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分泌性中耳炎 本病系上呼吸道炎症或物理因素造成咽鼓管粘膜的肿胀、管腔狭窄或堵塞,使中耳腔形成负压,导致血浆渗出而引起中耳积 液。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占耳鼻咽喉科疾病的3-4%。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患者以儿童居多。 大部分患者在感冒后,诉说耳内闷胀或堵塞感,按压耳屏可有短暂的松解感;听力减退,体位垂直时明显,平卧时改善;耳 鸣,属低频,呈持续性;自声增强,耳痛等。 本病多由上呼吸道炎症波及咽鼓管或其他物理因素造成咽鼓管粘膜肿胀,致管腔狭窄或阻塞。此外与变态反应和植物神经功 能失调有关。 局部检查:早期鼓膜呈淡红,失去正常光泽,内陷;中耳积液时鼓膜膨出,暗红油亮,活动受阻,通过鼓膜可见液平或气泡 ;病程长者,鼓膜菲薄如纸,与鼓山甲粘连,纯音测听呈传导性聋,声阻抗测定,鼓室压曲线呈平坦型(B型)。 根据上呼吸道感染史,耳内闷堵感,伴听力减退,鼓膜内侧见到液平或气泡即可确诊,但应仔细反复检查鼻咽部,以排除鼻 咽癌。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和排除中耳积液,恢复咽鼓管功能。在使用抗生素控制上呼吸道炎症的同时,滴用1%麻黄素粘膜收缩剂 和咽鼓管吹张;中耳积液,应用鼓膜穿刺、切开、鼓室置管等方法排除之;去除肥大的增殖体和扁桃体,积极治疗鼻及鼻窦 的炎症。 分秘性中耳炎属中医“风聋”的范畴。本病大多因伤于风邪,见于伤风感冒之后,风热或寒外邪随经脉入耳窍,经气为之壅 滞,清窍为之闭塞,以致耳鸣失聪;风邪侵入少阳,则风火亢盛,三焦气机受到壅滞,下焦则决渎不利,水湿停留,耳窍闭 郁积水
12克,水煎服。(2)荆芥12克、防风12克、羌活6克、细辛6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苍耳子12克、藿香9克、桂枝9克、石 菖蒲15克,水煎服。
力曲线呈传导性耳聋,气导损失较治疗前减少10-15dB,鼓室压曲线呈非平坦型,但鼓室负压超过26.6Kpa以下)3耳,无效3耳 。总有效率为93%。服药最少5剂,最多25剂。
辛等为主,石菖蒲、辛夷通利九窍,相互配伍,可使耳窍气行血流;利水化湿以车前子、泽泻、茯苓、木通等为主,此类药 物如适当加大剂量。疗效更显著,尤其是泽泻
闭耳鸣较疗前减轻,鼓膜内陷)17例,无效6例。
故以杏仁、葶苈子宣肺,肺气行,则鼻窍通,耳有所闻。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感风热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
减退明显好转,中耳积液阴性,治疗1个月以上无复发)6耳,有效(耳闷胀、听力减退好转,中耳积液明显减少)7耳,无效8耳 。总有效率90.1%。平均服药14剂。
通九窍,温则可化饮祛痰湿。能助茯苓、泽泻化痰祛浊;石菖蒲的开窍作用可能对咽鼓管起到扩张作用。气道得通,水湿祛 除,则耳能闻五音矣 4.[处方名称]消水方
香4克,水煎服。
97.6%。
风、蝉衣疏风散邪;木香行气开郁;苡仁、防已、木通、制南星利水渗湿。诸药合用使邪去耳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