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g肱骨髁上骨折 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其中以伸直型居多,占90%以上。如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骨折近端向前移 位,因前侧有坚韧的肱二肌腱膜阻拦,致使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在两者之间有被刺伤和挤压的可能,因而引起前臂血性肌 挛缩或正中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诊断比较容易。有外伤史,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伸直型骨折时肘部呈半屈位,移位明显时 呈“靴状”畸形,如作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较为复杂,一般无移位的青枝骨折或轻度前后移位的骨折,不必整复,用夹板固定即可;如有较严重的 移位,但无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至于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是否需要 进行手术探查,应慎重考虑,如单纯的桡动脉搏动消失,不能作为手术探查的适应证。若及时给予手法整复和适当治疗,2-3 天后桡动脉搏动大都可以恢复。如合并神经损伤者,绝大多数系神经挫伤所致,神经断裂伤极为少见,骨折移位整复后神经 损伤也大都可以恢复。但对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一旦发生,不但治疗困难,预后不良,还会造成终生残废。它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肱动脉在骨折时或处理中受到损伤或遭受机械性压迫,动脉及侧枝循环发生痉挛,痉挛部位以下肢体的血运严重障碍 ,因肌肉得不到血液供应开始出现水肿。当缺血持续6-8小时以上,肌肉可能发生坏死,坏死肌肉被纤维组织代替而挛缩。轻 者仅手指不能伸直,严重者手指和腕关节呈屈曲僵硬状态,形成爪形畸形。缺血性肌挛缩的前驱症状有持续性的疼痛、手指 麻木、冰冷、紫绀、桡动脉搏动消失,其中以疼痛为最主要的症状,所以当肱骨髁上骨折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送医 院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69克、无名异60克、冰片3克、血竭60克、朱砂6克。上药除血竭、朱砂外,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以血竭、朱砂(另研细末) 为衣,每丸重1克。每天服3次,每次1粒,温开水送服。
104例中有前后和侧方移位者72例,其中27例伴有严重的血肿;无明显骨折移位者32例。治疗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内服 外敷中药,后期功能锻炼结合熏洗药。104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结果均达愈合标准,疗程最短14天,最长35天,平均25天。 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跟踪随访半年-2年半,结果属正常(伸屈正常,无畸形)45例,满意(伸屈度在110度以上,轻度 畸形,肘内翻在10度以内)50例,较差(伸屈度在100度以下,明显畸形,肘内翻在10度以上者)9例。
受阻,不通则痛,故在治疗上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剂,使瘀散肿消,疼痛自去。纵观上方气血同源,补泻平衡,实为 好方
皮45克、龙骨30克、自然铜30克、木瓜30克、玉竹30克、菟丝饼6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天服3次, 每次半粒,温开水送服。
、骨碎补、地黄、菟丝等补肝肾药,其意不在于补,真正的目的却是补漏拾遗,以尽量避免或减少纯阳之气损耗。此方确有 点石成金之效。(
、樟脑3克、黄酒1小杯。水煎后熏洗。
血散瘀、消肿止痛药;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坚骨壮筋为主。根据儿童的特点,将汤药改为丸药,以便于服用,而熏 洗药的作用是使骨折断端位气血流通,关节松解。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63..眩晕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