,足厥阴肝经是多血少气之经。肝经布于海底,形成了海底在生理上具有多阴而少阳气的特点。所以海底一旦损伤,脉络破损,病变主要为伤血。临床上表现为青紫肿胀,疼痛剧烈,因气少散血无力,故青紫往往不易消散。如果阳气随血下降,气血互结,还会发生重垂胀痛。
尿液的排泄,是由膀胱和尿道共同完成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说明尿液生成后,要经过膀胱的气化才能从尿道排出。海底损伤,常累及膀胱,早期引起膀胱气化不行,尿液潴留,而出现少腹胀满等症。后期则耗伤气血,膀胱气化无力,出现排尿困难,淋沥不畅。
尿道上接膀胱,沟通内外,是排尿泄浊之门户。膀胱的排尿作用,最终要通过尿道才能实现。海底尿道的损伤,脉络破损,血离经脉,瘀血阻滞尿道,就会出现小便淋沥,尿道刺痛,血尿鲜红等症。同时,也可导致膀胱尿液潴留,气化功能紊乱之症。
临床表现
根据暴力的大小和海底损伤程度的不同,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也有轻重之分。轻度的海底损伤,症见会阴部及阴囊肿胀明显,瘀血紫红,重垂胀痛,痛连少腹,步履艰难,小便淋沥不畅,血尿鲜红或夹有血块,尿道涩痛等。严重的海底损伤,往往伤及尿道深部或膀胱,瘀血阻塞尿道。或尿道破裂,或睾囊破裂,睾丸碎裂等。症见海底肿胀,疼痛剧烈,甚则昏厥,小便隆闭,小腹膨胀如鼓,如果出血不止,则可发生休克。
治疗
可按早、后二期辨证施治。
早期,由于损伤后海底瘀血凝滞,尿道阻塞,脉络破损,血液错经妄行所致的局部肿胀疼痛,排尿障碍及血尿为主要症状,所以治疗应活血化瘀,通淋止血为***。代表方剂:海底方(参三七、桃仁、赤芍、郁金、元胡、川楝子、车前子、海金砂、猪苓、木通)。本方是家传验方之一,专为海底损伤而设。泌尿系统的损伤,凡是见到小便不利,瘀血凝滞的症状,都可以运用,治疗效果甚为理想。方中用参三七活血止血,一药双功为主;桃仁、赤芍、郁金活血化瘀,散瘀血于内。车前子、海金砂、猪苓、木通通淋,驱瘀血于外,其为辅药;另以川楝子、金铃子散行气活血而止痛作为佐使。各药配合,使瘀血得化,尿液通利,去者自去则生者自生,用治海底损伤,常常收效甚速。
加减法:
如血尿不止,小便不利,淋沥涩痛颇剧者,加琥珀、甘草梢、石苇、瞿麦、王不留行、萹蓄、牛膝等利瘀通淋药。
如小腹胀满,睾囊重坠胀痛,加青皮、橘核、小茴香、枳壳、荔枝核、乌药等理气散结药。
如瘀血湿浊,积而化热,湿壅热结膀胱,症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安,伤处灼痛,小便黄赤灼热,舌质红,苔腻,脉数,加生地、知母、黄柏、连翘、丹皮。
如单纯的睾损伤,症见睾囊肿大,瘀血紫红,重坠胀痛,不能起立者,治宜活血消肿,理气散结,用睾囊伤方(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元胡、川楝子、青皮、橘核、小茴香、荔枝核、焦山栀)。方中以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元胡活血消肿;川楝子、青皮、橘核等理气散结;山栀清热化瘀,防止瘀血化热。
后期,损伤日久,多易耗气伤血。海底本来就是多血少气之处,伤后正气更易虚损,以致造成气虚无力升血上行消散。症见海底青肿不消,重垂胀痛,四肢乏力,劳累后症状加剧,坐卧尚轻,立行更甚。治宜益气升阳,方剂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甘草、当归)。
如伤后血尿已止,尿色如常,膀胱气化无力,前阴开阖失司,症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甚则***痛如刀割。宜益气利水,用黄芪甘草汤。
注意事项:
海底损伤早期必须卧床休息,有利于血肿消散,减少疼痛。
忌用过多过量的止血清热之剂,因血得寒则凝,以致更难治愈。早期治疗以活血化瘀的同时,重用利水通淋,是取效的关键。病减后,立即补气扶正,才能获效。
          伤筋
伤筋可分为早、中和后期
早中期:
筋断:是指筋腱、韧带的断裂。细心触摸患处有中断之感,压痛尖锐。
筋急:筋受外力刺激后而痉挛拘急,手摸之可体会到状如绳索,但粗细不匀,部位不长,压痛明显。
筋粗:指筋受伤后充血水肿,肿胀变粗,以手摸之状索,粗长成条,粗细均匀,质硬中等,压痛敏感。
筋位变:指外力作用后使筋的位置改变,如筋转、筋歪、筋走、筋翻,亦可称筋离槽、筋走样。以手摸之可感到筋偏斜,筋状异常,压之疼痛。以上筋的病变都表现在早期。
后期
筋结:指筋损伤后变硬如结,以手摸之体会到有的如核,呈圆核状,按之有明显隆起,稍可滚动,小者如豆,大者如核,压之酸痛。有的如珠,形状细小如珠,压如串珠成线,亦有成片并有胀痛感。
筋弛:《灵枢》说:“筋为刚”。筋弛指筋损伤后失去了刚劲,弹力消失,手摸之柔软乏劲。
筋萎:病机同筋弛,但程度更为严重。筋及周围组织的萎缩,手摸之局部组织为空虚感,筋变细,绵绵无力。一般都发生在筋断裂,或严重损伤的后期,亦可发生在损伤后复受外邪侵入,长期不愈,而致萎症。
筋痹:伤筋后而致局部气血失和,气血凝滞。筋位移或病变,易感受,风寒湿,蕴入筋络,留滞于损伤之筋络处而致痹症。其主要症状为局部酸痛,拘挛作痛,遇天阴雨寒冷症状即发或加重。其程度有轻有重,轻者仍以伤筋为主要矛盾,而重者痹症转为主要矛盾,在治法上亦需随症应变。
肩部伤筋
急性外伤型: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归尾四物汤加味(归尾、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泽兰、紫丹参、川断、地龙、陈皮、元胡)。
劳损复感风寒型:治宜祛风通络逐痹,方用陆氏祖传验方,川羌活汤(川羌活、秦艽、五加皮、宣木瓜、海枫藤、川断、细辛、防风)
肝血虚、筋失养型:治宜补血益气养肝壮筋,方用八珍汤加甘杞子、补骨脂、陈萸肉、川断等调补肝肾之品。
《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正气虚衰,易感外邪。因此在治疗上往往养血祛风同用,方用八珍汤加秦艽、五加皮、细辛、桑寄生等。
踝部伤筋
损伤后,由于瘀血积滞而致肿痛,经活血化瘀止痛药物内外配合治疗,适当休息,肿痛即可消退而痊愈。但有为数不少的病人,踝折伤后肿痛长期不退,早上下地活动时肿起,午后肿甚,夜间卧床后渐渐消退,伴有疼痛重滞,常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陆师认为,踝部为人体之下极,血运不畅,积瘀难消,血不利则为水,离经之血和水湿相化留滞皮下,肌腠之间,形成肿胀。《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兼水也“。所以肿的特点,皮肤发亮,按之凹陷。《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阳不足,阳化水湿无能,肿胀长期不退,故陆师治拟补气温阳,健脾利水,脾气健运,则气血运行推动有力,增强血运周流,水湿得化,伤肿自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萆解、川桂枝、艾叶、防己、生米仁、丝瓜络,如寒甚可加淡附片、炙麻黄。此法亦可用于膝部外伤性关节积液、肿痛,同时配合熏洗方熏洗患肢。
腰痛
陆氏将腰痛分为损伤性腰痛,外感性腰痛和虚损性腰痛
损伤性腰痛有伤气、伤血、伤筋、损骨之分。
伤气腰痛的特点的难以活动腰部,动则腰部刺痛难忍,可走窜掣腹,无固定痛处,此也是和损伤后筋、关节位移之腰痛的鉴别之处。其它症状类似,唯后者有固定的压痛点。
伤气气滞,治宜理气疏络,兼以活血;伤血瘀滞,法当活血祛瘀,兼以理气;伤筋损骨,以气血筋骨并治;体虚年老,注意培本;轻伤见表症当先解表;失血先治血,妇女要注意经期,妊娠要照顾胎儿,老人津少便闭还须注意生津润腑。其宗旨是先逐瘀理气,后和营培本。
1.损伤性腰痛:以陆氏八味腰痛方(当归、赤芍、川断、泽兰、红花、淮牛膝、延胡、川芎)为主。
陆氏八味腰痛方为治腰痛基本方,根据损伤的病因,病情的缓急,气血损伤的偏重,素体的强弱而辨证加减。
迸闪伤气为主,加香附、木香、大腹皮;
跌仆撞挫伤血为主,加炙地鳖虫、桃仁、制乳香、没药;
痛引胸胁加柴胡、小青皮、广郁金;
痛引少腹加枳壳、大腹皮、台乌药;
兼血虚者加大熟地、杭白芍;
兼虚寒者加肉桂、甚者加淡附片;
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兼虚热者加知母、黄柏;
兼咳痰者加杏仁、浙贝、陈皮、款冬花、苔白腻加白芥子、苏子;
妇人产后加肉桂、黑姜、川芎、紫丹参、桑寄生;
怀孕腰损伤,可用妊娠痛腰方(当归、白芍、川断、杜仲、山药、桑寄生、苏梗、砂仁);
肝气犯胃,胃脘作痛腹胀不适者,用陆氏三花汤(佛手花、玳玳花、玫瑰花、焦山楂、焦谷芽、小青皮、新会皮、砂仁、广木香、白蔻壳、炒枳壳);
2.  腰骨损伤后(腰斩)腰痛,下肢麻木,用加味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赤芍、川断、川牛膝、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大枣)。
3.  腰骨损伤(腰斩)下肢截瘫,用陆氏腰斩方(生地、当归、赤芍、杜仲、鹿角屑、清宁丸吞、狗脊、延胡、制附子、桂枝、生枳壳)。
4.  腰伤及肾,小便出血,用陆氏“二一散”(西琥珀6克,参三七3克、研末吞服)。
5.  腰伤骨断,大便燥结,腑气不通,用陆氏六仁三生汤(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瓜蒌仁、桃仁、生延胡、生枳实、玄明粉),老人虚弱者,去元明粉,加肉苁蓉。
6.  损伤后筋和小关节移位者,用正骨、按摩,先复其位。
7.  配合外贴伤膏或艾叶条外熏。
虚损腰痛
肾虚为虚损腰痛之主要原因。虚损腰痛,其痛悠悠,腿足酸软,不耐远行,喜按喜揉,遇劳更甚,卧侧减轻,常反复发作。分偏肾阳虚和偏肾阴虚,如偏肾阳虚,见脉微无力,小便清长,神疲气短,怕冷,遗精早泄;如肾阳虚损,虚火上炎,腰酸胀,头晕目眩,夜寐多梦,五心烦热,小便黄,舌质红,脉数无力。陆氏诊治肾虚腰痛,以陆氏补腰方为主(大熟地、全当归、杭白芍、川断、杜仲、生狗脊、补骨脂、陈萸肉、胡桃打、巴戟肉、淮牛膝)。
加减:气滞者加木香、香附、延胡;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或加淮山药、茯苓;寒甚者加肉桂、附子,或加肉桂、鹿角胶;偏肾阳虚改用右归丸或青娥丸;偏肾阴虚改用左归丸或六味地黄丸;精血耗损,久病衰甚者加人参6克,鹿茸3克。
腰椎骨痨,以阳和汤为主,辅以附归六味丸。
外感腰痛
《金匮要略》说:“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又说;“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外感,风寒湿,侵入腰背,客于足太阳经或督脉,阻于经络。初觉腰背酸痛重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虽卧亦不减,遇阴雨之时辄增剧,治投陆氏羌活汤(羌活、防风、秦艽、五加皮、木瓜、川断、海风藤、川牛膝、细辛)为主。
上肢加紫丹参、桑枝;
下肢加川牛膝;
腰背部加威灵仙、淮牛膝;
痛甚加小活络丹;
津燥加生地;
孕妇去细辛,加桑寄生。
腰痛因寒邪入侵为主的,其症状以腰背拘急,痛不可仰,腰冷如水,见热则缓,遇寒加剧,脉弦紧,苔白,陆氏羌活汤加炙麻黄、川桂枝;寒甚加淡附片。
腰痛以湿邪入侵为主者,其症状为腰酸胀且重着,无阳则甚,患者感到腰部如卧水中,身重困不适,舌质淡,苔白腻,陆氏羌活汤加独活,川萆解;
兼闪气加香附、木香、延胡;
兼肾虚或腰肌劳损加杜仲、狗脊;
兼血虚用独活寄生汤;
兼气血两虚用三痹汤;
兼咳嗽多痰,咳痰不爽,脉滑,苔腻,用二陈汤加杏仁、浙贝、枳壳、延胡、当归、川断、杜仲、淮牛膝;寒痰加白芥子;热痰加胆星;
湿热腰痛用苍术、黄柏、川牛膝、川萆解、当归、杭白芍、川断、杜仲。

伤膏
当归、草乌各180克,厚朴、小生地各120克,干姜、牙皂、胡椒、白芥子、半夏、南星、大茴香、苏木、穿山甲各90克,莪术、申姜、三棱、川断、白芷各60克,泽兰、连翘、细辛、防风、独活、荆芥、虎骨、巴豆、五加皮、川芎、生大黄、川牛膝、赤芍、秦艽、羌活各30克,麻油16斤,广丹4.5~6斤。
总药料
大茴香、山奈各5斤,南星、半夏、川乌、桂枝、白芷、草乌各3斤,干姜、丁香、甘松、细辛、胡椒各2斤,上每味先切碎炒酥磨细筛过备用。
另加上:乳香、没药各2斤,血竭2斤,洋樟1.5斤,麝香9克。
伤膏煎剂操作方法:伤膏是用麻油煎制的,可将上三十三味药,浸入油锅中,经一夜至三夜,然后取出,如用菜油煎制时,因菜油多泡沫,先将油烧热至70度左右,缓缓将药放入。煎时先用猛火约1小时(但须注意药渣成焦起燃),随后将火势减弱,用文火约半小时,视药渣成枯黑,搅拌时有燥性声响,油色也成黑色为度,便可过滤。用细铅丝盘,上铺棕榈,将药渣滤出,再行煎制。火势初以猛火为主,用麻油煎时要视油锅中所起的青烟浓淡。用菜油煎时要看油锅中发起的泡沫和青烟的强弱。火势掌握适当,最后用文火,共煎约一小时半。等油的热度降至90度左右,可以逐渐放广丹。放丹时用青柴棒搅拌,使丹均匀入锅,容易溶化。天气热,用丹约6斤;天气冷,用丹约四斤半。以此尺度衡量运用,灵活变通。丹放完后,将膏油面上的泡沫除去,锅底中的沉渣铲净,冷却备用。用时再溶化,掺入总药料,调匀摊于布上即成。
主治:一切损伤疼痛,及风湿痹症。
禁忌症:凡伤后红肿热痛等热症忌用。
批药——四黄消肿软膏
大黄、黄芩各12斤,黄柏16斤,山栀18斤。
以上诸药切碎磨细筛过密藏备用,用时以清水浸菊花,烧工滤汁调匀,再加蜂蜜少许,批敷患处。
主治:一切外伤科之瘀血红肿热痛症。
禁忌症:凡创伤出血及伤后z引起湿疹作痒。
生肌散
熟石膏20斤,赤石脂10斤,冰片30克,广丹少许,以上各味研末,筛过后,麻油调成备用。
主治:一切创伤出血及外伤后引起湿疹作痒,或瘀肿极其严重者。
吞药
砂仁、归尾、青皮、木香各6斤,香附10斤,参三七4斤。上药切碎,炒酥,磨细,筛过密封备用。
功用:行气调中,祛瘀活血,消肿定痛。故凡属损伤后气滞血瘀者均有显效。
服法:成人每日4克,于半饱半饥之时,用温酒或温水送服,小儿酌情减量,孕妇忌服。
白吞药
醋柳酸,研细末,加入少许吞药。功用:祛风退热止痛。主治:一切损伤后复受外邪,身热恶寒,头痛苔白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