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族史研究中,首先要知道的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孔子比曾子长46岁。
由于'宗法制度’ 的影响,孔氏'衍圣公’由孔子嫡裔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代代传承至今孔佑仁已八十代,而其他旁支则繁衍比'衍圣公’一系要迟,什至要迟十代、八代,故一般情况下,旁支是不大可能超越嫡裔宗子房的。这种现象在曾氏世系中少有例外。曾氏从59派质粹东归守墓后,则分正宗宗子房(湖南南宗房) 和绍命宗子房(山东东宗房) 。而同为59派的南宗宗子的潮瑶生于1477年,东宗质粹生于1492年,东宗比南宗迟15年。到71派,南宗纪镳生于1883年,而东宗纪瑚生于1791年,此时东宗反此南宗早12年,这大概因东宗自质粹袭'翰博’以后,世代承袭,亨受朝庭优免待遇,生活和繁衍条件比南宗房优越之故吧!并且东宗自曾子始算起,经历代繁衍至今曾德宗共七十九代比孔氏少一代。算是曾氏繁衍最快的宗子房,其他旁系(旧公房裔、略公房裔、隐公房裔、又龙山派等)皆莫能及。因此把历代'衍圣公’ 和曾氏历代东宗宗子的生辰列成表后,即可作为衡量各族群各祖派序的准绳。(祥见我的主题帖'孔、曾各世祖生辰摘录’(表)) ,为进一步证实该表的可信性,可列举一些个案予纵观曾氏历代繁衍的时间和派行梗概:
1【8】曾炜:西汉尚书令,【19】派传曾谭:东汉尚书郎。
2【29】曾兴:唐朝至德(唐肃宗年号)进士和【32】曾谊作唐朝曾氏谱。
3【39】曾辉,字延辉,唐朝官至上柱国散骑常侍和【39】曾耀,南唐宫检司(东宫使),作吴谱(残唐、五代、十国之吴) 。【40】崇范:南唐太子冼马。
4【44】曾匪:著作郎,宋仁宗庆历丙戌年(1046)进士与【44】朝阳:中州推官(1042年进士) 和【49】曾涣:秘书少监等作宋谱。[【45】曾购:匪子,略裔曾巩(1019~1083年)、曾布(1036~1107年)是43派,隐裔曾公亮(999~1078年)、公望是四十四派]
5【50】晞颜:侍郎(1227年) 和【51】巽申:翰林(生于1282年,元朝国史编修官)二人作元谱。
6【55】子棨:生于洪武壬子(1372年)八月廿四,明朝永乐甲申(1404年)状元。解元曾鼎(明朝永乐十年(1412)进士),【58】曾絟:教谕(1444-1542),知县曾嵩。等作明谱。
7【59】质粹:(1492年)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奉诏,由江西永丰木塘源返归山东嘉祥,嘉靖十四年(1535年)奉祀宗圣庙墓;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初八皇帝降旨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8【63】宏毅:生于明万历庚戌年(1610年),崇祯戊辰年(1628年)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崇祯辛巳年(1614年)八月廿日卒。与日新(洁盘) 竭尽十多年心力,才把总谱汇集编成。
从以上八点,得出如下思路:8~19派为西汉和东汉人。29~32派为唐朝人。到39、40派为残唐、五代、十国人。44、45派为北宋人,49、50派为南宋末至51派为元初人。54派是元末明初人。55派明初洪武人至59派是明嘉靖人。63派为明末万历、崇贞人。根据这一思路再加具体结合'孔、曾各世祖生辰摘录(表)’ 可基本上构成曾氏繁衍史的准绳,用与可衡量各族群40~60派开基祖的派字是否合理,一些旧谱(特别是民国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把某族群开基祖错定之后,影响63派后子孙跟上名派后使错乱的派字无法更改) 。有些族群今已突破80代以上,他们不知祖上错接世系,反之以为本族人丁兴旺发达,繁衍迅速呢!试想,因战乱或生话所迫而举家搬迁之族群,他的生话和繁衍条件怎比得上位列群臣的'衍圣公’和东宗宗子房世代相传'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享受皇家恩赐优免待遇。所以这些族群是祖上接错世系而误及子孙。而并非繁衍此'衍圣公’和东宗宗子房快。
例如:兴宁曾氏,把洪武初年的通海公定为58派,试想曾氏洪武初年55派刚出生,何来58派(55派东宗宗子利宾生于1368年、南宗宗子子集生于1393年) ,把明正德年间的'璇、玑、琦’三公定为63派,试想东宗63派宗子宏毅生于万历庚戌(1610年) ,卒于崇贞辛巳(1641年) ,明正德年间何来63派?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曾氏59派刚出生不久(东宗质粹生于1492年、南宗潮瑶生于1477年) 。因此就把54派广新公如何研究宋史都是徒劳的。广新如果是54派,则可作为叔辈到明朝永乐(1404科) 状元、【55】派子棨的'状元府’里作客,而不应到北宋【45】的曾惇家攀亲认祖吧!该族今之子孙已多抢了最少4—5代人。如果尚无足据,请参照56派'衍圣公’孔希学于洪武元年袭封'衍圣公’等有关史料即可佐证。
我在'穿越时空’一帖中就列举:
一:子棨躬请广新(叔)于'状元府’盛会,共商修谱族事。
二:东宗五十九派宗子质粹盛请通海(叔)于山东嘉祥商确蛇年'曾子祭祀大典’有关亊谊。
三:璇国、玑国、琦国兄弟三缺一,盛邀东宗六十三派宗子宏毅圆桌,共渡良辰。
可惜别人把该帖子定为'幽黙笑话’ 了。
又如:广东新会岭头村的民国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把开基祖耕莘公定为52派,又作'崇宁壬午进士’ 的记录,真是矛盾至极:既是崇宁壬午(1102年)进士,就是45派前的北宋人;既是52派就是元朝中期人,怎么又是北宋人同时又是元朝人呢,这就是民国版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又如:化县江口曾氏
【34】略公—【35】炀公—【36】咏公—【37】筠公—【38】洪立—【39】延铎—
【40】仁旺:生于916年
【41】致饶:生于947年
【42】易占:生于984年
【43】巩公:生于1019年
【44】绾公:生于1056年,卒于1108年
【45】怘公:生于
【46】崈公:生于1126年(建炎三年即1129年,时四岁全家40余口赴难,后死而复生)
【47】邁公:
【48】璹公:
【49】錀公:
【50】运昌:
【51】諫公:生于1126年(巩公九世孙,时差仅106年,并与崈公同年生,应为错接)
【52】子成:生于1154年
【53】大儒:生于1184年
【54】日升:生于1216年
【55】秀南:生于1245年
【56】广厚:生于1276年
【57】帅翼:生于1306年
【58】行公:生于1333年
【59】实公:生于洪武丁亥即1407年(原记洪武丁亥年,应为辛亥1371年父39岁生)
又是把生于南宋(1216年) 的日升公定为54派。上面已经说了54派是元末明初人,这里又把南宋人和元末人混为一起了。更为混乱的是曾巩之曾孙曾崈与巩九世孙曾諫同为1126年出生,这更是天大笑话。
如果某些人在'创修’族谱时,不分对、错照搬'旧谱’,又将给后世子孙铸成永恒的错。并且这些人还可以冠冕堂皇地给出理由:不同支派、房系不能相比呀,时差、代差并不奇怪呀,更有把这些错误当作'幽黙笑话’ 处之。这些人拿现代人在前二十多代同宗,今已差五、六代作理由来辨护,不错,二十多代后,嫡裔长房比旁系快五、六代是正常的,但是旁支比嫡裔长房快五、六代则是反常了。当然用衰、旺族的理由可以解译得通,但是,嫡裔长房已是旺族,并且繁衍最快(象'衍圣公’、曾氏东宗宗子房) 那经过几度迁徏的旁支有什么理由超越嫡裔房呢?所以今天奉劝各地各族修谱要切记这些自相矛盾的记载,以免贻误子孙。