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老子曰: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1和。不纵身肆意而制度,可以为天下仪2。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余3天下而不有,委4万物而不利,岂为贫富贵贱失其性命哉夫!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译文】老子说:古代作为于自己人生道路的人,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性格,治理自己的心态,培养和谐,保持适宜,乐于道路而忘掉低贱,安于规律而忘记贫苦。性情中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去求得;心灵中没有不乐,没有不乐就不会去作为于欢乐。对性情无益的,就不去牵累人生规律;不方便于生存的,就不去扰乱和谐。不放纵自身不肆意妄为而去制定度数,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准则。根据自己的饭量吃饭,根据自己的体形制衣,能容身就居住,适宜于情就行为,丰足天下而不占有,聚合万物而不为自己的利益,怎么能为贫富贵贱而丧失自己的性命呢?象这样的人,就可称之为能够体悟人生道路的人。 【说明】所谓守易,即是指守住平易,守住容易。不去贪求,不为欲望所引诱,不被七情六欲所牵累,那么生活就能平易,就能容易。小人们反对中等的需要和需求,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生的道路不可偏离,他们只看到眼前的这一点点利益和享受,至于未来怎么样他们就不管了。就象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贪官污吏一样,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享受,想要更多,想要更好,贪心不足,结果最终被送进监牢。今天找到一点钱,就夸耀自己有本事,明天进了监牢,就埋怨自己点子低。其实,他们就是根本没有弄懂这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贪的。贪了,也就偏离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偏离了人生道路,就会走进死胡同。不贪,就不会偏离,就是光明大道。小人们不认为中等的需要和需求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在自己周围,只有自己生活得最好,从而便拼命争取最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只想要其它人羡慕。所以他们会肆无忌惮地追求最好的生活方式。而没有忌惮也就是不懂得自己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为他们只看到、只贪图眼前的利益和享受,而不管未来怎么样;还因为他们没有承受能力,害怕别人的讥讽和嘲笑,所以他们只贪图眼前的利益和享受而不管未来了,所以他们是反对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的。 —————————————————— 【注释】1.滑:(huá划)滑,乱。《文子·道原》:“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庄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列子·黄帝》:“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 2.仪:(yí遗)《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管子·宙合》:“此各事之仪,其详不可尽也。”《国语》:“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楚辞》:“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荀子·君道》:“君者,仪也。”《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法度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3.余:(yú鱼)《管子·白心》:“是故骄之余卑,卑之余骄。”《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淮南子·精神》:“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高诱注:“余,饶也。”《说文·食部》:“余,饶也。”这里用为丰足之意。 4.委:(wěi伟)《管子·法禁》:“守委闲居,博分以致众。”《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玄注:“委,流所聚也。”《荀子·议兵》:“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委利而不使进,乱之所以产也。”这里用为聚合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