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力量(14)(原创首发)

 志清哥 2013-02-25

中国人的力量(14



中国人是活跃的、精力充沛的民族
——[]冈察洛夫

 

 

韧,是盛开在中国大地上的苦难之花,即而转化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利器。

韧,如一木之根、一树之脉,是中国人更为内在的品质,早已内化的气质,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细致的打量,才能察觉出来。

勤,如一树之枝、一桠之叶,是中国人最为外在的性格,最为普遍的性情,几乎随时可见、随地可观,甚至随人可遇,随事可察。

无与伦比的坚韧和无可比拟的勤劳,是中国人所具备的最可贵的品德。这从早到晚、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勤劳,又何尝不是坚韧的一种外在形态,那经冬历夏、年复一年、连绵不绝的勤苦,又未免不是坚韧的一种主要内涵呢?

千百年来,以韧为经,以勤为纬,中国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编织出了多少恢弘的画卷!

 

    作为一个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成功的种族,勤劳的中国人形象,是留给那些有幸探访过这一古老帝国的外国作家们最深刻的印象。一幅幅中国人劳作不息的图画,与中国大地上的迷人风景、独特风情一起,不仅深深地留在了作家们的脑海里,也被生动地倾泻于他们的笔端。

1852年,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跟随“巴拉达”号三桅战舰作远洋航行,其中,多次在中国登陆,并进行考察。这位批评现实主义者,在中国沿岸,除了看到“鸦片夺走了中国人的茶叶、生丝、金属、药材、染料,榨干了中国人的血、汗、精力、才智和整个生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是活跃的、精力充沛的民族!”在上海,他看见搬运工人们“踏着又快又大的步伐,抬着货物前进”,看见挑夫们“挑着大包的货物、成箱的茶叶、大捆的丝绸棉衣、成堆的干草柴禾,在人丛中像游鱼一样穿行而过”,看见商贩们“敲梆子叫卖麻布、手拎野鸭肩搭野鸡、手提一挂肠子或者一条长及地面的大鱼,……肩挑手提,车载畜驮,从市区运来一切可运之物”。在宁波农民家中作客,他对于中国农民每天自凌晨至昏夜劳作不息的勤奋精神惊讶不已。中国人在雕刻上的技艺和耐心也引起他的惊叹:“中国雕刻技艺高超,木、石、骨,全都胜人一筹。不论哪个民族,甚至德国人也不会有这种耐性,刻工如此精细利落,或许只有上帝知道这种功夫的价值。”(冈察洛夫游记《巴拉达号三桅战舰》)

这种对中国人勤劳品性的由衷赞叹之情,在另一位更为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那里得到了延续:“中国人直到现在继续过着他们的宁静的、勤劳的农民生活。”(列夫·托尔斯泰致辜鸿铭信)

1916年,泰戈尔访问日本,途径香港,一些正往码头上卸货的中国船员吸引了他的目光,引起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强烈共鸣:“如此强壮的身材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沉重的活计我从来没有见过。……以人类最基本的爱美之心欣赏了这种从劳动中爆发出的欢乐和力量,我已完全信服,一个伟大的民族的力量是由全国民众共同积蓄的。”“千百年来,中国正是通过这种手段动员人民全身心地投入劳动和建设,把力量用在该用的地方,矢志以豁达的民族精神去追求自由与幸福,为未来描绘一张完美的蓝图。”后来,泰戈尔访问中国,中国人的勤劳再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路旅行,我看见你们的人民怎样地勤力培植地利,怎样地勤力经营他们的产品,你们日常的用品也都是你们精心勤力的结果!”(泰戈尔《在中国的谈话》)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在其长篇小说《大地》里,对勤劳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这本1931问世、1932年获普利策奖、1938年再获诺贝尔奖的伟大著作,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勤劳、勇敢、独立的独特品格。可以说,像小草般蔓延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劳作,培育了世界文学稻田里这株伟大的“超级稻”。它的主人因为在这片大地上生活、工作、观察了近40年,而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她不仅“深切认识到中国农民的伟大力量和优良品质”,而且“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并决定“为他们讲话。”(赛珍珠《告语人民》)    

中国文学当然更不乏这方面的记载。最早的诗歌作品,记载了几千年前就已遍布这片土地的辛劳。《弹歌》描绘了围猎的场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良耜》吟唱了耕作的辛劳:“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郑白渠歌》提供了修筑水利的生动镜头:“举臿为云,决渠为雨。”《击壤歌》刻画了田间劳作的永恒画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这种对劳动的颂扬和对劳者的尊重,在此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文学园囿里的最主要的“作物”之一。唐朝的李绅、杜甫、白居易、皮日休,宋朝的陆游、范成大、戴复古,元代的王冕、张养浩、赵孟頫,明代的吴应箕、刘基,清代的王芑孙、吴长庚都是这个园囿里最杰出的“农夫”。 如公元1170年赴四川就职的陆游,就把沿途人们劳作场景生动地记入了他的《入蜀记》:“临河村舍,水车遍布,妇人童稚,汲水灌溉,驱牛耕耘,劳作不息。”这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层官员还有很多描写农事繁忙、农民勤苦的动人诗句:

“吴农耕泽泽,吴牛耳湿湿。(《农家》)”

“蚕如黑螘稻青鍼,夫妇耕桑各苦心。(《农桑》)”

“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农家叹》)”

“鱼陂车水人竭作,麦垄翻泥牛尽力。(《记老农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