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倒经 月经期在子宫以外部位如鼻粘膜、胃、肠、肺、乳腺等部位发生出血,称为倒经,其中鼻衄最为常见。倒经大多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病因可能和各脏层上皮分化异常相关。治疗方法,局部止血以电灼出血点及子宫内膜异位灶,或服用孕激素假孕疗法,但疗效不理想。
中医认为倒经往往由于过食辛辣,脾胃蕴热,血热妄行;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气逆火炎;或阴虚内热,灼伤血分;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治疗以养阴清热,调气降逆,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为主
1.[处方名称]倒经组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阴降火,清肝降逆,引血下行。主治阴虚阳盛,火热上炎的倒经症。
[处方组成](1)丹参12克,炒丹皮6克、黑山栀9克、郁金9克、牛膝12克、茜草12克、连翘12克、枳壳9克,水煎服。(2)生地15克、元参12克、杞子12克、丹参12克、丹皮6克、玉竹12克、黑山栀12克、牛膝9克、茜草12克、郁金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21例,20例获效,1例无效。
[处方来源]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郑连山。
[处方备注]本方由许建人整理发表。阴虚阳亢,肺胃蕴热,肝火上逆是倒经的主要病机,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血气错乱,挟火循冲脉上行,月事失其循行之常,治疗以补阴抑阳,清肝凉血清肺之热,同时加入引血下行之品,如牛膝、茜草、郁金三药同用,能获相得益彰之效,若经前、经期肝火肺热者,可加茺蔚子、泽兰、香附、陈皮;阴虚火旺者忌用破气辛燥、炭类涩血之剂,以防伤阴滞血;经期中不宜用炭类及过多的清热凉血剂,防成痛经;经后则宜补阴抑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2.[处方名称]顺经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降火,引血下行。主治脾胃蕴热、肝经郁热、迫血上溢之倒经。
[处方组成]当归9克、白芍12克、生地12克、黑荆芥9克、牛膝12克、姜半夏9克、藕节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肝郁加柴胡、黑山栀;血热加地榆、丹皮、黄芩,并去半夏;血多加茜草;血瘀加丹参、桃仁、白芍;气逆加苏子;气虚加党参、黄芪,肝肾阴虚加杞子、女贞;阴虚火旺加北沙参、白薇。
[疗程疗效]治疗1例倒经患者,获满意疗效。
[处方来源]俞仲瑜。
[处方备注]倒经之证,常因脾胃蕴热,影响冲任,血热妄行;或肝经郁热、相火内盛、火炎气逆,迫血上溢;或肝肾阴虚,虚火内炎,的伤血分,血热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气失宣畅,血遂泛溢。因此血热气逆为其根本原因,清热降火是治疗关键。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处方名称]降逆通经组方
[功能主治]功能养血柔肝,化瘀降逆,滋阴润燥,祛瘀止血。主治倒经。
[处方组成](1)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代赭石20克(先煎)、牛膝9克、蚕砂15克,水煎服。
(2)桑白皮9克(吴萸汁炒)、南沙参12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白芍9克、代赭石20克(先煎)、淮牛膝9克、丹皮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2例倒经2年余,多方治疗无效的倒经患者,经用上法治疗后获效,效果满意。
[处方来源]江西省九江市第一医院吴德兴等。
[处方备注]倒经以肝郁化火,挟冲气上逆为主,治疗首重降气安冲,养血柔肝,故方中用代赭石镇冲降逆,求冲气乎、胃气顺,气降而血不上溢,下循其道而归经;并用川芎、桃仁、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二者配合,相得益彰。
治疗倒经,尚须分别衄血与咳血,衄血属冲脉气盛,肝逆血溢,血不循经,用降冲柔肝,祛瘀通络,引血下行之品;咳血则属肺胃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血络受损,以滋阴降火,顺气调经为治。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上述方剂,可得较好的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