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肥肉猪的准备工作、生产技术和屠宰出栏

 LM0318 2013-02-24

§69  育肥肉猪的准备工作、生产技术和屠宰出栏

一、准备工作

生长育肥猪生产前的合理准备可以加快猪群增重,方便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主要工作包括圈舍的准备和消毒、设备和饲料的完善(前已讲述),科学地组织猪群,合理的驱虫、去势和免疫接种等。

(一)圈舍的准备和消毒

准备生长育肥猪舍,首先需要确定其饲养密度,然后再根据养猪规模和饲养密度确定所需的圈舍数量,并对圈舍进行维修和严格的消毒后才能进行生产。

1.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密度  指每头猪占用猪栏的面积,又称为占栏面积。适宜的饲养密度对于生长育肥猪的增重、健康、应激、饲料转化率以及猪群管理非常重要。在原窝培育的猪群中出现咬尾、咬耳和咬架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饲养密度过大。一般采用的饲养密度是每圈或每群平均812头为宜,每头猪的占栏面积0.51.0平方米。“原窝培育”(每圈养812头猪)是生长育肥猪群养的最好方式。根据我国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标准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生长育肥猪生产时的猪群饲养密度大小可以参考以下数据(表6-3)。

2.圈舍的维修、清扫和消毒  生长育肥猪多为群饲,猪舍的小气候环境条件如舍内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噪音、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物等,都会严重影响生长育肥猪的健康和生产力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圈舍使用之前,应首先检查圈舍的墙壁、屋顶、门窗、圈栏和圈门是否牢固,圈舍的地面、食槽、输水管路和饮水器是否完好无损,通风及其他相关设施能否正常工作等,并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然后,对圈舍进行彻底地清扫,包括地面、墙壁、围栏、排粪沟,特别要重视对圈舍天花板或圈梁、通风口的彻底清扫;最后,要对圈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后,才能投入使用。

圈舍消毒时,要选择对人和猪比较安全,没有残留和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蓄积的消毒剂。建议的消毒方法和步骤为:先用高压水冲洗围栏、地面和墙壁,以肉眼看不见污物为标准;然后,加强圈舍通风;干燥后,用甲醛熏蒸消毒,每立方米36%甲醛溶液50毫升、高锰酸钾1030,水50 毫升在21以上温度、70%以上相对湿度,封闭熏蒸12小时左右(应该注意,熏蒸主要适于密闭猪舍,并且要特别注意安全);通风后,对地面和墙壁用2%3%的火碱水喷雾,6小时后,用高压水冲洗地面和墙壁残留的火碱;干燥后,调整圈舍温度达1525,然后即可转入生长肥育猪进行饲养。

6-3  生长育肥猪适宜饲养密度

生长育肥猪体重阶段(千克)

每栏头数(头)

生长育肥猪占栏面积(平方米/头)

混凝土实体地面

漏缝地板地面

2060

1012

0.60.9

0.40.6

60100以上

810

0.81.2

0.81.0

 

(二)科学的组织猪群

生长育肥猪群不但能有效地利用圈舍和生产设备,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猪的合群性及采食竞争性的特点,增加猪的食欲,提高增重效果。但群饲时,经常发生争食和咬架现象,既影响了猪的采食和增重,又会使群体的生长整齐度降低,不能有效地实行适时出栏和全进全出。因此,生长育肥猪必须合理组群。

1.合理分群  生长育肥猪分群时,应根据其来源、体重、体质、性情和采食特性等方面合群饲养,有条件地区或集约化、标准化猪场,也可考虑猪的性别差异。一般情况下,群体内的个体体重差异不得超过35千克;为减轻猪群争斗、咬架等现象造成应激,建议分群前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用带有气味的消毒剂对猪群进行喷雾以混淆气味、消除猪只之间的敌意。二是分群前停饲68小时,但要在转入的新圈舍食槽内投放饲料,以促使猪群转入后能够立即采食而放弃争斗。三是在新圈舍内悬挂“铁环玩具”或播放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另外,新组成的群体成员和大小应充分考虑“原窝培育”的原则,每群以不超过1012头为宜。

2.及时调群  生长育肥猪分群后,在短时间内会建立起较为明显的群体位次,此时要尽可能地保持群体的稳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在生长期结束、体重达到60千克左右时)的饲养后,应对猪群进行一次调整。要注意,调群只适用于三种情形:一是群内个体因增重速度不同而出现大小不均;二是猪群因体重增加而过于拥挤;三是群内有猪只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被隔离或转出。

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点,调群时应采取“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合昼不合”的方法。

3.加强调教  生长育肥猪在分群和调群后,要及时进行调教。生长育肥猪调教的内容主要有两项,第一是在保证猪群有足够的采食槽位的基础上,防止强夺弱食,使猪群内的每个个体都能有平等的采食机会。防止强夺弱食的主要措施是分槽位采食和均匀投放饲料。第二是训练猪的“三点定位”习惯,使猪在采食、休息和排泄时有固定的区域,并形成条件反射,以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和干燥。“三点定位”训练的关键在于定点排泄,在猪转入新圈舍内,给猪提供一个阴暗潮湿或带有粪便气味的固定区域并加强调教。“三点定位”训练大约需要35天的时间。

三)合理的驱虫、去势和免疫接种  

只有在健康状态下,才能保证生长育肥猪有较高的增重速度和产品质量。猪在进入生长肥育期之前应做好猪的驱虫、去势和免疫接种工作,保证生长育肥猪在生长肥育阶段的健康。

1.驱虫  驱虫可以明显提高生长育肥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并能增进猪的健康,有效防止疾病,提高经济效益。在猪的整个生长肥育期间,应主要重视驱除猪蛔虫、姜片吸虫、疥螨和猪等体内外寄生虫,并通常需要进行23次驱虫。第一次在仔猪断奶后一周左右;第二次在体重5060千克左右。驱虫时,首先要选择广谱、高效、低毒或安全的驱虫药物,然后采用合理的驱虫方法。可以选择: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驱虫净(四咪唑)每千克体重20毫克、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0毫克等拌料空腹饲喂;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1溶入温水中或1.5%2.0%溶液喷洒体表,可驱除体外寄生虫。目前来看,高效、安全、广谱的抗寄生虫首选药物是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及其制剂,口服和注射均可,对猪的体内外寄生虫有较好的驱除效果。其用量为0.3毫克/千克体重,另外据悉,中药驱虫也有良好的作用。

2.去势  现代养猪生产不但要求商品猪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同时也要求商品生长育肥猪的肉质好。而作为商品猪饲养的小公猪以及种猪场不能做种用的小公猪,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和体重以后,因为其体内特有雄烯酮粪臭素的存在,使其肉质有一种难闻的膻气或异味而影响了食品的口感。因此,对公猪一定要进行去势或阉割。集约化猪场,一般只对小公猪去势而小母猪去势。这是因为,现代猪种的商品母猪在出栏时尚未达到性成熟,不足以对增重和肉质产生影响。小公猪去势的时间一般在生后7日龄内。小公猪去势早,应激小,出血少,伤口愈合快,不容易受到感染。

3.免疫接种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仔猪在70日龄前必须完成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当猪群转入生长肥育猪舍后,一直到出栏上市无须再接种疫苗但应及时对猪群进行采血、检测猪体内的抗体水平,防止发生传染病。因此,在猪进入生长肥育期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认真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做到逐头接种,防止漏免。

目前,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的养猪场或养猪户没有实现自繁自养,需要从外地购进仔猪进行肥育。对外购猪的处理以及免疫接种不合理,往往会给生长育肥猪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外购仔猪没有进行免疫接种的,在应激过后,应根据本地区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一些传染病的免疫接种。

二、 生产技术

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多最好的生长育肥猪产品,是生长育肥猪生产的主要目的。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品种类型、营养饲料、性别体重、出栏时间、环境控制、饲喂技术等,无一不对生长育肥猪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技术就是要围绕以上因素展开,并主要体现在猪种选择、饲喂技术、环境控制和适时出栏等环节中。

(一)猪种选择  

实践证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不同猪种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和胴体品质有很大差异。

1.选用瘦肉型猪种  瘦肉型猪种比肉脂兼用型、脂肪型猪种和我国地方猪种在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方面均表现优越;

2.选用杂交型猪苗  运用不同猪种进行杂交,可以充分利用杂种优势,从而提高生长育肥猪生产潜力。因此,一般情况下,杂种猪比纯种猪的生产效果好;同时,来自繁育体系的杂交配套系猪种比一般杂种猪表现出更高的生产水平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许多猪场在重视猪种选择的基础上,普遍利用三元杂交猪替代二元杂种进行生长育肥猪生产。

3.最好选用杂优猪  由于杂优系列猪的各项生产指标都高于三元杂种猪,所以随着养猪生产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养猪生产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猪种优势和设备优势,建立和健全本企业的猪杂交繁育体系,选育出配套系以生产杂优系列商品猪。如深圳光明畜牧合营有限公司选育的“光明配套系”及深圳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深农配套系”,已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因此,建议大型现代化养猪生产企业,在猪种选育的基础上,建立杂交繁育体系生产现代型的杂优系列商品猪。

4.猪苗的个体选择  根据需要选购优质仔猪。从选择步骤讲,应提倡从系谱→窝选→个体的方法,以体重大者为宜。从健康角度想,应从正规猪场购入仔猪。在农贸市场或其他非正规养猪场购买仔猪可能会买到病猪,对将来的生长和防病不利。

(1)仔猪健康体态。健康仔猪被毛直而顺,皮肤光滑红晕,四肢站立正常,眼角无分泌物,鼻突潮湿且较凉,眼睛常寻找声音方向;接触东西或人时,反应敏感;投料试喂积极争抢;粪便不过干,不过稀,基本成形,尿白色或略带点金黄色,呼吸平稳,一般1630/min,心跳80100次/min,体温38.540

(2)仔猪体型外貌。现代瘦肉型品种的仔猪四肢相对较高(皮特兰后代除外),躯干较长,后臀肌肉丰满;被毛较稀而短,紧贴皮肤生长;嘴长直,额部无皱褶,耳比较薄,腹较直。而脂肪型猪或肉脂兼用型猪,躯干较短,臀部较小,四肢较矮,腹较圆,被毛稍密,额部有褶,颈较短。

(二)科学饲养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技术直接关系到猪的生长速度快慢、肥育期长短、饲料成本高低和胴体品质优劣等,主要涉及到营养水平、饲粮配方、肥育方式、饲喂方法等方面。

1.确定适宜的营养水平  生长育肥猪营养水平的高低,特别是能量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的增重速度和胴体品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实践证明,在相同的猪种和环境条件下,通过合理控制饲粮营养水平,可以提高生长育肥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并能够改善胴体品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能量水平。猪对能量的摄入量越多,猪的增重速度越快、饲料转化率越高,但背膘越厚因此,在猪的肥育前期采用自由采食,肥育后期采用限制饲养,可降低能量摄入量,提高胴体瘦肉率。经大量生产实践和试验测定,在符合饲养标准的基础上,3090千克的生长育肥猪,平均每天采食混合饲料2.7千克,每千克饲粮含消化能12.55兆焦时,增重速度较快,平均日增重可达750;当限饲程度为自由采食量的25%时,平均每天采食混合饲料2.02.2千克,每千克饲粮含消化能12.55兆焦时,饲料消化率可提高6.6%,猪的胴体瘦肉率也比自由采食要高。但生长速度变慢,出栏时间延长。因此,对肉猪能量水平的控制应以符合饲养标准为基础,然后根据猪种特点、胴体要求、育肥方式等合理确定。

2)蛋白质水平。提高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不但可以提高猪的增重速度,而且还可以得到背膘薄、眼肌面积大和瘦肉率高的胴体。但试验证实,当日粮中的粗蛋白水平超过18%时,虽能改善肉质、提高瘦肉率,却会出现猪的增重速度下降的现象,并可明显增加饲料成本,不经济。故NRC认为,体重60千克以下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的粗蛋白质水平应为16%17.5%,而体重5090千克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的粗蛋白质水平应为13%14%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近期的科研成果,建议各地在配制生长肥育猪日粮时,参考执行以下标准:体重2060千克阶段为16%17%,体重60100千克阶段为14%16%

3)氨基酸水平  蛋白质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不但在于其含量,更重要的还在于蛋白质的质量,即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和配比。猪需要的必需氨基酸有10种,在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中,赖氨酸作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猪的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瘦肉率的影响非常大。试验证实,在任何蛋白质水平下,为生长猪补充赖氨酸,都会提高猪的增重速度和胴体瘦肉率,而以赖氨酸占粗蛋白质6%8%时的增重效果和胴体品质最好。因此,建议各地在配制生长肥育猪日粮时,应充分满足日粮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相互之间的比例等要求。

4)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在肉猪的营养需要当中,量小但必不可少。它可以促进生长育肥猪充分增重,特别是微量元素,对生长育肥猪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生长育肥猪健康影响很大。

5)粗纤维水平。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的增加,可以降低饲料转化率和猪的增重速度,故现代养猪生产在生长育肥猪高速生长的情况下,应限制其日粮中粗纤维水平,但适量的粗纤维对其有利。许多研究表明,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的粗纤维含量为5%7%6.5%)时,增重效果最好。根据我国实际,建议在饲粮消化能含量和蛋白质水平正常的情况下,体重2035千克阶段粗纤维含量为5%6%35100千克阶段为78%,最高不超过9%

2.设计科学的饲粮配方  生长育肥猪饲粮配方的设计是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配方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饲料资源和饲料的利用价值;其次,要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设计出一个较为完善的饲粮配方;最后,在使用所设计出的饲粮配方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饲粮配方。同时还要掌握商品料的合理使用。生长设计的方法主要有试差法、代数法、对角线法和饲料配方软件系统等,

无论何种配方设计方法,在设计生长育肥猪的饲粮配方时,都应坚持以下原则。

1)选择最合适的饲养标准,并根据生产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2)要控制粗纤维含量,以适应其消化生理特性。

3)要重视饲料原料的选择,保证适口性、多样性、营养性及安全性。

4)遵守国家饲料法规,感官指标、营养指标和添加剂等必须符合规定。

5)坚持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降低成本。

3.确定适宜的饲养方法

1)自由采食。即对猪的饲料采食量、饲粮营养水平、饲喂时间和饮水等方面不加限制,多数猪场在生长育肥猪的生长前期(60千克前)采用此方法。对于三元杂交猪或杂优猪,可以从断奶到体重110千克左右出栏,全期自由采食。自由采食可显著地提高生长育肥猪的增重速度。但是,有试验指出,自由采食虽然可以提高猪的日增重,但因为猪的采食过量而使猪的体脂肪沉积过多,并且降低了饲料转化率。

2)限制饲养。是指对猪的饲料采食量、饲粮营养水平、饲喂时间等方面进行适当限制。多数猪场在生长育肥猪的生长后期,即体重60千克到出栏上市,采用此方法,其限量水平一般为正常饲喂量的15%20%。限制饲养虽然能够影响生长育肥猪的日增重,但可以明显减少体脂肪的沉积,并提高饲料转化率

因此,在养猪生产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自由采食和限制饲养这两种饲喂方法。通常,在生长育肥猪的前期,即体重60千克以前实行自由采食,可以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力,得到较高的日增重;在生长育肥猪的后期,即体重60千克以后实行限制饲养,可得到较高的瘦肉率。而实际生产中可以采用的限量饲喂方式有多种,如:每天一次性地投放一天的规定喂料量;每天23次定时饲喂规定数量的饲料;每周连续6天自由采食、1天停食,停食期间仅关闭自动饲槽而不停饮水等等。要注意,无论采用何种限量饲喂方式,关键是限饲的幅度或程度。

4.执行合理的饲喂技术

1)饲料形态。 自由采食时选择颗粒料;限制饲养时选择生湿拌料或干粉料。若能在饲喂前用水浸湿2030分钟,可明显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但要避免酸败。对于饲料粒度直径:30千克以下的幼猪为0.51.0mm, 30千克以上为0.51.0mm为宜。

2)饲喂量。生长育肥猪的饲喂次数和喂量应根据饲料形态、日粮类型、肥育阶段和饲喂方式以及猪的食欲变化等合理安排。自由采食不存在所谓的日喂次数和喂量问题。而在限饲的情况下,由于不同饲喂次数对生长育肥猪日增重无明显差异,重点是饲喂量的确定问题。首先必须执行饲养标准规定的喂量,然后依据限饲的水平而定。有时在青粗料比例较大或者猪处于生长迅速阶段时,可以相应增加日喂次数,一般每天45次。根据猪在傍晚采食最旺,清晨次之,中午最差的规律,还可以延长中午饲喂时间间隔,或者分别在清晨和傍晚日喂2。在日本,通常采用每天分34次喂给一定数量的饲料,而每次使猪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采食完的做法。

5.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水分大约占猪体重55%65%,主要参与体温调节、养分运转、消化吸收、废物排泄等一系列新陈代谢过程。生长育肥猪如果饮水不足,可以引起很明显的食欲减退、采食量减少,导致生长速度减慢、健康受损。

猪在一般情况下的饮水量大约为其采食风干料量的34倍或其体重的16%,环境温度高时,饮水量增加,而环境温度低时,饮水减少。为满足生长育肥猪的饮水需要,最好在舍内设置自动饮水器,数量为每1015头猪一个饮水器,高度为猪的肩高加5厘米即可,同时保证饮水清洁卫生。

(三)环境管理

现代养猪大多采用舍饲,构成生长育肥猪外环境的因素主要是猪舍小气候、圈舍卫生、饲养密度、生产管理、病原微生物等,它们对生长育肥猪生产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1.提供适宜的猪舍环境  猪舍小气候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噪声、有害气体和尘埃等。

1)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生长育肥猪的主要环境因素,它直接影响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研究证实,保持适宜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为50%70%,可以获得较高的日增重和饲料效率。但要注意低温高湿和高温高湿环境的出现。

(2)光照。一般认为,光照对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水平影响不大,但适度的光照却能提高增重速度和胴体瘦肉率,增强猪的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故有人建议,将猪舍的光照强度从10勒克斯提高到4050勒克斯以上、将猪舍的光照时间从68小时延长到1012小时。

3)通风。通风不但与生长育肥猪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有关,而且也与猪的健康和发病率密切相关。故生长育肥猪肥育前,冬春季节要做好圈舍的修缮,以利保暖,防止“贼风”;夏秋季节要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防止潮湿闷热和空气污浊。根据大量试验研究,猪舍通风以纵向自然通风辅以机械通风为宜。在猪舍自然通风设计时要注意,猪舍门窗并不能完全替代通风孔或通风道,要想保证猪舍的通风效果,猪舍必须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4)有害气体。猪舍内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生长育肥猪因饲养密度大,若粪污不及时处理,通风换气不良,可以降低猪的抵抗力,增加猪感染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几率。因此,为了防止猪舍有害气体超标。,应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清除粪尿废水、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保持猪舍一定的湿度和建立有效的喷雾消毒制度。正常生长育肥猪的生产要求是:舍内氨气的体积浓度不得超过0.003%,硫化氢的体积浓度不得超过0.001%,二氧化碳的体积浓度不得超过0.15%

2.重视猪舍的清洁卫生  生长育肥猪圈舍的清洁卫生,对增重和健康会有一定影响。首先要做到勤打扫、勤冲刷、勤通风,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无粪尿;其次要对猪舍定期进行消毒。每周进行一次,可选用对猪的皮肤和黏膜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季胺盐类,进行高压喷雾消毒,特别要重视对墙壁、窗户和天花板的消毒。

3.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密度大小可直接导致猪舍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同时对猪的采食、饮水、排泄、活动、休息和卫生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猪群发生争斗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饲养密度过大。因此合理确定饲养密度很重要。许多研究表明,单栏饲养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耗料,但设备投资较大。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群养是比较普遍的方式。在生长育肥猪群养的过程中,采取“原窝培育”是饲养的最好方式。原窝培育就是将同一窝猪养在一个圈舍内。每头猪的占栏面积可以参考以下标准:实体地面的圈舍每头0.81.2平方米,漏缝地板圈舍每头0.40.8平方米。

 

三、屠宰出栏

 

生长育肥猪的适宜出栏体重和时间,既要考虑市场对猪胴体品质的要求,也要权衡经济效益。因此,实际生产中,确定适宜出栏时间和体重,不能仅仅以其胴体瘦肉率高低为依据,而且应该结合其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屠宰率、胴体品质以及商品猪市场价格、日饲养费用、种猪饲养成本分摊等方面进行综合经济分析。

根据生长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猪的体重越小,增重速度越快,饲料效率越高,但生长发育到7080千克左右时,生长速度则相对稳定;随后体重的增加、增重速度、饲料效率和胴体瘦肉率逐渐降低,而单位增重的耗料量、屠宰率和胴体脂肪含量则逐增高(如表6-4)。

根据这一规律分析,当猪的体重较小时,虽然饲料效率和胴体瘦肉率较高,但屠宰率和产肉量较低,经济效益显然不高。当猪的体重过大时,虽然体重增大、产肉量升高,但耗料量增加、瘦肉率降低,经济效益仍然较差。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长育肥猪和饲料原料的价格波动不定,而人工、水电、管理、折旧等方面的费用也受市场因素的很大制约。因此,肉猪生产不是简单的饲养管理过程,而是融饲养、生产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生长育肥猪到底何时出栏,必须综合市场价格、胴体品质、饲料转化、屠宰比率、猪种要求、体重大小和增重速度等综合因素而定。

6-4  生长育肥猪不同体重时的增重速度和饲料消耗

活重(千克)

增重速度(克/天)

日耗料(千克/头)

单位增重耗料(千克)

10.0

383

0.95

2.50

22.5

544

1.45

2.61

45.0

762

2.40

3.30

67.5

816

3.00

3.78

90.0

839

3.50

4.17

110.0

813

3.75

4.61

 

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中,有人提出了不同类型商品生长育肥猪的参考出栏体重标准:瘦肉型二元商品杂交猪为8595千克左右;瘦肉型三元商品杂交猪为95105千克左右;配套系杂优猪为115120千克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